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始於迷惑到推薦朋友,看用戶營銷的MOT行為模式

從始於迷惑到推薦朋友,看用戶營銷的MOT行為模式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下載一款PC端軟件產品的時候,往往在下載頁面推薦一堆的相關產品介紹,一不小心並且會被強制捆綁下載!

其實這款軟件產品分別對你進行了系列的消費行為影響:

1. 你在使用網絡工具→告訴你相關的工具價值;

2. 看到網絡的廣告視覺→暗示你產品的價值點;

3. 點擊廣告圖片進入下載區域→你可以直接下載使用產品

4. 給你購買折扣價→彰顯產品的高性比;

始於迷惑,最終我們產生了購買行為;

其實,不僅僅在線上,我們經常在線下的消費行為也被這一套路給“套進去”了。這就是MOT(Moment of Truth),關鍵時刻。

關鍵時刻MOT:關鍵時刻(Moments of Truth,MOT)這一理論是由北歐航空公司前總裁詹·卡爾森提出。他認為,關鍵時刻就是顧客與北歐航空公司的職員面對面相互交流的時刻,放大之,就是指客戶與企業的各種資源發生接觸的那一刻,這個時刻決定了企業未來的成敗。

在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中,由於消費決策路徑的變化,我們可以從消費者進店率,轉化率,復購率,推薦率四個維度來分析消費者MOT落地的策略。

從始於迷惑到推薦朋友,看用戶營銷的MOT行為模式

下面我們一起看看怎麼使用戶從“始於迷惑”→“陷入套路”→“忠於習慣”→“傳於印記”等四個維度去拆解用戶的購買行為吧!

案由:

一點點奶茶屬於創立於1994年的臺灣奶茶品牌50嵐,2010年開始50嵐選擇中國上海為起點(由於50嵐品牌名在大陸被註冊,因此改名為一點點),從2015年開始,一點點以每月20家左右的新店數量來攻城拔寨,在一些城市開展了單店加盟和區域授權等靈活方式拓展其市場份額,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一點點已經成為在大陸市場隨處可見的奶茶品牌。可以看到任何時候看一點點門店,門前總是會排滿長隊。


從始於迷惑到推薦朋友,看用戶營銷的MOT行為模式


庖丁解案:

一點點通過強勢線下鋪墊+視覺特色+店員口播介紹等引導用戶進店消費,其實是非常高明的營銷行為:在與用戶的接觸行為下,因為不斷的洗腦式語音口播往往效果要優於更多的視覺廣告,更精準引出並鎖定有潛在需求的人群,讓溝通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通過語音的方式,製造與消費者的接觸觸點,讓消費者與品牌形成雙贏的價值。

那麼,我們看看一點點是如何通過與消費者接觸MOT來引導轉化?

進店:始於迷惑

“紅茶瑪奇朵好喝”相信很多路過一點點門店的小夥伴們都聽到過這句口播(筆者更覺得像是洗腦神曲),也會出於“迷惑”好奇走進這家店鋪,當消費者走進去之後,這是你完成了MOT的第一步:始於迷惑;

轉化:陷於套路

當顧客走進店鋪,馬上可能會被店鋪鮮綠色的設計感,以及實惠的價格所吸引,相比市面上現在均價在25元及以上的奶茶品牌,一點點的奶茶價格可以說是“業界良心”吧(當然大家都知道奶茶其實是暴利行業來的),出於消費者的心理“錨定價格”對比,刺激你的進一步消費轉化,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嘛,這樣的價格消費者怎麼會抑制消費衝動呢?當然能刺激消費的轉化了;

從始於迷惑到推薦朋友,看用戶營銷的MOT行為模式


復購:忠於習慣

第一次消費過後,對於價格實惠口感不錯的奶茶在你的記憶回憶的過程中,可能又會想到那句“紅茶瑪奇朵好喝”的一點點了吧!洗腦式的口播不僅僅提高記憶,更是“植入”消費者潛意識有利的法寶,所以再次的復購成為理所當然的吧!慢慢,你會忠於自己喜歡喝一點點的習慣,忠於習慣產生更多次的購買;

推薦:傳於印記

有了多產品的洗腦式的傳播,形成獨特的印記。當下次你和朋友逛街的時候估計還是會想起那句“紅茶瑪奇朵好喝”經典廣告了。

策略 • 百科

基於營銷關鍵時刻的策略

MOT理論與上述案例不謀而合。品牌通過拆解用戶接觸的不同時刻,介入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中。在滿足其需求的同時,不斷製造驚喜與消費者溝通,從而實現消費者從“始於迷惑”→“陷入套路”→“忠於習慣”→“傳於印記”的營銷閉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