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茲尼亞克:那個喬布斯背後的男人


1


1975年6月29日,斯蒂芬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星期天。


在那天晚上,已經搗鼓了幾個月的斯蒂芬決定正式測試一下自己組裝的一臺機器。


他接通了自制“終端機”的電源——連接了一個鍵盤和一個顯示器——然後在鍵盤上按下了幾個鍵。


然後他就震驚了:


那些字母立刻就顯示在了屏幕上。


“一個人在鍵盤上按下幾個字符,然後在自己面前的屏幕上看到它們立刻被顯示了出來。”


斯蒂芬至今仍對那幕場景記憶猶新。但這句話放到現在來看,我們就覺得像是在說“按下開關,電燈就亮了”那樣平淡無奇。


但是,1975年6月29日的這一刻,卻是人類個人電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刻。


這臺電腦,被命名為“蘋果 I”。


沃茲尼亞克:那個喬布斯背後的男人

套了木製外殼的“蘋果 I”電腦,問世時一臺售價666美元。在2019年倫敦佳士得拍賣行中拍出了37.1萬英鎊(當時約合人民幣323萬元)。


而這個斯蒂芬,也就是“蘋果電腦之父”——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斯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他的全名是,斯蒂芬·蓋瑞·沃茲尼亞克(Stephen Gary Wozniak)。


2


1950年,沃茲尼亞克出生在美國加州的聖何塞(San Jose)——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他是波蘭裔。


沃茲尼亞克從小就很崇拜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工程系,還是校橄欖球隊的四分衛,後來成為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著名的航天航空製造和國防工業公司)的火箭專家,專門負責設計導彈系統。


所以從小時候開始,“工程學”在沃茲尼亞克眼裡就是一個神聖的字眼,遠遠要比“商業”,“市場”或者“銷售”這些字眼要高貴得多。


小時候,父親經常把沃茲尼亞克帶到自己上班的公司去玩,而所謂“玩”的方式,就是把他放到一張桌子上,讓他自己去擺弄一堆電子部件。沃茲尼亞克在小學兩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搞懂了電阻的工作原理——不是通過書本,而是他的父親親手演示給他看的。


沃茲尼亞克:那個喬布斯背後的男人

11歲的沃茲尼亞克在測試無線電


到了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沃茲尼亞克已經深深沉迷進了各種電子製造。進入中學後,其他男孩已經情竇初開開始追求心儀女孩子,沃茲尼亞克卻只為“晶體管”這類東西著迷。當他的男同學們在試圖要到一些漂亮女生的電話號碼的時候,他已經用晶體管、放大器、繼電器、燈和蜂鳴器這些東西搭建了一套“對講系統”,成功連接了一個街區六個孩子家的臥室——只是為了男生之間的聊天。


初二的時候,沃茲尼亞克已經獨立製造出了一臺計算器——用了100只晶體管、200只二極管、200只電阻,裝在了10塊電路板上。


父親對沃茲尼亞克另一大影響,是“誠實”的人生態度,也就是“絕不能撒謊”。


雖然這一點沃茲尼亞克認為自己一直在遵守,但他覺得有一件事和“誠實”並不沾邊。


那就是惡作劇。


3


即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沃茲尼亞克的惡作劇,也絕對是“高段位”的。


在高中的時候,沃茲尼亞克設計了一個會發出“滴答”聲音的電子節拍器。當他意識到“滴答”聲很像定時炸彈的計時器聲音之後,他就找來一些大塊電池,撕去標籤,和那個節拍器捆綁在一起,放進了學校的儲物櫃。


按照沃茲尼亞克的設計,儲物櫃門一旦被打開,電子節拍器的“滴答”聲就會變得急促起來。毫無疑問,這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恐慌——勇敢的校長一把抓起那個“定時炸彈”,在全校師生的注視下,抱著必死的信念,以最快速度抱著“炸彈”衝到了操場。


那一晚,沃茲尼亞克被送進了青少年拘留中心。


沃茲尼亞克還設計過一個可以干擾電視信號的便攜裝置。他設計這個裝置的目的,是把它帶進一個同學們都在圍著看電視的房間,然後按下按鈕,電視屏幕開始變得模糊,於是就會有同學去敲電視或者擺弄天線。接下來,沃茲尼亞克會通過“按下”和“鬆開”按鈕,漸漸讓一個他想捉弄的同學相信:只要他單腿站立扶著天線,或者做出一種彆扭或奇怪的動作,電視屏幕就會恢復正常——當然,那位可憐的同學接下來就必須一直保持那個姿勢。


沃茲尼亞克:那個喬布斯背後的男人

學生時代的沃茲尼亞克


喜歡“惡作劇”的性格一方面和沃茲尼亞克的性格有關,另一方面也和他被“孤立”有關:作為一名“電子極客”,他發現同學們越來越不愛和自己打交道,所以他總得想點什麼辦法獲得大家的關注。


不過沃茲尼亞克也未必真的就想和那些他覺得很“愚笨”的同學多相處。很快,作為高中生的他就去當時的喜萬年公司(SYLVANIA)兼職打工了。在那裡,沃茲尼亞克生平第一次有機會用真正的“計算機”工作,他很快自學了FORTRAN語言,並開始研究最新微芯片的規格。


在這期間,沃茲尼亞克還去科羅拉多大學讀了大一,然後回到了離家較近的一家社區學院。回來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沃茲尼亞克在大學裡又捅了簍子——他編寫了一個程序,用學校的計算機不停運算斐波那契數列,佔用了大量的計算機使用時間,學校威脅要他賠償全部費用。


沃茲尼亞克:那個喬布斯背後的男人

科羅拉多大學的丹佛分校。科羅拉多大學創立於1876年,是全美著名的一流公立大學系統之一,在科羅拉多州有四個分校,培養出過12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回到社區大學後,沃茲尼亞克索性就選擇休學去賺錢了——去計算機公司打工。在那裡他能獲得不菲的報酬,主要還能獲得一些免費多餘的芯片。


在那段時間,沃茲尼亞克用大概20多個討到的免費芯片,在鄰居比爾·費爾南德斯家的車庫裡組裝了一臺“電腦”——通過一系列開關將數字輸入,然後用小燈顯示的二進制碼呈現結果,可以用來做乘法計算。


由於他和費爾南德斯在這期間不停地喝一種奶油蘇打汽水,所以他們把這臺電腦叫做“奶油蘇打電腦”(Cream Soda Computer)。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奶油蘇打電腦”當然是非常簡陋乃至原始的,但對沃茲尼亞克來說卻是很重要的一步——或許當時他自己都沒意識到:在電腦動輒需要幾百個芯片才能運轉的時候,他已經可以做到用一半乃至更少的芯片就能實現同樣的功能了。


當然,“奶油蘇打電腦”對沃茲尼亞克整個人生的最大意義,是他因此認識了一個人。


那天,和他一起做“奶油蘇打電腦”的費爾南德斯跑來告訴沃茲尼亞克,有一個另一所高中的人很有意思,也喜歡電子學,關鍵也很喜歡搞惡作劇。


“你該見見他,他叫史蒂夫·喬布斯”。


4


兩個有趣靈魂第一次相遇,地點是在車庫前的人行道上。


那天,沃茲尼亞克和喬布斯在人行道上坐了很久,聊了很久。


沃茲尼亞克有些意外:


“一般來說,我很難向別人解釋清楚我做的設計,但他一下子就聽明白了。”


而喬布斯也很吃驚:


“他是我見過的第一個比我還懂電子學的人,我立刻喜歡上他了。”


事實上,喬布斯在電子學方面可能低估了自己與沃茲尼亞克的差距——在他還在擺弄“希斯工具盒”(一種給學生工程啟蒙用的,有各種編號和說明書的工具箱)的時候,沃茲尼亞克已經獲得業餘無線電執照了。


當時這兩個人當然不會意識到,他們的這次相遇,其實是在整個人類科技史上都可以留下一筆的。因為他們相遇的意義並不僅僅是興趣相投,而是這兩個人是天生“互補”的。


沃茲尼亞克:那個喬布斯背後的男人

沃茲尼亞克(左)和喬布斯


可以用兩件事來證明。


第一件事,是關於“藍盒子”。


1971年,讀讀停停的沃茲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大三 ,他了解到一種可以通過模擬AT&T(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電話網絡頻率的黑客技術,叫“藍盒子”,通過這種“藍盒子”,可以模擬頻率免費撥打包括國際長途在內的各類電話。


沃茲尼亞克找到喬布斯分享了這個點子,然後買來了一堆二極管和晶體管,自制了一臺前所未有的數字版的“藍盒子”——當然主要是沃茲做的——並實驗成功。


沃茲尼亞克做出“藍盒子”的目的很簡單:證明自己的想法能成為現實,以及用來惡作劇。


兩個人用這個“藍盒子”搞了無數惡作劇,最大膽的一次,是沃茲尼亞克模仿當時基辛格的聲音給梵蒂岡教皇打電話,但因為算錯了時差,教皇在睡覺,所以只是教皇的秘書接了電話並說可以轉告,他們並沒有和教皇真正通上話。


沃茲尼亞克認為“藍盒子”只是一個惡作劇而已,但喬布斯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把所有的製作素材分門別類,比如盒子、電源、數字鍵盤、晶體管這些,然後分別為他們算好了成本價,再算出一個大概40美元左右的總成本價,然後制訂了一個銷售價:150美元。


沃茲尼亞克大概做了100個藍盒子,喬布斯把它們全賣出去了。


沃茲尼亞克:那個喬布斯背後的男人

沃茲尼亞克在用“藍盒子”打電話


另一件事,是“打磚塊”。


1975年,已經聲名赫赫的電子遊戲公司雅達利(Atari)準備開發一款單人版的《乒乓》(Pong)。


沃茲尼亞克:那個喬布斯背後的男人

1972年由雅達利推出的雙人對打遊戲《PONG》是這家公司的成名作,也是可以在整個世界遊戲史上留下一筆的鼻祖級遊戲,開創了一個時代。


雅達利的創始人諾蘭·布什內爾把自己最欣賞的員工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