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茂良(1121-1178年),字實之,南宋興化軍莆田龔屯人(今莆田市城廂區華亭鎮龔屯村)。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進士。龔茂良少年出仕,處事穩健,忠直敢言,以道事君,清正廉潔,疾惡如仇,扶正祛邪,與蔡襄、陳俊卿、方信孺並稱為“莆陽四賢”。淳熙元年(1174)官拜參知政事,“以首參行相事”。後因權奸構陷,被罷職放逐,不幸病卒貶所,年僅五十八歲。
一、年少成名,忠君愛國
龔屯位於莆田母親河——木蘭溪畔,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素有尊師重教的淳樸民風。朱熹弟子曾慕名在龔屯設立“雲莊書院”。良好的環境,孕育出濟濟人才。當地流傳著“一門四貢元”“昆仲二教授”“一門五俊傑”“五子登科”“公子孫三學士”等佳話。龔茂良自幼勤讀詩書,聰明過人。紹興八年(1138年)戊午科禮部會試,朝廷取進士293人,莆籍舉子16人榜上有名。年僅18歲的龔茂良為“榜幼”(年紀最小的進士),是有史以來八閩大地最為年輕的進士之一。同科莆籍舉子黃公度名列進士第一為狀元。陳俊卿第二為榜眼,73歲的林鄧為“榜尊”(年紀最大的進士)。地處偏僻的福建路興化軍竟魁亞蟬聯,尊幼同登,轟動京城,為莆田“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添上濃重一筆。
龔茂良事親至孝,“父母喪,哀號擗踴,鄰不忍聞”。他身上有著濃郁的詩人氣質,在《題木蘭陂》詩中雲:“木蘭春漲與江通,日日江潮送曉風。此水還應接鄞水,為誰流下海門東?”此詩借題家鄉木蘭春漲的美景,抒發自己報國愛民的願望。龔茂良曾與莆籍著名詩人劉克莊一起遊山,見一古木參天,觸景生情,題了一首《七言絕句》“千章古木轉頭空,去與人間作棟隆。未必真能庇寒士,不如留此貯清風”。朱熹後見此詩嘆曰:“此龔公一生詩讖。”意謂公初仕為諫官負重名,晚年不必為執政也。這當然是後話。
龔茂良進士及第後,初授泉州南安縣主簿(今福建泉州南安)。而同科狀元黃公度初授泉州節度判官,榜眼陳俊卿初授泉州觀察推官。他們既是同鄉,又是同科,都是心懷國家的正直之士,氣味相投,心聲相應,交往甚密,經常聯袂出遊,常有詩詞唱和,互訴鬱悶,共憂國難。龔茂良曾與黃公度一起同遊泉州南安九日山,在姜相峰前緬懷唐代名相姜公輔,並刻石留念,以明忠君愛國之心跡。姜公輔為中晚唐宰相,睿智多謀,忠貞鯁直,精通儒典,有經倫之才。後因言忤唐德宗,貶為泉州別駕,卒於九日山。
二、忠直敢言,助推中興
龔茂良出仕之後,忠君愛民,尊孝崇廉,政才卓然。他在南安任主簿期滿後,到邵武軍任司法判官。期間,他秉公斷案,扶善除惡,抑邪揚正,為人稱道。後來,他又調到泉州任觀察推官,因廉潔勤政受到稱讚,擢升為吏部郎官,入朝供職。
1163年,宋孝宗北伐失敗,人心惶惶。都督張浚奉命視察江淮軍情。龔茂良對其曰:“本朝禦敵,景德之勝本於能斷,靖康之禍在於致疑。願仰法景德之斷,勿為靖康之疑”。龔茂良力主抗金,坦言不諱,得到張俊的讚許。當時,朝廷稱徽、欽二帝是“二聖”,而龔茂良第一個站出來批評宋欽宗軍事上的錯誤,及時向宋孝宗勸諫,使他不再重蹈覆轍,以挽救國家危機,拯救黎民百姓。龔茂良總結教訓,立足全局,分析至理,頗有遠見,被孝宗提拔為監察御史。
宋孝宗是南宋較有作為的帝王,史有“中興之主”之譽,他實施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的富國強兵之道,使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呈現出“高孝中興”的太平氣象。在擔任監察御史期間,龔茂良公忠為先,憂國憂民,他和臺省的諫議大都被孝宗採納。為此,南宋大詩人陸游寫《寄龔實之正言》一詩讚譽:“臺省諸公歲歲新,平生敬慕獨斯人。山林不恨音塵遠,夢寐時容笑語親。學道皮膚雖脫落,憂時肝膽尚輪囷。至和嘉佑須公了,乞向昇平作倖民。”此詩中的“至和嘉佑須公了”句的意思是:宋仁宗至和及嘉佑年間廣開言路的未竟之業,有待龔茂良等繼續完成,以開創太平之盛世。這充分說明大詩人陸游對龔茂良的賞識和欽佩。
三、遭貶出朝,勤政為民
在宋孝宗時代,曾覿、龍大淵是公認的奸臣。他們都是孝宗作為皇儲時在普安郡王府的內侍,多才多藝,善於奉迎拍馬,深得孝宗寵愛。曾、龍二人恃寵干政,朋比為奸,廣收賄賂,已經到了矇蔽皇帝,竊取國柄的地步。朝中大臣不斷上書彈劾,都被孝宗以“潛邸舊人”“未嘗預外事”為由駁回。陳俊卿、周必大等大臣還因彈劾曾、龍而遭貶斥。龔茂良毫不畏懼,不屈不撓地與曾、龍奸黨勢力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鬥爭。隆興二年(1164)秋,江浙大水災,孝宗詔廷臣進言議政,指摘缺失。龔茂良上書曰:“臣願先去腹心之疾,然後政務闕失可以依次言矣”。直指孝宗寵用內侍之失。孝宗雖未採納,但卻擢升龔茂良為右正言。
恰逢內侍李珂去世,孝宗追贈節度使,諡號“靖恭”。龔茂良曰:“中興名相如趙鼎,功臣如韓世忠皆未有諡,如朝廷舉行,亦足少慰忠義之心;今施於珂為可惜”。孝宗逐廢止贈諡。龔茂良屢次上疏揭露曾覿、龍大淵的奸邪害政、矇蔽君王之陰險,被孝宗壓下不報。龔茂良自知為朝中群小所不容,請辭而不允。孝宗感念龔茂良忠直,詔授太常少卿,他五辭不受。孝宗只好改任其為直秘閣、建寧知府。
乾道二年(1166),孝宗起用茂良為廣東提刑,並知廣州。當時廣東地處蠻荒,經濟文化落後,歷來是朝臣畏懼之地。在廣州知府任上,他以安民濟世為首務,興建廣州府學及番禺、南海縣學,推進風化教育,收葬中原衣冠遷客遺骸,備受百姓稱頌。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奉命入朝進對。陳俊卿時任左相,力陳將龔茂良留朝任職,觸怒孝宗。加上陳俊卿在向金索求北宋諸帝陵寢之事等與右相虞允文意見不一,不合聖意,逐被罷相,出知福州府。
時逢江西連年大旱,朝廷改任龔茂良為江西轉運判官兼知隆興府(今江西南昌)。龔茂良奏免郡縣積稅,追繳富戶的欠稅,開倉賑災,開展災後防疫治病,惠及數萬災民。因其救災有功,龔茂良終於再回朝為官,擔任敷文閣侍制、禮部侍郎。召對時,龔茂良提出發展農業,安定社會秩序的建議,曰:“民有餘粟,雖驅之為寇亦不從矣!”深刻揭示了社會動亂之源及治理之策。
四、以道事君,輔佐朝政
龔茂良公忠直亮的德行與超群卓越的政才,深為孝宗賞識。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十五日,孝宗詔拜樞密院都承旨葉衡與龔茂良同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龔茂良對孝宗曰:“大臣以道事君,遇有不可,自當啟沃(竭誠忠告),豈容跡見於外。”所謂以道事君”,即按儒家傳統的君臣關係原則服侍君主,既倡導臣子忠直敢言,也要求君王寬懷從諫,理解、支持臣子切諫的忠心善意。他竭力推動孝宗實行經濟、吏治等重大制度改革,取得明顯的成效。
當時,淮南大旱,災情嚴重。龔茂良認為:淮南與敵境近在咫尺,百姓無業,飢寒所迫,可能發生民變,患害立見。茂良上奏,取非常時期國庫專用的大米十四萬石賑災,果斷處置救荒一事,得到孝宗獎諭:“淮南旱荒,民無飢色,卿之力也。” 時京都臨安風俗奢侈,皆由官宦人家仿效宮禁而流傳民間。茂良提起當年宋仁宗禁珠寶故事,孝宗聞之甚喜曰:“革弊病當自宮禁始”。詔令臨安守臣禁諭奢侈之俗,促使京城民風大變。
而革新吏治積弊,更彰顯龔茂良的政治遠見。針對吏部用人有法不依、用法不公、因例立法等腐敗行為,龔茂良向孝宗奏請修訂《吏部七司法》,不可因私意人情而改變用人法度,避免“有司巧於附會”,“宜詔有司講求本末,將新舊法相與參考,舊法非大有所牴牾者,不可輕去,新立條制。凡涉寬縱,於舊法有違者,一切刊正”。龔茂良的諫議為孝宗採納,規範了朝廷用人制度,抑制私意徇情的腐敗風氣。在培養人才方面,龔茂良提出:“治天下者,文武並用,則長久之計,不可專一也”。龔茂良不遺餘力地為朝廷舉薦治國經世人才,先後推薦了葉適、留正、陳傅良、京鏜等人入朝任職,這些人來自五湖四海,都是當時名士,後來都成為南宋王朝的棟樑之才。
龔茂良的鞠躬盡瘁,仕途隆興,難免引起朝中奸佞的不滿。他們處心積慮伺機打擊陷害。適逢孝宗下旨查處潮州通判不法行為,該通判恰為茂良同鄉。有同僚利用中書省職便,暗中插手大理寺的審訊,企圖罪及龔茂良。孝宗見到案狀後,嚴厲地說:“參政決無此!”親口為茂良辯護。淳熙二年(1175)九月,葉衡罷職後,孝宗命龔茂良以首席參知政事行使宰相職事(代理宰相),歷時二年又六個月,可見孝宗對他的倚重。茂良一如既往,堅持以道事君,傾力輔佐朝政。
按照宋時舊例,夏季田稅應於每年八月半繳納完畢。為不延誤朝廷開支,戶部要求五月送達,迫使各地三四月催收,而此時農作物尚未收成,民間苦不堪言。龔茂良提出改革夏稅預催制度:戶部每年八月向南庫借錢,應付支遣,次年正月至三月籌措歸還。戶部自無缺用,可以禁止預催之弊。得到孝宗皇帝的稱讚,詔令施行。這既保障不誤朝廷財用,又減輕民眾負擔,顯示龔茂良總攬大局、巧於調度的理政才能。
針對國用匱乏,支費日廣,儲備不裕的情況,龔茂良強調國家財政收支“講究措置”,須撙節(節制、節約)調度,方可無倉卒不給之患。淳熙二年(1175)十二月,朝廷舉行太上皇(宋高宗)七十慶壽禮,作為代理宰相,龔茂良擔心大規模的施恩賞官,徒增官俸開支,將造成本已拮据的財政供給困難。為此,他極力說服孝宗,嚴加控制各種恩例,明詔有司,進一步裁減皇后親屬恩澤人數,並申嚴法禁,凡僥倖冒濫者必務革去。建議孝宗頒發關於侍從、臺諫兩省官內外雜舉及監司、郡守、指揮等官員的詔令,強調舉薦應參照資格,並限額每年五人,抑制跑官求進之風,也明令禁止公開鬻爵以增加財政收入的慣例。
五、禁奢肅貪,蒙冤辭世
龔茂良與宋孝宗君臣關係,經歷三年的“蜜月期”後,在權奸的不斷挑撥下開始趨冷。在整頓吏治、整肅奢侈,觸犯官場貪腐階層的既得利益;龔茂良對孝宗賞官的限制、繳止雜舉詔令等做法,也導致了孝宗的猜疑,再加上權奸構陷,終致君臣有隙。在舉用名士朱熹一事上首現分歧。淳熙三年(1176)六月,朝廷詔令鼓勵任用清廉謙遜之士。龔茂良推薦大理學家朱熹“操行耿介,屢召不起,宜蒙錄用”。孝宗手詔付茂良,謂朱熹乃“虛名之士”,起用“恐壞朝廷”。朱熹終未到任,令龔茂良極為失望。
淳熙三年(1176)九月,曾覿同黨、淮東總領錢良臣貪盜大軍錢糧數十萬。代行相職的龔茂良派出三名得力官員查證後,據實上奏,請求嚴懲。曾覿唯恐受其賄賂之事敗露,極力營救錢良臣,並趁機進讒毀謗龔茂良。孝宗聽信讒言,不但責令龔茂良停止查處,而且召對錢良臣予以重用。淳熙四年正月,孝宗詔命曾經平反岳飛冤案、時為尚書右僕射史浩為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察使兼侍讀。龔茂良覺得孝宗對自己的信任已經衰減,託詞有病請辭。孝宗慰諭曰:“朕以經筳召史浩,卿不須疑”。但在兩個月後,就拜史浩為右丞相兼樞密院使,並謂之曰:“自葉衡罷相,虛位以待卿久矣”。
淳熙四年(1177年),曽覿“欲以文資錄其孫”,龔茂良以其違背“文武官員各隨本色(本職業)蔭補”法規,收回了任命狀。曾覿大為不滿。朝中奸佞看出“孝宗信曾覿之讒言已深,而不察其意耳”,依附佞臣曾覿的殿中侍御史謝廓然趁機彈劾他專權不公。值省官賈光祖竟在大街上對龔茂良攔馬擋道,尋釁說:“參政能幾時”!茂良極力求去,上諭曰:"朕極知卿,不敢忘,欲保全卿去,俟議恢復,卿當再來。"是日,除職與郡,令內殿奏事。龔茂良乃手疏《恢復六事》,提出北伐復國,孝宗甚怒曰:"卿五年不說恢復,何故今日及此"?退朝後,在奸佞的蠱惑下,孝宗竟說出"福建子不可信如此"的昏話!可見其內心對龔茂良已經十分的厭煩。
曾覿、謝廊然一夥人見龔茂良已失寵於宋孝宗,更以百倍瘋狂,乘勢對龔茂良實施政治迫害,貪官錢良臣更是充當打擊誣陷龔茂良的重要打手。在曾覿的指使下,謝廊然再次疏彈龔茂良“譏罵恢復”“誕謾聖心”“貪掠天語”“擅權植黨”等“可誅四罪”,必欲置諸死地而後快。宋孝宗竟然置信。淳熙五年(1178),龔茂良被貶官降職,責降為寧遠軍(今廣西北流)節使副使,英州(今廣東英德)安置。龔茂良不堪侮辱與折磨,身心俱廢,不幸含冤卒於貶所,時年五十八歲。後歸葬故鄉,墓在今城廂區華亭鎮山牌村。龔茂良屈死,是南宋孝宗朝最大的政治冤案。與其說是奸佞的居心惡毒,不如說是皇帝剛愎昏聵。
在曾覿、謝廓然等奸佞死後,龔茂良家人投狀申冤。朝廷僅追復龔茂良為通奉大夫。淳熙十四年,宰相周必大主持正義,再次進呈龔茂良復職,為龔茂良昭雪申冤。孝宗皇帝終於良心發現,曰:“茂良本無罪。”於是,追復龔茂良為資政殿學士,諡號為“莊敏”。龔茂良治國安邦的超群才能與剛正不阿的高貴品質,得到朝野忠正之士的一致讚譽。南宋大詩人陸游評龔茂良:“材負超軼,器局恢閎。造道深,故能泛應不窮;進身正,故敢盡言而不諱。”這是對龔茂良官宦生涯的最為恰當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