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傳承幾千年,關於中國的饅頭文化,你瞭解多少?

饅頭,又稱呼為“饃”“饃饃”或者“蒸饃”,是以小麥面為原料,經過發酵後蒸制而成的一種食物,就跟大米在南方人飯桌上佔據的重要地位一樣,饅頭在北方人的飯桌上也是“傲視群雄”的存在。

西方國家靠著小麥面製成了麵包。所以有了“麵包文化”,而我們中國的小麥粉在經過一道道工序之後,變成了饅頭,也就有了“饅頭文化”。那麼關於饅頭的文化,身為中國人的你瞭解多少呢?


饅頭傳承幾千年,關於中國的饅頭文化,你瞭解多少?


一、活在文獻記載中的饅頭——饅頭的來源以及種類

1、最早期的饅頭

我說饅頭在被叫做“饅頭”之前的身份是餅,不知道你們相不相信,不過事實確實如此哦!

在漢代的時候,從西域傳來了一種面物,由於是胡人所做,所以又被稱之為胡餅。據《太平御覽》引《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因此在古代,幾乎所有的面制食物都被稱之為餅。

據《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這裡的蒸餅和胡餅一樣,都是一種麵食,是麵糰經過發酵後再蒸出來的一種面制食品,其實就是早期的饅頭,因為它的做法是和饅頭幾乎一樣的。


饅頭傳承幾千年,關於中國的饅頭文化,你瞭解多少?


2、饅頭名稱的來源

據《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饅頭》記載:“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 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麵,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兩個重點,第一,當時的饅頭是有餡的,並且最初只用於祭祀;第二,饅頭的名稱取自於“蠻頭”,蠻人頭顱的意思,只是因為後人覺得蠻頭太過於血腥,所以才將這種麵食改稱為“饅頭”。

這就是饅頭名稱的來源,與諸葛亮相關哦!


饅頭傳承幾千年,關於中國的饅頭文化,你瞭解多少?


3、饅頭的種類

早期的饅頭是內裡有餡料的

“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麵”,從上面的那個文獻記載中,大家應該也能看出,麵粉製成的饅頭裡面是有餡料的,並且還是肉。南宋《夢粱錄》中記載:南宋都城臨安城中有賣羊肉饅頭、糖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等等。所以說,在早期,饅頭都是有餡料的。

後期的饅頭分為兩種,一種有餡料,一種無餡料。

明朝宋詡所著的一部烹飪鉅作《宋氏養生部》有特別註明:饅頭有餡,蒸餅無餡。

早期有餡料的饅頭,因為內裡有肉,所以對於平民百姓來說,這樣帶肉的饅頭並不是能經常吃的,因為他們吃不起。所以,早期這種帶餡料的饅頭一直以來都是用於祭祀。後來人們發現了實心的饅頭更頂餓,價錢上也更實惠,所以實心的饅頭開始大受歡迎。

與此同時,原本有餡料的饅頭也被改變了稱呼,北方人稱有餡料的為包子,沒有餡料的是饅頭,而南方人則有餡無餡都統稱為饅頭。

總之,關於饅頭的種類,它可以是無餡料的,也可以有餡料的,既可以是圓的,也可以是方的,雖說與我們如今對饅頭的認知多少有點差別,但是可以理解成以前的饅頭在經過慢慢演化之後分出了新的派系,也就是包子的出現。

畢竟麵粉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憑著一樣它就可以製成各種各樣的美食。


饅頭傳承幾千年,關於中國的饅頭文化,你瞭解多少?


二、由小麥到饅頭,這道食物歷經了什麼賞心悅目的程序?

1、小麥成為主要口糧之一

我國小麥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到了秦漢時期,小麥的種植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比如西漢時期就有文獻記載說,董仲舒曾經對漢武帝建議,讓居住在關中的人民大力種植小麥。後來有考古學者認為,大約從西漢中期到南北朝時期,黃河兩岸的人民已經逐漸過渡到以慄、麥為主食,小麥冬天種植夏天收割正好與其他農作物輪收輪作,解決了人們青黃不接時期的口糧問題。

所以說,我國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將小麥作為主食之一了,這是麵食製品加工生產的前提之一。


饅頭傳承幾千年,關於中國的饅頭文化,你瞭解多少?


2、從小麥到饅頭

從小麥到饅頭,第一步要經歷的就是將小麥由麥粒狀磨成粉狀。

根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經有了穀物制粉的器具,西漢時期已經出現並普遍使用石轉磨,到東漢、三國時期更為多見,這為麵粉製作提供了研磨器具。當然,篩分工具也是麵粉加工不可缺少的,秦漢時期,篩分工具已經出現,到西晉初年已普遍使用。研磨工具以及篩分工具的出現,讓小麥製成的食物成功從“粒食”演進為“粉食”,接著才有了饅頭出現的機會。

第二步是蒸制饅頭。

饅頭的製作主要是通過汽蒸,而這一方面又離不開蒸制炊具、汽蒸技術的發明和使用。前面也說了,漢朝時期吃的炊餅採用的是和饅頭一樣的做法,都是通過汽蒸製作出來的。

而要說到饅頭的蒸制,其中還少不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麵糰的發酵。有學者指出,西周時期的“酏食”就是一種酵麵食品,這為饅頭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技術條件,秦漢之後,類似於“餅”的這種麵食開始增多,西漢末期的時候出現了“酒溲餅”、“面起餅”,而這些麵食的製作幾乎都離不開發酵。以上種種都說明麵糰發酵技術的運用已經比較普遍。所以,麵糰在經過發酵之後,製成的饅頭保證個大飽滿量足,是頂餓的一把手。


饅頭傳承幾千年,關於中國的饅頭文化,你瞭解多少?


三、饅頭除了是吃食外,還衍生出了什麼文化?

1、有餡的饅頭先是用於祭祀,供奉神靈

在前面說饅頭名稱的來源的時候,提到了一個關於諸葛亮的故事,當時的諸葛亮在進軍西南蠻夷地區後班師回朝的途中經過了瀘水,他們需要渡過瀘水才能繼續返航。不巧的是當時巨浪滔天,所以蜀軍只能等待風平浪靜的時機。

屋漏偏逢連夜雨,將士們在等待的過程中因為瘴氣溼重中了毒。當地有一個說法,要是想安生度過瀘水,就必須要用七七四十九顆頭顱當祭品,安撫河神才行。諸葛亮由於不忍殺人,就選擇將牛羊肉剁成餡料,然後填充進麵粉製成的“蠻頭”,最後順利度過了瀘水。

在這個故事中,饅頭的作用就是祭祀,用於供奉神靈。所以在後期,人們通常在祭祀的時候都會選擇在案桌前擺上一份饅頭。西晉人盧諶的《祭法》中有“春祀用饅頭”的記載,後來北方地區在過年要供奉神靈的時候,祭品中除了瓜果,一般也會擺上一份饅頭。

所以在早期的時候,有餡的饅頭大多隻用於祭祀,到了後期,饅頭除了成為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的一道主食,接著在人們的飲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之外,還成為了一種祭祀文化的象徵。


饅頭傳承幾千年,關於中國的饅頭文化,你瞭解多少?


2、饅頭促進了各國文化的交流

饅頭除了作為祭祀用品衍生出了祭祀文化外,還促進了各國文化的交流。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饅頭被稱之為“饅頭”並不是中國人尤其是漢族人獨有的,有些少數民族甚至是外國語言中也會有類似於饅頭髮音的詞彙,這也是有跡可循的。

比如說我通過在網上查的資料,發現像維吾爾語和烏茲別克語中有“manta”的詞彙,柯爾克孜語有“mantu”的詞彙,哈薩克語有“manti”的詞彙,這些詞彙的發音與“饅頭”的發音是不是有所相近呢?所以饅頭作為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促進了古代中國與周邊地區的密切交流,這種交流在意識形態上來講主要是文化的交流,饅頭也相當於是做了一回促進文化交流的使者呢!

除開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影響外,饅頭還輻射到了國外,這方面就要提到我們的鄰國日本了。中國與日本在古代的時候,尤其是唐宋時期的關係還是比較密切的,所以當時中國的“饅頭”文化被傳去日本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關於饅頭,日本有“中華饅頭”的稱呼,但是與我們早期傳統的饅頭不同,它除了有肉餡的饅頭外,還出現了其他各種餡料的饅頭,滿足了不同人的口味與需求。

所以,饅頭從某方面來說,也有促進各國各地區之間文化交流的作用。


饅頭傳承幾千年,關於中國的饅頭文化,你瞭解多少?


總結

饅頭作為一種麵食,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一直到如今,依然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主食之一,也衍生了不少其他種類的面制食品,它既是我們老祖宗智慧的結晶,也是組成中華美食文化的一份子。

瞭解一個城市的文化,先要了解他的歷史,其中自然也包括飲食文化,因為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所以催生出來的飲食文化也是非常富富多彩的。城市如此,國家亦是如此,饅頭文化知識中華飲食歷史文化中的一份子,更多美食背後的歷史文化,正在等待著大家的挖掘。

參考資料


《續漢書》


《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饅頭》


《夢粱錄》


《祭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