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心機小皇帝,耍得一手好棒槌,過河拆橋本事屬他最大

文/舒筱米

十五歲的年紀,當我們還沉浸在天真爛漫的青蔥歲月中時,有一個小男孩卻不得不用自己孱弱的肩膀,扛起家國天下。

奉詔即位的小皇帝,在很多人看來,那不就是個嘴上毛還沒長齊的小傢伙,這樣的人還不是隨便拿捏?

但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小皇帝剛進京,就擺了所有人一道。

按照大臣們的設想,小皇帝入京即位後,就需要認別人做父母,這樣才能名正言順繼承皇位。但沒曾想,小皇帝不僅不理會,反而要求尊自己的親生父母入京稱帝后。

這個想法,當然遭到所有大臣的反對。不過,你以為這位小皇帝會就此放棄嗎?當然不可能,他索性以退為進。你們不讓我們得償所願對吧?行!那我這個皇帝不當了,誰愛當誰當!

看到這,也許你已經猜到了,這個小皇帝就是明朝的嘉靖帝。

嘉靖帝這麼鬧騰可不是無理取鬧,從漢代開始,以孝治天下就是歷代皇帝的治理之道。如果因為眼下這些大臣的阻撓,導致皇帝不能盡孝,那這些大臣不就是歷史罪人了。

最終,這些大臣選擇了妥協。

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擺弄那群人精大臣,嘉靖的手段可見一斑。

在《易中天中華史:嚴嵩與張居正》一書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般的嘉靖帝。提到易中天,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那個百家講壇上繪聲繪色還原歷史角色的易中天,給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五歲心機小皇帝,耍得一手好棒槌,過河拆橋本事屬他最大

今天筱米給你帶來的這本書的第五部《嚴嵩與張居正》,不過今天我們今天的主角並不是這兩位,而是剛剛我們提到的那位嘉靖皇帝。

蘿蔔加大棒的治下之道

嘉靖帝之所以能在十五歲的時候,就抗衡群臣,實現自己將親生父母奉為帝后的目的,這背後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張璁。

嘉靖帝剛上位的時候,就是憑藉著張璁的那本《大禮或問》,在朝堂上和群臣辯論不落下風。因此,嘉靖帝很看重張璁,甚至還不惜為他開後門。

按照明朝的制度,除了六部、督察院、大理寺和通政司以外,還有一個內閣是直接向皇帝彙報工作的。但內閣中,只有首輔可以直接面見皇帝,剩下的閣臣是不能面聖的。這讓當時身為閣臣的張璁很不舒服。

嘉靖帝也覺得,和張璁之間隔了一個人,也覺得多有不便,於是就賜給他兩枚銀章。擁有這兩枚銀章的張璁,可以直接繞過頂頭上司,向嘉靖帝彙報工作。這無疑顯示了嘉靖帝對於張璁的偏愛,而張璁也憑藉著這份聖寵,成功擠走頂頭上司楊一清,成為首輔。

張璁成了首輔後,行事收斂了很多,也想太太平平過日子,但嘉靖帝卻不幹了。嘉靖帝想要進行天地祭祀,但這一次,張璁卻並不贊同。

可以說,張璁如今的地位,都是嘉靖帝一手提拔給予的,現在他想要做點什麼事情,張璁卻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這還了得?

於是嘉靖帝開始處處打壓張璁,並且著手培養能和張璁抗衡的夏言。

張璁被嘉靖帝幾次免職,又幾次復職,反反覆覆就像抹布一樣,用完了扔一邊,有需要了再撿回來。

張璁因此被嘉靖帝弄得沒有脾氣了,索性向皇帝請病假,結果嘉靖卻說:你沒病,你是懷疑朕!


十五歲心機小皇帝,耍得一手好棒槌,過河拆橋本事屬他最大

就這樣,好端端的張璁到後面真的生病了,沒過三年,就命歸西天了。

嘉靖帝這個過河拆橋的做法,真的是挺讓人寒心的。但事實上,想要管理下面這一群心懷各異的群臣,如果當朝者沒有那麼一點手段,確實無法將整個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謂的帝王權術

嘉靖帝管理下屬有自己的一番制衡之道,很多時候,他並不會出手打壓,通常會冷眼看著下面的臣子互相之間的爭鬥,對於他來說,這些人可以成為他的寵臣,但絕不會放任他們成為權臣。

張璁倒臺後不久,夏言就成了嘉靖帝眼前的大紅人。其實這一切,也都是嘉靖刻意為之。毫無背景可言的夏言,怎麼就可以輕而易舉取代張璁的地位呢?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張璁有團伙而夏言始終是單槍匹馬。

嘉靖痛恨群臣結黨,於是他就刻意培養了夏言的勢力。

然而,當夏言得勢後,他的做法甚至比張璁還要過分。夏言仗著聖寵,行事作風甚至比張璁還囂張。很多事情都由自己當家作主,一錘定音。哪怕是那些比夏言輩份很高的大臣,也是被他壓得抬不起頭。

這樣的局面,自然是嘉靖不能忍受的。這個時候,嚴嵩便入了嘉靖的法眼。


十五歲心機小皇帝,耍得一手好棒槌,過河拆橋本事屬他最大

雖然嚴嵩當初是被夏言舉薦得到嘉靖的賞識,但嚴嵩入朝為官後,夏言藉著自己伯樂的身份,對嚴嵩態度很差,時間久了就讓嚴嵩心生不滿。於是,嚴嵩趁著嘉靖對夏言有微詞的時候,趁機自我表現,嘉靖所有的要求,他都恭敬照辦。

偏偏嘉靖就喜歡臣子聽話,再加上嚴嵩年過六十,卻依然表現得兢兢業業的,從早到晚隨叫隨到,這讓嘉靖很滿意,於是對嚴嵩所作的事情,也就睜隻眼閉隻眼。

而等到嚴嵩勢力太過壯大時,他又重新啟用夏言,復位後的夏言官位還比嚴嵩高一等級。只不過,那個時候的嚴嵩,早已不是當年的小官了。沒過多久,夏言終是被嚴嵩陷害。

當然,在《易中天中華史:嚴嵩與張居正》這本書中,除了嚴嵩這個大佞臣之外,還有海瑞、張居正的故事。

原本整套書共36卷,易中天先生計劃在5年內全部完成。卻沒想到,7年過去了,他的著作只完成了24卷。可見,這部鉅作,花費了易中天先生多少時間和精力。也因此,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書中的人物所經歷的一切,似乎都活靈活現的出現在我們面前,就如同自己也親身經歷了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