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如瓷器一般與人類的文明進程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讓它有著強大而穩固的審美慣性,不只是在造型和裝飾上,更是在人的情感依賴、成長記憶甚至文化族群的集體潛意識中。

——賈冬婷

從事陶瓷工作,也時常去別的陶瓷博物館,經常聽到別人問,怎麼欣賞瓷器的美,美有什麼特徵,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在一些登封窯宋代“劃花”標本中找到了些許答案。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登封窯宋代龍紋盤

“登封窯劃花技藝”又稱“細線劃花”、“白底劃花”等,是指在施過白色化妝土的坯體上,用竹、木、玉、骨、金屬等硬質工具劃出陰線狀紋飾,再施透明釉覆著後燒造的一種裝飾技法,與剔刻、鑲嵌、珍珠地劃花等同屬於陶瓷硬筆裝飾範疇,常見於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密縣窯、登封窯等。“登封窯劃花技藝”出現於晚唐五代,北宋最為鼎盛,直至元末。在登封前莊遺址、曲河遺址等都有大量標本發現。馮先銘在“登封唐宋遺址調查簡報”,以及葉喆民編寫的《中國陶瓷史》中等都有提及。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登封窯劃花藏品表現的“章法意識”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登封窯劃花標本展現的“技法意識”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登封窯劃花標本展現的“墨法意識“

欣賞“劃花”瓷器的美,需要初步的美學思想和基本的審美方法。“劃花”是由線條構成的,要欣賞它的美,首先要從單個線條著眼。中國是講究線條藝術美感的民族,線條是中國繪畫、中國書法等諸多藝術形式構成的單獨因子。中國古人對線條創作很重視,石濤在《畫語錄》提出“一畫論”,“且夫山水之大,廣土千里,結雲萬重,羅峰列嶂。以一管窺之,即飛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畫測之,則可參天地之化育也。一畫者,字畫先有之根本也;字畫者,一畫後天之經權也”。每根線條都表現出自身獨特的特質,如:線條的力量感、節奏快慢、深淺變化、韻律感、線條走勢、線條韌性等都不盡相同。有的線條直爽瀟灑,直擊人心;有的線條婉約嫵媚,嬌羞可人;有的線條粗獷朗利,酣暢淋漓;有的線條亭亭玉立,惠外秀中。線描是中國繪畫的基本技法之一,古人在掌握線條技藝的基礎上總結出遊絲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等,又稱“十八描”。不同的技法運用於不同的表現部位,如要表現闊衣廣袖的流暢、飄逸感,運用遊絲描;表現事物的輪廓,運用鐵線描等。在上圖標本上標註的橢圓型紅色區域中,線條表現出工匠高超空前的“墨法意識”。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濃、淡、幹、溼、黑。標本上線條在劃破白色化妝土與未劃破之間,灰色胎體若隱似現,猶如草書中“墨盡筆枯”時,毛筆在宣紙上形成的飛白效果,線條鋼絲般彎虯盤臥,極顯老辣。這種效果首先體現線條的速度感,當工具在胎體劃過並達到一定速度時,才能產生這種飛白效果,否則筆有疑慮,拖沓停滯;體現出對線條的控制感,線條起首和結尾,清爽朗利,首尾分明;體現出對線條的熟悉度,工匠對線條構成胸有成竹,信手拈來,使得線條流暢瀟灑,遊刃有餘;體現出工具、手、臂、心、意的整體統一,工具屬性,技藝特點,線條構成等工匠了熟於胸,其指力鋼勁、運腕老到、心手合一,才能展現出如此精彩絕倫的線條。這些所有經過人為總結、思考所掌握的線條特點,呈現出豐富的變化美感。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登封窯藏品五代鹿紋銀錠枕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登封窯劃花標本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登封窯藏品宋代“利主”盤

眾多線條構成相應的“劃花”紋飾,紋飾審美主要從兩個方面,一是紋飾構造,二是紋飾和留白形成的區域內的空間比例。欣賞紋飾構造分為“具象”、“抽象”和“意象”。在繪畫藝術中,“具象”,即形似,追求事物的“本真性“,國外稱“現實主義”又稱“寫實主義”、“現實畫派”,是利用線條藝術來高度還原事物的真實比例。我國唐代及之前歷代繪本中,以白描技藝為主,用線條來表現事物原貌,達到逼真傳神的效果。在這件登封窯藏品-五代白釉鹿紋銀錠枕中,其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鹿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渾然天成;筆法練達流暢,線條富有彈性,力透胎骨,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抽象”即神似,追求事物的“思想性”,是用誇張或者變形的線條來表達事物的精神面貌,達到形異卻神似的效果,在上圖的劃花標本誇張的“馬頭”中可見端倪。“意象”講究“我“的存在,即紋飾不僅表現事物的外形及內涵,也交融了作者“我”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如登封窯宋代藏品“利主”盤,“利主”一詞常出現於“易經”中,如奇門遁甲利主:天英星加臨一宮,利以為主。紋飾不僅表現了事物形象和精神面貌,也體現出“人”的“利己利他利萬物”的人生處世哲學。精準的人物形象,似隱若現的仙氣雲霧,意象的畫面思想,在畫面上體現出高度的整體協調性。“易經”作為中國哲學的總源頭,講究人、天、物的統一。中國畫表現是具象基礎上的意象。齊白石講,“畫好在似與不似之內,太似媚俗,不似欺世”,中國繪畫取其“中庸之道”,在似與不似之間抒寫文人“胸中丘壑”,從“師造化”到“抒胸意”,主張要求減弱事物的形似,但並不完全脫離具體的物象,駕馭好抽象的筆墨來寫具象的事物,取得意象的畫面效果,這就是中國繪畫的目的。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登封窯元代銘文方枕

“劃花”和留白形成的空間比例,即紋飾內外所有事物構成的秩序。在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中一般稱為章法、佈局、行氣等。中國是最早創造留白美、欣賞留白美、並昇華為藝術、思想的民族。章法分為“小章法”和“大章法”。例如在書法藝術中,“小章法”表現為筆畫之間的盈帶關係,或者字與字之間的連屬關係。在登封窯藏品元代銘文方枕中,草書“浮”、”涯”和“落”字的偏旁三點水,有時一氣呵成,有時似連非連,有時看似孤立,卻筆斷意連,這些筆畫走勢趨向或者上下字之間所形成的呼應關係,即是如此。“大章法”表現為書法結字與落款、印章、留白等形成的佈局意識。"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藝舟雙楫·鄧石如傳》。章法布白之奧妙,就在於"計白當黑",即書寫點畫線條時,同時就產生了黑白的分割,黑為實,白為虛,黑多則白少,黑少則白多,陰與陽,虛與實互為因果,其效果是不一樣的。布白的疏密、斜正、曲直、方圓等變化會產生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從而產生不同的美感形式。藝術創作作為人的主觀活動,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運籌帷幄,出入繩矩。所以佈局經營之中,如何知法知人,知物知天,不使一時一際之身觀侷限,泯滅了物、我的真性,在主客觀的交感之中,自然成章,是必須把握的,不可因奇則奇,繁雕縟琢,做到整體協調統一。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登封窯宋代雙魚碗•俯視照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側面照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龍泉窯宋代青瓷刻花碗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定窯宋代刻花碗

“劃花”和其他要素間的聯繫。廣義上來講,美學屬於哲學範疇,唯物主義辯證法講究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繫的,這是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所共有的、客觀的、普遍的本性。如果把一件“劃花”瓷器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它的紋飾、釉色、器型、窯口、時代等要素同屬於其構成部分,這些要素間相互依賴、相關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轉化。

例如“劃花”和釉色的關係:工序對藝術效果的影響。釉色即瓷種,登封窯屬於白瓷系,但是不等同於景德鎮的白瓷,也異於定窯的白瓷。登封窯胎體為灰色,要想做成白瓷,要再施一層化妝土,故又稱“化妝白瓷”,其他瓷種也有相似的劃花技藝,如上圖龍泉窯的青瓷刻劃、河北定窯的劃花,但因為其劃花形成的紋飾和胎體為同色系,故藝術效果單調、寡薄、平淡無奇;登封窯的劃花,是用工具劃破白色化妝土後,露出灰色胎體而形成的,所以紋飾是由灰色和白色形成的複色紋飾,這種藝術效果有對比、有襯托,也就更鮮明、突出、富有表現力。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左側登封窯化妝白瓷,右側景德鎮白瓷

材料對藝術效果的影響。登封窯白瓷材料成分高硅低鋁,景德鎮白瓷高鋁低硅。不同的成分含量,使得燒製的白度不同。登封窯的白度大約為80左右,不是直白、雪白,而是白中偏黃,俗稱“象牙白”,這種白度更養眼、柔和、富有玉的審美特點。中國長久以來形成的“尚玉”觀,一直左右人們的審美趨向。“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種含蓄、優雅、不極端的處世觀念,更符合國人的審美思想和人生哲學。同樣“劃花”與器型、“劃花”與紋飾、“劃花”與窯口等皆是如此,它不是孤立存在,必然要附著於其他因素,不能同他們割裂開來單獨看待,他們不可分割,相互影響又成就彼此,欣賞“劃花”瓷器的美,要重視彼此間的協調關係。

“劃花”與個人、大眾形成的情感。在欣賞一件“劃花”瓷器時,當看到它的器型、釉色、紋飾等這些所有因素,它們無時無刻不在刺激“欣賞者”的感官感受,從而激起內心一種原始的思想感情。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人作為生物學上的高級動物,區別於其他生命體,是因為情感觀、價值觀一直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人的情感包括基本情感、具體情感和社會情感。基本情感為:喜、怒、哀、樂;具體情感諸如:我愛你,我恨你,我想念你,我想念你離別時回首的模樣等;社會情感是在人們後天的學習、工作、生活中獲得得具有價值取向的一種情感。就像哲學家羅素說過,“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扼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強烈而單純的三種思想感情。”回到“劃花”瓷器本身,假如一名“欣賞者”看到的是紋飾中飄逸跳躍的線條,首先觸動你的輕快愉悅的基本情緒;同時,情緒不由自主引起個人的內心活動,想象出這個優美的線條紋飾,就像少女在翩翩起舞般美麗,這個情感就包括了“欣賞者”想象中的虛構畫面所引起的自身情感體驗;當“欣賞者”在瞭解“劃花”相關知識,從而產生對匠人們熱愛、執著、堅守的工匠精神的崇敬之情,並按照這種精神,要求自己要孜孜追求的價值取向時,這就成為一種社會情感。當這種社會情感,不僅僅是個人的、一小部分人的情感認知,而得到了大眾廣泛的認可,並用這種精神去指導各項工作、生產、生活等實踐時,就成為“劃花”瓷器與社會達成、並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共識。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登封窯藏品宋代劃花拍鼓局部

“劃花”呈現的美的特徵:經過上述的所有內容,我們可以得出“劃花”美的特徵。普遍性。美無處不在,它不僅存在於“劃花”的線條中,同時還存在於紋飾中、釉色中、器型中等,這種美具有普遍存在的特徵。適應性,也叫“差異性”。一件“劃花”瓷器在表現一種美的方向時,不能同時表達其他形式的美,比如:一件白釉劃花卉碗,即便是具有美的特徵,但卻仍無法表現一件白釉劃人物紋橄欖瓶的美學特點,同時隨著“欣賞者”的不同,欣賞角度不同,美會以不同的表現形式來呈現。時代性。任何一件事物都拋離不了時代的痕跡,事物的構成、思想、特徵等都深深打上時代的烙印。美具體來說是,時代的產物,反映時代的生產生活、人文思想和價值取向。比如當代已消失的“三寸金蓮”,現在看來無法欣賞它的美,它是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下的審美產物。“劃花”瓷器也是如此,反映五代至宋時,中原地區的人文風俗、地理風貌、審美風格、藝術特點等,同時美又可以超越時代性。縱觀千年我們在博物館欣賞他們時,他們優美端莊的器型、複雜精巧的紋飾、溫潤光澤的釉色等表達出的美學意境仍然滋潤我們的內心荒漠。

美之論——登封窯裝飾技法“劃花”的審美方向初探

登封窯藏品宋代和諧瓶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在道家看來,天真、質樸是最高的美。儒家看來,經過教化後,人被琢磨的像玉一樣,文質彬彬的,溫潤的,才是最美的。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入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只有超越世俗,才能達到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到了法家時期,莊嚴的事物可以帶來威儀,則會讓人賓服。這樣天下才利於統治,莊嚴之美才是最美的。

登封窯藏品宋代和諧瓶,人物傅大士:南朝後梁,中國最早提出儒、仕、道“三教合一”理念,主張構建和諧、共榮的社會關係。中華民族八千年文明孕育的華夏土壤,始終以包容的胸懷容納不同的民族、信仰、風俗、人文、地理、精神、生活方式等,統一中蘊含豐富的變化性,多樣性中求得和諧統一。從藝術創作到個人境界,再到社會關係,中華民族千百年延續下來,並約定俗成的秩序是中庸、包容、和諧。任何事物發展不可極端偏離,言語、創作、行為、規範等要符合中正之道,構建和諧、統一、穩定的秩序關係。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