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趙皖平代表:關注延長春節假期不是心血來潮

專訪|趙皖平代表:關注延長春節假期不是心血來潮

今年全國兩會上,延長放假、新增法定假日等再度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而頭一個登上微博熱搜的建議,來自於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

3月3日,趙皖平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傳來了一份他將在全國兩會上提交的《關於延長春節假期的建議》。他建議,春節假期延長兩到三天,經報道後引起網友廣泛關注,微博熱搜閱讀量在兩天內一度超過1.4億。

近日,這位“網紅”代表再次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作為一名深耕農業農村、脫貧攻堅工作的人大代表,關注到延長假期的話題,趙皖平認為,這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人民有所呼,代表有所應”。

“春節對中國人的意義太大了。同時,通過假日經濟,也可以擴大內需,種種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以後,我這次就帶來了這個建議,也希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通過共同的探討,來推進這個建議的落實。”

趙皖平另一個身份是全國脫貧攻堅獎評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多年走訪基層扶貧工作,常年關注國家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情況,在全國兩會上更是多次針對扶貧工作提出他的真知灼見。

“今年春節後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提出,今年要加大力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攻堅,新增中央財政扶貧資金主要用於這些地區,這實際上已經表明了我們的決心。”趙皖平認為,2019年是脫貧摘帽的一個重要時期,越到最後的時期,這種勁頭和精神尤其不能鬆懈,還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咬緊牙關,解決好最後的深度貧困地區的問題。

專訪|趙皖平代表:關注延長春節假期不是心血來潮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 人民網 圖

【對話趙皖平】

談假期|人民有所呼,代表有所應

澎湃新聞:你主抓扶貧和農業、農村工作,今年卻提出了延長春節假期的建議,為何會有這個想法?

趙皖平:澎湃新聞發佈這個消息以後,很多的網友,包括我的一些朋友給我打電話表示支持 ,也有人好奇,說我一個搞農業工作的人,怎麼對節日感興趣?我回答了幾個字:人民有所呼,代表有所應。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不光只反映我們自己熟悉的行業,還要反映當今社會的熱點、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事情,所以,這個話題不是心血來潮。在這幾年的工作中,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感受,大家辛辛苦苦工作一年,春節回到家卻總覺得休息的時間不夠。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傳統,也是最神聖的節日,就像西方人的聖誕節一樣,在西方國家,一般聖誕節都有10天左右的假期,也有長達15天的假期,而春節呈現出的是中國人濃濃的家的情懷、家國的情懷,如果家都不重視,怎麼愛國?如果家人都不重視,怎麼會愛護自己的國家?

所以,春節對中國人的意義太大了。同時,通過假日經濟,也可以擴大內需,種種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以後,我這次就帶來了這個建議,也希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通過共同的探討,來推進休假制度的落實。

談脫貧還有最後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澎湃新聞:為了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非常多基層的扶貧幹部在他們的崗位上勤勤懇懇,付出一年又一年的心血,其中,一些幹部不幸倒在了他們的崗位上,如何讓基層幹部能在保障自身健康、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工作?

趙皖平:從2017年開始,我受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聘任,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獎評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這個評選過程中,我們發現大批的英雄模範人物,也有一部分參選人員已經倒在了自己的崗位上。我非常崇敬他們,但也感到很可惜,很痛心,倒下去的很多同志都很年輕。

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在打好脫貧攻堅戰時,要履行我們這一代中華民族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在這個過程中,對扶貧幹部也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關愛。這幾年我們有500多位同志倒在了一線,這是個不小的數字。我們在制度設計等方面,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此外,扶貧幹部也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

澎湃新聞:脫貧攻堅戰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是什麼?

趙皖平:脫貧攻堅戰已經進入到最後的決戰階段,我們的政策還要做一些更加精準的調整。因為,在過去,我們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主要圍繞生產設施、技術條件等的提升,這些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現在最後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就是深度貧困地區的問題。

今年春節後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提出,今年要加大力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攻堅,新增中央財政扶貧資金主要用於這些地區,這實際上已經表明了我們的決心。對於還生活在不宜居的深度貧困地方的群眾,一定要想辦法把他們搬遷出來,給他們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生活條件,如果這個工作能夠妥善地解決,我們脫貧攻堅工作的大錘也就基本落地了。

另外一個就是,現在還存在邊緣戶的問題,那些沒有達到貧困戶的標準,但是也接近這種標準的人,他們也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有個風吹草動,他們可能就會變成貧困戶。對這些人,在政策上也要做一些調整,對邊緣戶,我們現在也在加強支持的力度,讓他們和貧困戶一樣,能夠享受到國家的一些支持政策,增加自身的動力。

澎湃新聞:這一年來,各地貧困縣退出在增速,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離脫貧攻堅戰的勝利越來越近?

趙皖平:是的,在2020年,中國將徹底擺脫深度貧困,我們這一代人將解決幾千年來纏繞在中華民族身上的痛病,這無疑是一代人的成就。我認為,2019年是脫貧攻堅、貧困村摘帽的一個重要時期,越到這最後的時期,這種勁頭和精神尤其是不能鬆懈,還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咬緊牙關,解決好最後的這些深度貧困地區的問題。

澎湃新聞:我們也不能忽視一點,那就是脫貧之後還可能存在返貧的問題,你覺得如何構建防範返貧的長效機制?

趙皖平:在整個貧困地區,在農村的脫貧攻堅過程中,最主要的還是要依靠產業的支撐,剛才講到人才,而產業是防止返貧的一個重要抓手。我們不僅要給它輸血,還要給它良好的造血功能。這樣的話,一旦遇到問題,不至於一下子落到返貧的狀態。

談空心村鄉村振興就是人才振興

澎湃新聞:你曾經提到過,要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結合,二者如何有效地結合起來?

趙皖平:現在這個時期實際上是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融合期,根據我自己的調研情況來看,最關鍵的還是人才問題,鄉村振興的人才問題。在一些貧困地區,因為它的本身條件比較差,如果像其它一些地方一樣,通過大規模的招商引資來改善它的投資環境,來發展經濟,可能性不是太大,關鍵還是要依靠當地的人才。

比如,合作社的帶頭人、農村裡的大戶,安徽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就是把這些大戶、合作社、帶頭人發動起來,讓他們帶動貧困戶來實現脫貧,走上奔小康的路,這在下一步的過程中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最重要的一點,是一種人才的高度聚合,來推進各項工作的進行。

澎湃新聞:在農村工作中,近年來,“空心村”問題也一直備受關注。在城市化進程中,很多農村的青壯年選擇出去打工養家,導致很多村裡僅剩老人、婦女、兒童,“空心村”引發一系列農村勞動力、生活保障等問題,你對解決空心村問題有哪些建議?

趙皖平:這又回到我們討論的鄉村振興的話題,鄉村振興就是人才振興,首先要把人要留住,國家層面應創造更多的條件,包括一些政策的支持,讓這些“農二代”願意回到鄉村,提供給他們一些就業機會,提供給他們一些創業的支持,包括金融啊、信貸、土地使用等,如果在這些方面做一些工作,我想“空心村”的局面還是有望得到解決的。

特別是從去年開始,我已經明顯感覺到安徽、河南、江西等地的一些打工者春節以後就不走了,留在了家鄉,因為現在北上廣這些大城市的就業成本非常高,與其花高額的租房費,還不如學到一門技術後,在自己的家鄉、家門口創業就業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農二代”會選擇這樣一個方式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