三句話概括京城四大名醫蕭龍友先生的養生之道

三句話概括京城四大名醫蕭龍友先生的養生之道蕭龍友先生晚年身體多病,曾患肺結核、冠心病、胃病、膽囊炎等痼疾。但他80歲還日日門診,八十幾了還用牙吃甘蔗,至90歲高齡謝世。蕭龍友先生長壽的“秘訣“在哪裡呢?他的後人總結了這樣三條。

一是重“養心”

要想身體好,心態最重要。用一種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才能身康體健。

首先,“養心”的關鍵所在,為淡泊二字。他對官場很淡泊,對名利二字,他依舊看得很淡。新中國成立後,在中醫界領導和人大代表任內,他看問題冷靜客觀,不帶任何個人情緒。1957年,有些年輕氣盛的中醫界人士邀他加入某黨某派,帶頭對政府發起不重視中醫的指責,他態度鮮明地拒絕了。20世紀50年代,他的好友齊白石在國外獲國際和平獎金,有的親友怕龍友老人知道後會覺得自己相形見絀而不敢告訴他。其實,他後來從報上看到這方面的消息卻如孩子般地歡天喜地,興奮得縱聲大笑,要親自上門去給白石老人道喜,讓這些親朋好友慚愧不已。

其次,要淡泊名利就要淡泊物慾,蕭龍友這一點堪為楷模。他擬了首易懂易記的順口溜“無價寶”,過年時祭祖前給全家念遍,然後鄭重貼在“上屋”的西壁上,供全家記取力行。他與家人在物質生活上相當儉樸,但在精神追求,特別是藏書上,則相當富有。那時“藤蘿院”的北屋東屋,十間地窨子中的相當一部分都集滿藏書。

再次,心胸闊大、寬厚博愛。他樂善舉,熱助人。他自己和直系親屬生活儉樸,但對他人、對族人、對陷入困境的友人,甚至陌生人,總是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新中國成立前,有的親戚居無定所,蕭龍友在西兵馬司22號後面的玉帶衚衕購三合院一座,安置了幾家親戚,最後,索性把那座房子贈給了他們。平日,家中常有若干生活無著的朋友來就食,有時他們中飯吃了晚上還來吃,蕭龍友和妻子也總是熱情接待。那時還常有素不相識的“求幫者”上門求助,蕭龍友也總不讓他們空手離去。即使後來他自己生活很困難,不得不賣掉半座房子維持生計,但就是在這種窘境下,他也沒停止過對族人的幫助。

二是擅“養氣”

“氣定”才能“神閒”。這裡說的“氣”,指人的元氣、正氣、浩然之氣。擅“養氣”者,元氣充足,邪氣就難以入侵。

“養氣” 首要是養五臟六腑的元氣。蕭龍友胃不好,他用保守療法,自制“佛金散”,飯後必用,幾十年從不間斷,結果胃護理得很好。為了養胃,他嚴格控制食量,每餐半小碗飯,僅六成甚至僅五成飽。但他在食這半飽之餐時總有許多自制的小菜佐餐,諸如泡菜水豆豉、黴豆腐、節節菜。蕭龍友重節食,那時家中孩子患“食火”的病,就讓孩子改服流食或儘量少食一兩天, 總會痊癒。

“養氣”的另一重要內容是清心寡慾。蕭龍友一生不拈花惹草,與妻子一生恩愛,送別老妻時親題輓聯曰“五十年如日”,但兩人很早就分房而居。20世紀50年代,鐵道部一位蘇聯專家通過任鐵道部第三設計院總工程師的蕭龍友之子蕭瑾,尋求增加性能力的處方,先生告訴他可服幾種成藥,但致函叮囑:“五十歲的人,不可多想。”“氣定神閒”,清心寡慾,是先生長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三是精“養身”

先生的日常生活像標準鍾一樣有規律,每日“凌晨即起”,拄杖在四個大院子裡走一圈,觀花晨練。早餐後準時門診。午後小睡,下午出診。每晚十時休息,從不熬夜。先生喜靜,但社會活動不少。每日訪客不斷,可謂“樽中酒不空,座上客常滿”。七十壽辰時各界名人來了不少,齊白石、程硯秋等名家為他的壽辰特意作畫。梅蘭芳那時不在京,但也送上了畫作。豐富多彩的信息源讓他時刻與外界、與時代保持溝通,使大腦從不停歇地運動。

蕭龍友喜詩文自娛。逢節假日必命筆,或自勉,或贈人。書畫是他養生的重要內容。他尤喜花木,家中種滿奇花異草。春天“藤蘿院”花香四溢,引來各處的蜜蜂飛來採蜜,蜂鳴之聲可以淹沒人的講話聲;夏則濃廕庇日,蓮花盛開,花團錦簇,馨馥如醉;秋則海棠掛枝,石榴吐紅,大大小小的紅棗像大大小小的鈴鐺;冬則瑞雪與松、梅、竹歲寒三友啟人遐思。花木有情,是蕭龍友頤養天年不可或缺的朋友。

內容轉自:人衛中醫微信

本文選自《〈醫林改錯〉臨證解讀》,作者:肖承悰、左啟

編輯:董俊彤

審核:朱蕗鋆

“首都中醫”ID:

bjtcm010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官方微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