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出現的成組玉佩有何作用?都有哪些形式?


成組玉佩是以多件至百件玉、石、料等不同質地製成的各形器物組串為佩者之總稱。最晚在西周晚期出現,春秋時逐漸成熟,戰國時趨於完備和盛行。成組佩玉是傳統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在佩玉上的反映,表現了古代“君子”推崇玉德的社會風尚,同時顯示佩帶者的身份。佩玉相互撞擊發出的聲音,還有“節步”起到體現“君子”光明磊落氣度的作用。西周時期,成組佩玉組串處於始創期。一般以玉器飾件為主,由瑪瑙和琉璃管珠組串而成,給人以五顏六色和光彩奪目之感,尚未形成一定的規律和定型排列,多以中央上下用玉璜組列為主。玉器的組成,計有璧、環、瑗、璜、珠、管及若干的象生和人神器等。

歷朝歷代出現的成組玉佩有何作用?都有哪些形式?

西周組玉佩飾因諸侯地位不同而有長短和簡繁之分,地位越高,組串越多而繁,如當時晉侯和虢國國君所佩,長近1米,有近十件玉璜和數十顆瑪瑙、琉璃管珠相綴,為迄今所見西周玉組佩之最。而其它地位較低的墓主,如扶風強家墓所出,雖有六串:之多,但均較簡單,而且也不如虢國國君墓所出那一組長,以人神作組件的形式也殊別等。春秋早期成組玉佩的形式,一般似由一個玉環(或玉璦)形器,若干成對稱排列的玉璜和玉扁平長方形器,下端有成對玉衝牙或玉魚、玉龍形器、玉虎及數量不等的雜質管珠組成。因此嚴格說來,春秋早期的成組玉佩,只處於向成熟期過渡階段,而其正規化似乎在春秋中期及其後。

歷朝歷代出現的成組玉佩有何作用?都有哪些形式?

戰國成組玉佩完備,形式有繁有簡。繁式的玉器件數有多有少,各件器物的形狀也有變化,大體可分上、中、下三組。最上一組為玉珩一件,形作不規則的璜形;中間一組的中央為一件玉環或玉瑗,左右兩側有呈對稱狀的璜各一件;最下層的左右各有一件玉衝牙,中央一件扁平式樣小玉琮,其兩側各有一件形式大小完全相同的衝牙或玉璜、玉龍等。玉飾間用絲線連接,每件玉飾的串聯線上還串有不同質色的珠管(古稱璃或琚)。將其佩在身上,由頸垂至膝,五光十色,並能在行走時發出叮噹作響的美玉之聲。簡式的多無中間一列的圓環形器或下層的扁平玉琮和玉墜等。

歷朝歷代出現的成組玉佩有何作用?都有哪些形式?

漢代禁止使用成組玉佩,但有些邊遠地區,或名義上屬漢統治,而實際上為割據的地區,仍有使用,如地處廣東的南越國國王趙昧墓中,就發現多套成組佩玉。這時的組佩與戰國的在組成上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如南越國的組佩最上一件不是珩而是璧,其下也無早期組佩中常見的玉衝牙等,可知此時組佩所使用的具體玉器種類有所不同;又如戰國以前的玉組佩,在主體玉器中,多是成雙成對,作對稱平衡狀串結,而此時的組佩除附件外,在主體玉佩中則沒有一件有成雙成對者;此外,在成組玉佩中串綴玉人、玉動物形器者,在早期的同類作品中是少見的。

歷朝歷代出現的成組玉佩有何作用?都有哪些形式?

因此,南越國組佩從器物的種類上看,雖是繼承前期的遺風,但具體的玉佩件組合上是獨具一格的。成組玉佩自漢代漸衰。明朝推崇周禮,因此這種有特定含義之物興盛起來,但與早期製品迥然不同。明代組佩已無古之組佩中的衝牙、璜等,各種玉器較小,形狀多作寫實人物、動物和花葉狀,而且件數也較多,佩帶的部位也完全不同,其用意,除有早期表現君子風度、節制步法外,還與明代的社會時尚有關,即用玉佩顯示等級高貴和祈望吉祥避邪。出土的明代成組佩玉,以定陵所出遺物最為典型和最具代表性。

我是“實時徵文用時刻提醒,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