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振興,從一塊“小奶酪”講起

坐在蒙古包裡,喝一碗熱氣騰騰、放著黃油渣子的奶茶,盛一碗烏日莫拌著白糖和炒米,左手一塊奶皮子,右手一塊奶豆腐……內蒙古的美食榜單中,奶豆腐、奶皮子、策格、酸酪蛋、嚼克等傳統奶製品榜上有名,成為讓人魂牽夢縈的“內蒙古味道”。

內蒙古是奶業主產區,全國五分之一的牛奶源自內蒙古,是全國名副其實的“奶罐”。內蒙古地處國際公認的黃金奶源帶,奶源質量高。草原面積居全國首位,是天然的牧場,苜蓿、燕麥種植面積廣,並處於“黃金玉米帶”上,發展奶業條件優越。

民族傳統奶製品是以傳統原料、傳統工藝、傳統生產加工方式加工製作的奶食品,具有豐富的品種、獨特的工藝、鮮美的味道和豐富的營養。推進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發展,是奶業振興的重要內容。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以振興乳業為契機,大力發展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開展示範創建活動,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滿足了市場多樣化的需求,著力攻堅扶貧,促進富民增收,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在10月17日召開的全區民族傳統奶製品展示暨線上線下籤約儀式上,現場展示的內蒙古各盟市民族傳統奶製品琳琅滿目,奶香四溢。張聿修 攝

傳承傳統技藝,奶製品味道歷久彌香

“我從七八歲就開始做奶製品了,這項手藝是從我太奶奶那一輩傳承下來的,我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了,製作奶製品已經融進了我的生活裡。”在10月17日召開的全區推進奶業振興暨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發展現場會上,來自興安盟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芒來嘎查的花拉與記者談起了兒時製作奶製品的記憶。

花拉(左)和她帶來的各式各樣的傳統奶製品。張聿修 攝

奶製品的加工,是萃取鮮奶精華的過程,保有著悠久的歷史印記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凝結著蒙古民族的汗水、技藝和智慧。花拉從小跟著母親擠牛奶、學做奶製品,“小時候在家,爸爸負責製作奶茶,媽媽把煮熟的牛奶上的奶皮撈起來,放到奶茶裡,飄出的香味深深留在了記憶裡……”花拉說著便拿起一塊有“小時候味道”的奶皮,油汪汪的光澤,飄溢著誘人的奶香。

花拉向記者展示她帶來的傳統奶製品。張聿修 攝

“我奶奶和我們說,要把我們的傳統手藝好好保護著,將來給孩子們好好宣傳。”為了讓家鄉的味道被更多人知道,花拉謀劃著開起了公司。從2012年借錢開設的60平米小店,到2014年註冊百萬資金、擁有500平米標準廠房的生產基地,製成的奶豆腐、奶皮子、黃油等十多種奶製品,吸引著眾多慕名而來的顧客,她家的產品也遠銷蒙古、日本等國家。

致富不忘眾鄉鄰,花拉還吸納當地的貧困戶和低收入家庭勞動力,讓他們就近就地實現靈活就業。花拉告訴記者,“最忙的時候招進30餘人到公司工作,其中貧困戶就有10餘戶,每人每月的務工收入在1500元到4000元。”除此之外,她還通過高價收購嘎查村民的牛奶,把熟練奶製品製作技術的家庭婦女招聘到生產車間工作,轉換成手工加工的奶食品,拿到自己的實體店售賣,為周邊貧困戶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想進一步擴大奶製品基地的規模,把公司做大、做強。”提起未來,她希望帶動更多的婦女加入進來,並融入科學的管理模式,形成供、產、銷於一體的產業鏈,帶領嘎查農牧民們共同致富。

傳承中創新發展,“奶酪小鎮”激發活力

“將文化融入食材,讓傳統工藝永續流傳”是鑲黃旗奶食品經久不衰的秘訣。有傳統才能有創新,大學生創業者“奶酪姑娘”伊拉蓋就是在傳統基礎上再創新的代表。

伊拉蓋正在自家手工坊裡整理奶豆腐的定型模具。張聿修 攝

2012年,伊拉蓋從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2013年開始了奶食品加工創業。談起創業初衷,伊拉蓋說:“我從小在牧區長大,耳濡目染讓我對製作奶食品的手藝非常熟悉,而且旗裡對這方面也很支持,我覺得可以藉此開創一份事業。”

7年來,從不熟練到精通再到創新,伊拉蓋經營的“安格爾奶食店”名氣越來越大。網名為“奶酪姑娘安格爾”的伊拉蓋將製作奶酪的過程拍攝成了短視頻,視頻一經上網便很快獲得了8萬人次的點擊量。

近年來,鑲黃旗全面落實國家、自治區和錫林郭勒盟奶業振興政策措施,將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確定為重要富民產業和扶貧主導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大力推進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標準化、規範化發展,全力打造“奶酪小鎮”。2019年8月,鑲黃旗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園開工建設,園區一期新建4棟38套總計6667平方米的奶製品生產加工車間,每個車間建設有“四區一室”(發酵區、晾乾區、加工區、包裝區和更衣室),並配備食品級生產加工設備,可滿足不同種類奶製品的生產加工需求,解決了以往手工作坊分散生產、標準不一、難於監管等難題。

安格爾奶食店的發酵室裡,鮮奶正在16度的恆溫下發酵。張聿修 攝

伊拉蓋搭乘著“順風車”,在園區裡把事業開展得紅紅火火。發酵室裡,鮮奶正在16度的恆溫下發酵;加工區裡,夾層鍋正對發酵好的鮮奶進行熬煮和加熱,攪拌鍋則“賣力”地對熬煮好的鮮奶進行攪拌;晾乾區裡,定型的奶製品正在風扇的吹動下飄出濃郁奶香……

加工車間的樓上是奶製品檢驗檢測室,可對38類牛奶原奶及奶製品的微生物、重金屬、農獸藥添加劑殘留等27種指標進行檢測,徹底解決了奶製品質量監測“檢不了、檢不準、檢不出、檢得慢”問題。

在鑲黃旗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園區三樓500平方米的奶製品檢驗檢測室裡,檢驗人員正在對食品進行檢驗。張聿修 攝

伊拉蓋告訴記者,目前,她的手工坊與8戶奶牛養殖戶簽訂鮮奶收購合同,並僱傭2名進城牧民,日加工鮮奶1500斤。通過門店可網絡銷售,2019年銷售額達100萬元,純利潤達30萬元。

振興傳統奶製品,“小奶酪”做成大文章

去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圍繞奶業振興發展大局,積極發揮牽頭作用,聯合10個廳局制定了《開展推動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發展專項行動總體方案》,出臺了全系統《推動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發展專項行動方案》,堅持“傳統原料、傳統工藝、傳統加工過程”的特點,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優、小而強的示範點,扶持帶動手工坊由“低散亂”向“精優強”轉變,全力推動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區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3家手工坊已提檔升級為生產企業,獲登記證的手工坊由年初746家增至1012家,從業人員增加了800餘人。

錫林郭勒盟鑲黃旗蒙客隆超市裡設有傳統奶製品專櫃。張聿修 攝

現在,民族傳統奶製品正走進越來越多的大型商超、專營店。記者調研發現,在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等地的多家商超內都設有傳統奶製品專櫃,這些奶製品的獨立包裝上都有商品條形碼、商標,實現了質量可追溯,受到城市消費人群歡迎。同時,進駐商超或線上平臺銷售後價格上漲15%,例如,阿魯科爾沁旗的奶製品包裝小型化後價格上漲了2—3倍,“好東西”賣上了“好價錢”。

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以出臺政策、投放資金、完善標準、開拓市場等多種措施扶持帶動手工作坊生產由“低散亂”向“精優強”轉變,著力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優、小而強的示範店。同時,拍攝專題片,用鏡頭對民族傳統奶製品的製作方式、文化底蘊進行解析,挖掘其蘊含豐富的營養價值、文化價值、生態觀念,解讀民族傳統奶製品在推崇科學營養、健康飲食、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自然觀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民族傳統奶製品的文化品位,讓民族傳統奶製品成為營養健康的消費時尚。

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局長白清元表示,“在推進工作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推動民族傳統制品產業發展是一項惠民生、得民心的工程,深受牧區群眾歡迎,必將對牧區穩定脫貧、牧民增收致富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張聿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