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從“貧困樣本”到“脫貧樣本”

曾經的固原,是貧窮的標籤,吃飽穿暖是群眾最奢求的事,十年九旱、十年九歉,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落後;曾經的固原,被評價“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生態環境惡劣,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

如今的固原發生了哪些變化?能否如期摘帽?如何從“貧困樣本”變為“脫貧樣本”?近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寧夏報道組來到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固原,專訪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張柱

四個堅持 為攻克最後貧困堡壘衝刺

人民網:寧夏是全國脫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固原又是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今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的講話再次為寧夏脫貧攻堅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固原市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

張柱:固原市在走深走心走實上求實效,做到“四個堅持”,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一是堅持目標標準不偏離,切實做到“三嚴三防”。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嚴守目標防鬆勁,集中攻克剩餘7339人脫貧、最後一個堡壘縣西吉縣脫貧摘帽,確保脫真貧、真脫貧。

二是堅持脫貧質量不降低,全面開展“四查四補”,即查損補失,把疫情對務工就業、農民收入等損失補回來;查漏補缺,把工作中漏統漏項漏扶漏管補到位;查短補齊,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等短板補起來;查弱補強,把扶貧產業、技能培訓等弱項補紮實,確保工作務實、過程紮實、結果真實。

三是堅持群眾主體不錯位,注重做好“四個改進”。改進生產發展方式,改進包抓幫扶方式,改進教育培訓方式,改進基層治理方式,讓群眾在參與農村治理中樹立尊嚴。

四是堅持從嚴要求不放鬆,壓緊壓實主體責任、幫扶責任、監督責任、工作責任,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小康路上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少。

五大變化 奔向美好新生活

人民網:西海固地區群眾的高質量脫貧,關係著寧夏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和質量。扶貧開發工作以來,您認為,固原市有哪幾個比較大的變化?

張柱:歷經“三西”農業建設、“雙百”扶貧、千村扶貧等中長期扶貧工程,固原市扶貧開發實現了五個方面的歷史性變化。

一是實現了從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到家境殷實、邁向小康的歷史性變化。曾經的固原,吃飽穿暖是群眾最奢求的事。如今,忍飢挨餓、生活困頓的問題一去不復返。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657元,是1983年93元的115倍。

二是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廣種薄收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歷史性變化。曾經的固原,十年九旱、十年九歉,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落後。如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改變了農業經濟“一頭沉”的現象,糧食產量由26萬噸提高到87萬噸以上,形成了百萬頭肉牛養殖基地、百萬畝馬鈴薯種植基地、百萬畝特色種植基地、50萬畝供港蔬菜基地,農牧業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

三是實現了從水貴如油、出行靠走到戶戶通自來水、村村通客車的歷史性變化。曾經的固原,農村吃水主要靠集雨和土圓井,大部分農戶住在土窯洞、土坯房,人擔驢馱是農村唯一的運輸方式。如今,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柏油(水泥)路、通客車。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惠及113萬人口,農村自來水入戶率95%以上,安全飲水保障率達到100%。累計改造農村危窯危房16萬戶,農村居民全部住上了安全住房。

四是實現了從上不起學、看不起病到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的歷史性變化。曾經的固原,一孔窯洞就是一間教室,兩間土屋就是一所小學;“小病扛,大病拖”“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如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2019年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五縣(區)全部達到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認定標準。健全了市縣鄉村四級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100%,大病保險實現貧困人口全覆蓋,貧困患者住院報銷比例達90%以上。

五是實現了從荒山禿嶺到高原綠島的歷史性變化。曾經的固原,生態環境惡劣,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全市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76%。如今,全市林草覆蓋率達73%,森林覆蓋率由1982年的1.4%提高到2019年的28.4%,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6%提高到76.2%,年平均降水量由282毫米提高到566.4毫米,環境空氣優良天數達到341天。

“貧困樣本”蝶變為“脫貧樣本”

人民網:固原市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有哪些經驗做法值得分享?

張柱:固原的脫貧是全國扶貧開發事業的一個實踐縮影和生動例證,在攻堅絕對貧困的火熱實踐中,湧現出了一批生動典型,使曾經的“貧困樣本”蝶變為“脫貧樣本”,為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借鑑。

頂層設計上,通過“四查四補”,把各方面人員調動起來,把各方面力量發揮出來,把各方面問題梳理清楚,一一對照解決,這本身就是一條值得推廣的經驗。固原共排查各類問題32345個,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成,大大提高了脫貧質量。

路徑措施上,固原市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把金融扶貧作為重要支撐,把消費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在實踐中探索出了“有土”扶貧和“離土”扶貧“兩條線”走路的模式,對留在土地上的貧困戶,通過發展草畜、馬鈴薯、冷涼蔬菜、特色種養等附著在產業鏈上;對離開土地的貧困戶,通過勞動力轉移和扶貧車間等吸納在二三產業,實現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戶均1-2個脫貧產業、戶均輸出1個勞動力,全市建成運行的171個扶貧車間吸納建檔立卡戶就業2600人。建成寧夏六盤山特產館等16家消費扶貧特產館,推動消費扶貧進入福建、南京、銀川等地的機關、企業、社區、商超,今年全市銷售農特產品7.7億元。

黨建引領上,固原市創新實施了村黨組織和農村致富“兩個帶頭人”工程,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7067人,帶動21.5萬群眾增收致富,經驗做法在全國全區推廣,國務院扶貧辦在固原召開了現場會。在固原市所有行政村全覆蓋選派駐村第一書記794名,發揮民族政策宣傳員、脫貧致富領航員、基層黨建組織員、基層治理助推員、農民群眾服務員“五大員”作用。

激發內力上,探索打造了鄉村文明實踐積分制“135”模式,即健全賦分、積分、換分的“一套流程”,為行為規範立“標尺”,讓新風良俗“有分值”;建立公開評價、動態調整、應用推廣“三項機制”,為正向激勵增“磁力”,讓村規民約“有價值”;做到與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激活農村生產發展、改善鄉村面貌、促進農村和諧穩定“五個結合”,為基層治理蓄“動能”,讓鄉風文明“可增值”。

做好“綠色文章” 構建“五美融合”發展新格局

人民網:固原市如何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功能、經濟優勢和產業價值三者相結合的?

張柱:經過多年努力,固原山綠為民富打下了堅實基礎,如何順應老百姓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新期待,是一個新的時代課題。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固原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實現山綠與民富共贏、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2017年,固原市實施了“一棵樹、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範工程。通過3年試驗示範,找到了適合固原種植的“一棵樹”,適應市場需求的“一株苗”,與草畜產業配套的“一棵草”,與旅遊結合的“一枝花”,自治區黨委明確要“支持固原市實施‘四個一’林草產業發展工程”。

一是壯大了致富產業。引進試驗300多個品種163.6萬畝,其中大果榛子、黑果花楸等經果林畝產值9000元以上。今年推廣189萬畝,建設500畝以上示範點102個,其中庭院經果林5萬畝,預計到2025年“四個一”林草產業綜合效益達到360億元。

二是美化了宜居家園。把試驗出的金葉榆、紅楓、海棠等主打品種,運用到城鄉綠化,分區域建設示範點96個、示範園39個2.1萬畝,建成美麗小城鎮29個、美麗村莊106個,打造國家森林鄉村22個。

三是帶動了旅遊發展。把“四個一”林草產業主打品種,分類佈局到旅遊環線、景區景點,培育發展鄉村遊、觀光遊等,2019年接待遊客650萬人次,“春賞醉美花海,夏享爽爽清涼,秋觀層林盡染,冬品水墨畫卷”成為固原一張靚麗名片。

四是拓寬了增收渠道。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入股和務工等形式,參與“四個一”林業草業發展,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機制,形成了“租金保底+盈餘分紅+打工收入”的農民增收模式。

記者:劉紅 李增輝 曾偉 方開燕 寬容 賈茹 梁宏鑫 曲源 王晶 王嘉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