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西蒙·先言:歷史一瞬,是社會風氣的轉型,也是一個時代逃避落魄、相信幸福到來的憧憬。而人的進化與改造始終跟不上文明前進的速度,從20世紀後半葉至21世紀初,中國在現代化進程的路上開始探索與制衡社會與人的關係,

在不可遺忘的、抹除的、拋棄的中國鄉村中,凸顯更多的是人作為個體被自我、道德、社會孤立中天然攜帶、悄然繁衍的滯後、虛妄、無知的命運樣貌。

在此之下,探索自我、找尋依存於社會中的歸屬感,往往如深淵,一瞬又枯竭。而電影《車四十四》作為11分鐘的短片,導演直接將社會與人的關係放大到極致,在冷漠與野蠻、理性與矇昧、自保與自危中消融出昨日中國國民枯竭的民主情緒,試圖找尋社會與自我的平衡點,救贖困頓於環境之中的正義與文明。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導演/編劇:: 伍仕賢(2001中國香港)
類型: 劇情 / 短片 / 犯罪
片長: 11 分鐘
豆瓣評分:7.9
·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短片特別提及-鼓勵獎 
·2002美國聖丹斯電影節短片電影獎-榮譽提及
·第55屆戛納"導演雙週"特約影展影片

01【被遺忘的邊緣社會--野蠻·暴力·冷漠】

枯樹、澀風、昏黃的氛圍將鄉村的公路裹挾成無人問津的邊緣地帶,電影《車四十四》隨著環境氣氛的調和,不斷映射出大背景下小人物凋零、孤立的命運。

一輛掛著四十四號牌子的汽車、兩位半路殘暴的土匪、一名被強姦的女司機、一群靜坐漠視局面的乘客和唯一一名下車反抗的小夥子,簡短的事件與清晰的人物立場,讓觀眾用半刻鐘不到的時間看到善與惡並存的世界。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導演把中國人涵養、進化了幾千年的倫理觀,在人物的觀念、行為對立中透析的毫無遮掩。一條等待汽車需要一小時的鄉村公路,小夥子獨自等候的圖景死寂的像沙漠邊緣,導演刻意把場景簡單化,背景虛化,讓人分辨不出準確的地理位置,給觀眾造成一定的危機與陌生感,而這種陌生感勝似熟悉。

十八年前的中國依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鄉村,鄉村路上每天都在發生令人悲喜的意外,可在鄉村這一塊有限的空間裡,意外多了,時間久了,觀念同一了,人也就適應了。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在電影中的前部分,導演用色調與光線交代了21世紀初的社會氛圍,大傢伙們呼吸混淆、缺乏歸屬感、昏沉自保的低迷狀態。

土匪、搶劫、偷竊仍舊頻繁、慣性的時代,社會的發展往往會落下一些觀念格局塵封的群體,而這些群體漸漸形成了自我的格局,成為了被遺忘、被拋棄的社會一角。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電影裡在窄小的汽車中,當女司機被其中一個土匪拖下車施暴時,全車數十人靜坐,以觀眾的姿態看一出真實的悲劇。

那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求生方式,道德感、正義感還沒那麼系統化的喚起人性本善的能力。

直到女司機衣衫襤褸回到車內、血色模糊的面龐,用仇恨的目光環視周遭,乘客們躲避她眼神的控訴,令人心痛的舉止,彷彿想說:剛才發生了一場意外,但是我不記得。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還在慢慢探索前進的道路,一部分百姓還沒從時代之殤中脫離而出,二十世紀後半葉是現代媒體誕生的時代,也是大眾媒體開始構成景觀社會的局面,這些孤立、蜿蜒、寂靜、迷茫的鄉村世界成為容易被遺忘的邊緣地帶。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群體低迷的意識觀念趨驅使著邊緣地帶野蠻、暴力、冷漠的蔓延,電影中當施暴事件正在發生時,唯獨剛上車的青年小夥下車施救,而全車人的注意力正如導演攝像機一樣,直視悲劇卻又從不跨出那道看似安全卻又充滿諷刺的車門。

導演藉由人性善惡之舉的對比,在一切野蠻沒有支離破碎之前,用小人物的善良控訴大群體的冷漠、悲哀。也許正應了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的那句話: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卻出不來。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02【淺止枯竭的人性光環--正義·溫暖·羈絆】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變,因此我們有機會將導演寫實化的拍攝風格理解成--電影典型映射時代。利用陌生、單一的空間來表達主題涵蓋的多重維度,在悲劇發生的之際,我們往往會心疼受害者的境遇同時也批判"兇手"的冷漠手段。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這個世界每天都在上演悲劇,在我們熟悉的城市、其他未知的地方、也可能是下一個我們將要遇到的地方,導演把維度上升到每一個可能會發生危險的深淵地帶。

就像在電影中只是臨時代班的女司機,正要過一天平凡的日子,也許家裡的愛人與小孩在靜靜等待她下班,大夥一起吃熱騰晚飯的時刻,可誰又會料到半路竟被土匪施暴,被眾人冷漠所傷害的她,這一天,女司機帶著那一群被稱之為人的軀殼,生命就此停在了懸崖下。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人性是個複雜的東西,導演展示了一個時代里人性無知的維度,把思考的空間留給了現世。當我們質疑全車人的冷漠之餘,我們還能看到了什麼?我們什麼都看不到,在那一片寂寥與死亡的蒼白麵孔中,我們反而看見了與正義、溫暖、羈絆相對的黑暗與淺止枯竭的人性。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封閉的場景佈局就像國人被禁錮許久的封建思維,出不去、進不來,就這樣在被外物所構建的狹隘空間中漸漸枯竭。當眾人之中的一名男子站立而起,欲救女司機時,被身邊的老伴一拽而下,這一刻導演的鏡頭不再冷靜,而是急劇晃動甚至帶著拷問與哀默。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電影的情節簡單、真實事件的背景也很明瞭,21世紀的今天我們習慣把未知與好奇的放在Goolge上一查便得到相關答案,但是我翻越了大量資料與網站,發現更多的都是關於電影本身的介紹和人性正義的呼籲,可是呼籲這一行為對於那一車墜崖的亡靈而言太過奢侈。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行為標準,眼界與觀念的束縛讓他們平安生存都成為一種極限。

深讀電影,帶著批判的思維去感知過去的歷史,我們從電影中看見的反而是:小夥子下車時身上那人性光輝的舉動、陌生人試圖起身的一瞬正義意念。在電影裡,正是這些小元素才構成並映射出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稀有的自然羈絆。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當所有人看見悲劇停止,女司機回到座位,導演試圖將人性的正義與冷漠形成對比,在封閉的車內格局中藏有數不盡的吶喊與無數雙躲避良知的眼睛,在枯竭凝重的氛圍中人們為了擺脫自由的重負而狂喜,又為了保全自我而僥倖。

由此促成了21世紀初的社會縮影:人們試圖面對潛藏的人性災難,嘗試尋找一種突破自我深淵的可能性,遺憾的是,我們沒找到。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03【浴火重生的自我救贖--民主·文明·希望】

當結局已定,硝煙越過懸崖之下的亡靈,電影就快要結束了,一個封塵時代的群體命運就要被碾碎了。我們遺憾的看到悲劇的發生,卻又同情時代的不公。電影與激盪年代中的正義一樣一促而逝,留不住也等不住。

三種命運,三種自我救贖,女司機帶著被侮辱與悲憤的情緒,在仇恨中,帶著一車的人墜崖、死亡,就此墜入自我深淵。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而被女司機趕下車得以倖存的小夥,在公路旁目睹著這一場諷刺命運的結局,顫抖的笑了。鏡頭繞著小夥子,對著這一片潦草沉寂的鄉村,有的只是空虛的成長與生存的意義。

當鏡頭直視人物笑容時,才完成了人物的自我救贖,也暗示著在風雨激盪、難尋自我的新世紀初,救贖了一群浴火重生的國民。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土地的深情往往不會主動奉獻於人類的智慧,正如世界殘酷的批判也不會直接打垮一群枯竭人性的惡魔。

電影未交代兩位土匪的去路,而用遠景直視他們的落荒而逃,至於他們去哪、做了什麼導演並不關心,正如當時鏡頭中的畫面,土匪與枯枝落葉是否重合與焦點是否對準人物主體一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電影映射時代的作用遠及於人們質疑、憎恨時代時的唇舌之論。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電影在一段臺詞中結束,"剛確認,車上所有的乘客和司機都沒氣兒了…"而這也正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短片,導演選擇回到新世紀最初的模樣,探尋一場關於人性之謎的問號。

也許太難又或許不忍心傷害每一個時代下所誕生的文明,於是回到過去選擇用影像藝術尊重昨日之悲。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作為現世回望歷史的我們,即使再多的文學技巧與科學評論也無法與當時的人們共情,自我是一個深淵,時代亦是一個深淵。

我們在希望中被告知未來的美好,也在浴火重生中看清美好的樣子,電影《車四十四》更可以說是一部典型人性細節的記錄,大群體在社會壓力、慾望壓力、憧憬壓力下被迫中斷追求美好、正義之舉,選了"活著",而那被逃掉的惡魔們的結局卻永遠也無法畫上句號。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再回到現在這個倡導命運共同體的文明時代,我們穿過重重意識形態看清卡在其他時代的希望 :群體對找尋新方向、新自我的膽怯救贖。

而這種膽怯則化為枯竭的民主情緒,是逆來順受也是枯竭停滯,今日的新時代社會,更迭了人與人交往的方式與看待文明的角度,更多的浴火重生使得我們在面對悲劇時更加自覺地付諸從只"活著"到"活著並且要記住"的踐行。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當我們已經足夠冷靜去直視女司機的悲劇與失去正義的枯竭社會時,我們隱去悲痛,選擇去相信人類必須有希望、有未來,而這也正意味著我們在面對浴火重生的自我面前,將承諾一份關於未來的正義。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西蒙·結尾:戴錦華教授在講述中國六十年風雨見解時,闡釋了個人見解:人類漫長的文明史告訴我們,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是在公共性和社會性的不斷地創造和改造中把人類文明推演到今天。

而所有的一切發生在人類史上的野蠻、暴力、冷漠、正義、溫暖、羈絆、民主、文明、希望這些都不是亙古就有、不是萬古長存、不是天經地義、不是高度自然的存在,是我們身為人,創造未來,而習得、總結得到的生命價值。

如今藝術作為再現歷史的載體,電影《車四十四》向充滿無限可能的21世紀開了一道曙光,使我們彼此從自我的深淵中跳出來,用寬容的方式去接納曾經枯竭而如今守護的文明。

自我是一個深淵,枯竭的民主情緒,救贖《車四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