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2020年9月20日
秋風送爽,涼意習習。
秋天來了,眺望董封水庫,觀臨澗村莊,再瞧已經泛黃的層層田間,讓我只感到莊稼地裡那沉甸甸的收穫。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剛走進臨澗村,就聽到了打穀的機鳴聲,百姓們正忙著打穀子。
這是一個忙碌的季節,裝滿穀穗的麻袋,被一堆堆的擺放著,每一家都在挨個排隊等候。


那位與村民一道,在打穀機旁正忙著的就是村委主任王建紅。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王建紅於2018年就任村委主任之職。他任職之前,村裡還沒有打穀機,百姓們要將收好的穀穗拉到董封鄉才能被收打,這樣極不方便。上任後建紅的第一件事,就是自費購置了一臺打穀機,從此改變了村民們的這一窘境,也不再為此而犯愁。建紅還有購置的農用車、三輪車,只要大家有需求,他都會給予極大的幫助。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王建紅說,兩年前打穀時收了大家一點費用,結果到秋後一算帳,連電費也顧不住,到年底一算,還倒貼了幾百塊錢。他愛人上官美玲見此,心裡也有點怨言,可看著自家男人又那麼的辛苦,也就不想多說什麼了。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天氣預報說,兩天以後會下雨。大夥兒都在搶抓時機急收急打,一個個忙得不亦樂乎。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這天,王建宏和大家一道在打穀場忙著。午時了還沒有回家吃飯,放心不下的美玲也來到打穀場,一是來看看丈夫,二是來看看大夥兒打穀的進度。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我拍下了這對恩愛夫妻。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羊圈這邊是忙著打穀,而廣場邊上的王國彪正忙著碼放晾曬好的玉米。他一共種了18畝地玉米,儘管說今年風調雨順,莊稼長勢喜人,但讓他鬧心的事是,成片的玉米地遭到了山豬的侵害,這讓他的收穫大打折扣。他說,正常的話也可以收到兩萬餘斤玉米,可豬害的損失至少在五千餘斤。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面對山豬的侵害,百姓們沒有什麼可以應對的好辦法。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73歲的王小鎖與71歲的老伴兒王如娥,正忙著摘收玉米。他們的兒女們都不在身邊,所以從收到往回運,都得自己親自動手幹。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其實吃穿不愁的兩位老人,可以不用這麼辛苦了,完完全全可以穩坐在家,去安享晚年。可是辛勤勞作了一輩子的人,還願意這樣勞動,最讓他們心裡過意不去的是,不能讓這些土地白白的閒置著。在他們看來,糧食不能浪費,一切都不能浪費,土地不去種也是一種浪費。從這兩位老人身上,我悟出了他們的勤勞,勤儉,簡樸,樸素的人生來。

曹鮮娥是個能幹的女人,今年種了一點八分地的谷,大約收了一千餘斤,他正在晾曬穀子。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曹鮮娥說,今秋已打了200多斤的核桃,為了讓生活能寬裕些,還餵了兩季蠶。春蠶賣了1000多元,眼下秋蠶已成繭。她自信滿滿地說,秋繭估計還能賣個千把塊吧。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都說能幹的女人背後會有個強大的男人,可她的身後卻是個患腰椎疾病,不能正常行走的男人。十九年來,她的丈夫王目林因病不能行走,一切體力活都不能幹了,頂多只能是做口飯。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這對夫妻的社會角色進行了互換,女人乾的是男人的活,男人乾的是女人的活。他們不離不棄,患難與共,風雨同舟,攜手一路走來,還要一路走下去。

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忙碌的人們因秋的豐收而喜笑顏開,他們辛苦並快樂著。但是,今年的秋天對王畢鎖與王榮榮來說,這是一個心情沉重的季節。他們在董封水庫庫區的邊緣地種了2.5畝玉米,從旋耕、播種到播撒化肥,投入了不少的資金。長勢良好的玉米讓他們喜出望外,眼看就要到了收穫的季節,少見的連陰雨讓水庫的水位猛然上升,淹沒了他們種植的所有玉米地,雖說當下的水位已經退去了,可所有的玉米全都發黴變質,慘重的損失讓他倆欲哭無淚。

鄉村採風——董封鄉,臨澗村

據悉,村民們在庫區邊緣地段種有700餘畝的玉米,如果不發生意外,這些種植會給村民們帶來極大收穫,這是一筆不少的額外收入。也正是這樣,這些年來,讓耕種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多多受益。庫區的這片土地是肥沃的,它最大的優勢就是不怕乾旱。當地頑強的農民們,不會因一次遭災而退卻。我想,明年他們一定還會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去耕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