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晉門閥政治的變態,看陳郡謝氏的興衰榮辱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廷,史稱東晉。

東晉統治疆域大體上侷限於江東地區,統治集團對外界播亂作壁上觀,長期偏安一隅。

門閥政治是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特指這一時期出現的士族與皇權的共治的歷史現象。

從東晉門閥政治的變態,看陳郡謝氏的興衰榮辱

永嘉之亂時衣冠南渡,唐人柳芳在評論南北朝世族時說:“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

而琅邪王氏和陳郡謝氏,在東晉百年的門閥政治中,由於接連與司馬氏皇權結合而運轉,在長時間的複雜衝突中,沒有受到集中的毀滅性的打擊,家族發展得以延綿長久。

而本文將從東晉門閥政治的變態,來看一看陳郡謝氏的興衰榮辱。

01 門閥政治

“門閥士族”是指地主階級中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組成的政治集團。

於兩漢萌生,在魏晉形成發展(形成的標誌是九品中正制的實行),衰弱於南北朝。後自隋代開始實行科舉制,歷經唐、宋、元幾朝的壓制,門閥士族最終消亡於歷史長河中。

1.門閥政治的發展背景

在中國古代封建統治中,向來是鼓吹皇權至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便是真實寫照。

在東晉那個特殊的歷史時代,世家大族與皇帝共享皇權,與歷史潮流的發展迥然不同。

東晉時期的政治就是最典型的門閥政治,而田餘慶先生也認為,“嚴格意義上的門閥政治只存在於江左的東晉。”

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找尋不同尋常之處,我們能瞭解到,這種政治形式並非偶然。

從東晉門閥政治的變態,看陳郡謝氏的興衰榮辱

西晉千夫所指的“八王之亂”,長達16年,帶來的是一個殘破的西晉。

匈奴劉氏和羯人石勒一起南侵,大肆屠殺王室貴族,西晉也就此滅亡。

皇族子弟司馬睿以及倖存的北方世族,為了躲避胡人戰亂,不得不南渡進入江左地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

司馬氏偏安江左,但因實力和影響力不夠強大,不得不借助一些世家大族來鞏固統治,門閥政治由此發展。

2.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司馬睿渡江至建康,西晉王朝名存實亡。

東晉伊始,門閥政治也開始百餘年的角色扮演,琅琊王氏成為第一個掌握朝政大權的士族,即時人所說的“王與馬,共天下”

而“王敦之亂”事件後,司馬睿認識到,皇族司馬氏無力也不能與世家大族抗衡,間接承認了琅琊王氏的門閥政治。

這也相當於司馬氏皇權對於門閥士族的妥協,門閥政治被認可,門閥政治格局也就此形成

02 士族的更替

東晉司馬氏存在百餘年,安穩坐著皇帝的寶座,沒有一個士族取而代之,這與江左各個世家大族互相牽制抗衡是密不可分的。

琅琊王氏有王導和王敦先後為宰相,把控著東晉的朝政,但各個世家大族亦對權力趨之若鶩。


從東晉門閥政治的變態,看陳郡謝氏的興衰榮辱

王導

在琅琊王氏強盛的時候,主要是高平郗氏與潁川庾氏,對王氏的獨裁地位產生了很大的威脅,同時也制約著琅琊王氏的發展。

東晉的第一個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從東晉伊始,把持朝政二十餘年,但隨著王導王敦的去世,而王氏又後繼無人,最終逐漸衰弱。

新的世家大族又隨流而上,琅琊王氏共享皇權的權力,也就被其他士族奪走了。

東晉的門閥政治中,門閥士族彼此制約,此消彼長,相繼上位。

隨著士族的更替,在東晉史上另一支影響力巨大的士族,陳郡謝氏便登場了。

陳郡謝氏也是繼琅琊王氏、高平郗氏、潁川庾氏以及譙國桓氏之後,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

03 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中國古代頂級門閥之一。

王謝風流,想必各位並不陌生。

從東晉門閥政治的變態,看陳郡謝氏的興衰榮辱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東晉中葉以前,陳郡謝氏的影響力還很小,並未形成後來與琅邪王氏齊名的一流世族地位。

1.謝氏起家

陳郡謝氏,出自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起家於魏晉時期,先祖是曹魏時期的典農中郎將謝纘。

謝纘子衡、衡子鯤、鯤弟裒(謝安便是太常謝裒第三子)等,相繼入仕。

儘管不是位高權重,但好在人力物力財力在慢慢積累,家族聲勢也在不斷壯大,仍為謝氏家族的興起打下了良好基礎。

《世說新語·簡傲》第九節:“謝萬在兄前,欲起索便器。於時阮思曠在坐曰:‘新出門戶,篤而無禮。’”

謝萬,字萬石,謝安、謝奕之弟。阮思曠,即阮裕,字思曠,出身陳留阮氏。

謝萬在兄長前面,想要起身取便壺。當時阮裕在座,說道:“這種新興的家族,忠厚篤實卻不懂禮節。”

阮氏族中阮瞻、阮孚,與謝萬從父謝鯤同好交遊,阮裕復與謝萬兄弟多有來往,曾問《四本論》義於謝萬,又在會稽與謝安同時違詔不應徵聘。阮、謝通家,累世交好,但阮裕卻以地望自炫於謝萬,斥謝氏門戶後起無禮。可知直到東晉中期,謝氏在舊族眼中還沒有特別地位,不受尊敬。——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

之後隨著潁川庾氏式微,謝氏便趁機上位,慢慢取代庾氏的部分位置,逐漸在東晉門閥政治中嶄露頭角,

從—般的官宦之家演變為世代為官的世族之家

2.黃金時代

從東晉中期到南朝,是謝氏家族的黃金時代。

在這一時期中,謝氏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成就突出,都享有特權,是僅次於琅琊王氏的世家大族。

(由於本文的探討方向主要集中於門閥政治,所以陳郡謝氏在其他方面的突出成只能一筆帶過,避免頭重腳輕。)

從東晉門閥政治的變態,看陳郡謝氏的興衰榮辱

陳郡謝氏到謝安、謝萬和謝尚、謝玄等人物,是謝氏家族最為輝煌耀眼的時期。

當時,在朝廷政治方面,擁有超高聲譽的謝安憑藉其出色的政治才能,被推上朝首,坐上了宰相的寶座,總攬朝政。

(冒昧提一句,大家常用的成語“東山再起”說的就是謝安,他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國爭鋒,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而在軍事方面,謝尚、謝萬、謝玄等人也各領強兵,護衛方鎮,幾乎遍佈全國。

由此可見,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幾乎被陳郡謝氏壟斷,與皇族司馬氏“共天下”的局面一覽無餘。

3.淝水之戰

太元元年(公元376),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同年,前秦王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爭一觸即發。

終於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苻堅親率前秦重兵大舉南下,於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與東晉交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從東晉門閥政治的變態,看陳郡謝氏的興衰榮辱

《淝水之戰古戰場》安徽八公書畫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

僅八萬東晉軍——八十餘萬(實三十萬左右)前秦軍,東晉大敗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前秦也因此而衰敗。

北方政權亂中分裂,東晉則趁機北伐,把國家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度過了一段和平歲月。

詔以尚書僕射謝石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眾共八萬拒之;使龍驤將軍胡彬以水軍五千援壽陽。——《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

謝安總統諸軍坐鎮京師、謝石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謝琰任輔國將軍,謝氏家族4人在淝水之戰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聯合演繹了一場曠古之戰,以少勝多,戰勝了勢不可擋的前秦大軍。

戰爭結束後,謝安、謝玄等4人同日封公,謝氏家族一時風光無限,奠定了其一流門閥士族的地位。

4.盛極而衰

淝水之戰後,謝安以總統諸軍之功,進拜太保,謝氏一族的榮寵達到巔峰。

所謂盛極而衰,皇族司馬氏的猜忌,其他士族的虎視眈眈,使謝安有了急流勇退之心。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請兵北征,主動交權,同年病逝於建康。

謝安之後謝玄也辭官東歸,不久病逝。

隨著家族風雲人物的相繼去世,謝氏逐漸沒落,同樣是後繼無人,標誌著謝氏門戶漸漸由盛轉衰。

謝安死後十餘年間,謝氏家族在政治上受到打壓,謝氏家族人物包括謝琰(謝安之子),均無所作為。

從東晉門閥政治的變態,看陳郡謝氏的興衰榮辱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謝琰於“孫恩之亂”中戰敗被殺,謝氏家族力量更衰。

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桓玄舉兵東下,入京師總攬大局。

元興二年十二月,桓玄代晉為楚,東晉正逐漸走向消亡。

此後,隨著出身北府兵的劉裕、劉毅等聲名鵲起,大量門閥士族子第,包括謝氏家族的人物,都陸續自願或被迫投靠他們。

再也沒有哪個世家大族能獨當一面,東晉代表性的真正的門閥政治,至此趨於破壞。

04 門閥政治的消亡

東晉的門閥政治,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

皇族司馬氏和南渡士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扶持,互為保障。

兩晉之際,胡羯交侵,民族危機驟現。南渡士族既是晉室臣民,以避胡羯侵凌晉室而南渡,自然不會也不可能捨棄晉室而另立新朝。他們只有奉晉室正朔,擁晉室名號,才是保全自己家族利益的最好辦法。——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皇權政治的變態》

隨著時間的推移,皇族司馬氏的實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弱,即使是與門閥士族共享皇權的權力,也逐漸被剝奪。

適合東晉門閥政治發展的特定的歷史條件,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被瓦解。

歷史瞬息萬變,門閥政治註定還是迴歸皇權政治,作為一種過渡性、暫時性的政治形式,東晉百餘年的門閥政治還是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陳郡謝氏作為門閥士族中的影響巨大的一支,終究也是難逃消亡的命運,興衰榮辱,自有其路。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關版權問題請於作品發表的30日內與作者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