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怎樣理解?

朱八戒CC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字面理解是說,一個人如果很貧窮潦倒,要說他心裡沒有怨言,沒有不平是不可能的。而一個人富足富有了可以不驕傲不引人注目卻是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藏富心態。

貧困的人,雖然有其自身懶惰不思進取不努力的原因,只一味的抱怨命運不公,社會不平,但大多還是環境因素造成的,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沒有足夠的資源,沒有充足的時間準備,以至於有了機會也抓不住,套不牢。於是惡性循環,心生不滿,怨天尤人,自甘墮落,最後終其碌碌無為一生。

富人之所以為富,縱觀天下,又有幾個是全靠自已打拼從零到頂的,這些富人中,不是家底好就是環境好,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學到更有用的東西,再加上老子的鋪底,自然比別人更容易成功。當然我們不能妒忌人家的好條件,畢竟別人也是經過幾代人努力的結果。

有句話叫:窮作惡,富為善。因為窮所以生事端,這是為了生活迫不得已,因為富所以喜歡做善事,這是無所謂,舍小錢圖好名。當然這裡不是說所有富人如此,有好多慈善家都是富人,他們的行為值得我們尊重,為貧困山區建校支助失學孩子完成學業,這些善舉得到全社會公認,這樣的富人是我們國家需要的。

不管我們是生活在貧窮的勞動人民之列,還是走在富人的隊伍中,都要經過自己的辛苦努力去創造物質財富,怨天尤人是沒得任何意義的,為富為善必然贏得人們的愛戴!

奉勸那些一味抱怨命運不公的人,看清形勢,擺平心態,努力做好自我,只要經過自己努力必然有收穫,財富的到來也是必然的!


淡淡無痕


如果你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不要怨父母,也不要整天怨生活艱難,自己應該放下怨氣,積極爭取,努力奮鬥改變命運,如果生在富裕家庭,不要好吃懶做,坐吃山空海也幹,不要瞧不起窮人,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雲莫測,說不定也有落難的一天。所以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四季芬芳500


《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番對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靠諸往而知來者。”翻譯成現代文,大體意思是:

子貢說:“貧窮而不逢迎諂媚,富貴而不驕奢淫逸,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但不如貧窮仍然快樂,富貴而喜好禮節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製造玉器那樣,‘切割、銼刻、雕削、磨光’,是不是講的這個意思?”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因為把前面的道理告訴你,你可以領悟後面的道理。”

這是一段師徒之間的簡短對話錄,孔子意在啟發子貢做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人,但其中包含著深刻的教育智慧。

一是從這則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和徒弟之間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弟子可以擺出自己的觀點,與老師展開面對面的討論;老師沒有武斷地否定弟子的觀點,而是循循善誘,將討論引向更高層次,並讓弟子悟出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這大概就是“啟發式”教學吧!可見,啟發式教學必須建立在師生地位平等的基礎上,如果老師高高在上,唯我獨尊,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啟發式教學就成了一句空話。

二是從這則對話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具備高超的表揚藝術。當子貢悟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時,孔子適時進行表揚,高度評價子貢對《詩經》的感悟已達到老師的水平,並且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種表揚有理有據,發自內心,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不同於“你真棒,你真行”之類的套話。

三是從這則對話我們還可以看出,無論是加強個人修養,還是做學問,都要養成“切磋琢磨”的習慣。討論就是一種切磋學問的好方法。俗話說,真理愈辯愈明,由於受認識水平的限制,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別人可能有不同的意見,經常與別人討論問題,尤其是與哪些比自己學識水平高的人討論,可以及時糾正自己的偏面認識,提高學識修養。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中大力倡樹討論問題的良好學風,遇到問題,不但要和同學討論,還要敢於和老師討論。

四是通過這則對話,還使我們明白了做學問要“舉一反三”的道理,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告諸往而知來者”。有的學生讀書、學習不求甚解,教一會一,不知變通,不能用同樣的方法解決變式類問題,從而影響了個人今後的發展。“舉一反三”實際上是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這種習慣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

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個人管見,不當之處歡迎“關注”作者繼續交流!本回答選自作者新浪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