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高二,和我媽嚴重出現三觀上的分歧,如何溝通?

柔沢十


我也曾在高中和我媽有過思想的分歧,甚至嚴重的爭執,事後我們誰也沒跟誰說話,後來我上學去了,每天晚上還糾結這事,於是我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給我媽寫了一封信,信上我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也表示對她的理解,當我把信拿給她看時,不用多說什麼就好了。

通過我自己的經驗,有時候跟父母面對面的時候總不願承認他們的想法或忍不住去反對時,此時再溝通下去變回發生爭執,我們可以事後冷靜下來想想,把自己想要表達的經過思考後想說的話寫在紙上給他們,他們自然能夠理解你,這時再好好談談就可以了。


花間心事


可以說大部分人看到你提的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叛逆期問題,你可能不以為然,但這基本上是可以確定的事,這也是絕大多數家庭,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過多過少的會出現的一種父母與孩子之間,特別是孩子與母親之間的一種抗爭。

青少年期是人的成長過程中,第二叛逆期,這個叛逆期的特點就是自己的成人感,和父母對自己的處處不放心之間的矛盾。特別是目前處於信息時代,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通過手機電視等了解了很多外界的各種知識和信息,以及很多快餐文化,這些看似華麗豐滿,其實沒有過多內容,更是讓缺乏實際歷練青少年,過多地拔高了自己的成長高度,認為自己什麼都能獨立,父母所關心或擔心的事,有些多餘,甚至幼稚可笑。

矛盾衝突因此在所難免,只不過會因父母和孩子各自的性格,以及參與的深度,或大或小。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你應該是男生吧,一般女生的叛逆期在初二開始,高一達到頂峰。男孩子則從初三開始,高二達到頂峰。

從你提出的問題來看,有兩點值得讚揚,一是你沒有過多“指責”母親的很多具體地種種不是,而是歸納為三觀不和,這是有積極的想法的。二是你想到怎樣去溝通,說明你有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方法的意願,這點是很難得的。

我也很願意給你提出一些我的建議。

1、通過寫信溝通。這一點有時很有效,因為在孩子與父母抗爭時,雙方是有誤會,而且也處於氣氛緊張的情境,每個人的表達也往往詞不達意,不能充分表達個人的觀點。而另一方也做不到心平氣和地去體會和理解對方所表達的觀點和態度。如果採取過後冷靜時,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付諸筆端,我想你的父母也一定能最大程度地,以高度的耐心和冷靜,去閱讀你,體會和理解你,這樣處理問題的過程要溫和的多,溝通的效果,我想也不用多說了吧。

2、就事論事。很多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孩子某一件事做的不好(或認為做的不好),在批評孩子時,往往會泛化,不能做到就是論事,會把平時感覺孩子做的不好或不對的地方都傾瀉出來,這樣不但起不到批評教育的目的,往往還會起到反作用。同樣,孩子在牴觸父母的情緒時,即使本次父母批評的對,但想起父母以往對自己態度的“種種不是”,本來想虛心接受批評的想法消失的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有煩躁和對抗。所以你在處理和媽媽的具體有分歧的事情時,我希望能做的就事論事。

3、多理解父母。其實這個道理無需多言,其實中國的傳統家庭,好像人生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人類的延續,對孩子的照顧,遠遠超過對父母的孝敬程度。對孩子無論從生活環境或者受教育等方面都投入了很大的心血,甚至超過了自己的承受能力。這一切的一切不是為了以後養老,而單純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和未來一個好的歸宿。從這一點來講,在你認為父母的嘮叨或其他你認為不妥時,你應該能冷靜分析,對與錯,是與非。當然人非聖賢,誰都有過錯的時候,如果父母和你相處時,有處置不妥的地方,你也應冷靜而善意的提出,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欣然接受的。

當然,你所提到的三觀有分歧,我不知道你對三觀是怎樣的一種理解,還是說概括你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存在有失偏頗的情況。如果真存在這樣的問題,我想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問題,一家人更多的時候,還是能友好交流,和睦相處的。你是一個善良的孩子,相信你會處理好和媽媽的關係的。

最後祝你能妥善並儘快處理好與媽媽之間的關係,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爭取在快要到來的高考中能發揮所長,金榜題名!


非知名情感磚家


和父母存在分歧,那是每個該子都會有的吧,特別是青春叛逆期,無論父母對與錯都聽不進去,一味的想對著幹,那些年對父母的厲言相向,如今還是歷歷在目,也自覺無比羞愧,讀過小學時的一篇文章,一個孩子總是愛頂嘴,父親就讓他每次想頂嘴是在木板上釘釘子,後來又讓他把釘子拔出,留下的是那一個個的孔,男孩子才明白那些傷害父母的話就像釘子釘板一樣,在難修復,是啊,有時候我們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尋找自己的問題。就算是他們有錯我們也靜心的跟他們指出來,當然我們更多的是以小輩的身份,父母生活經驗比我們豐富,他們總會是為了我們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