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文┃碧水青山

219年冬,关羽被东吴俘获遭害!刘备却无动于衷,没有只言片语,一直为自己称帝之事,忙得似乎已经忘记了谁是关羽。

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明打着替关羽报仇的旗号,暗逼孙权承认自己是皇帝!

直到夷陵之战全军覆没后,面对东吴使者,刘备谈的不是关羽,而是自己内心的困惑,为什么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一、祭祀活着的汉献帝

《三国志·引》:权送羽首於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孙权为了丢锅、转移视线,将关羽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也装好人,用诸侯之礼下葬关羽)。

关羽死了!人家孙权、曹操都忙得不亦乐乎,曹丕也召集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孙权否?(判断刘备会不会出兵为关羽报仇)”唯独刘备似乎对关羽之死漠不关心。

关羽死了!刘备没有召开记者新闻发布会,斥责孙权背信弃义破坏联盟,连一封抗议信都没有写,甚至连一场像样的追悼会也没有召开。

关羽是真的死了,刘备沉默不语。但汉献帝刘协是传言死了,刘备却兴奋不已。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三国志·先主传》: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

220年十一月,汉献帝禅让,曹丕登受禅称帝。有流言蜚语说,汉献帝被曹丕害死了。刘备听到这个消息,精神抖擞,匆匆忙忙为活着的汉献帝举办祭祀活动,而且规模宏大,搞得路人皆知,连惜墨如金的陈寿老先生写《三国志》都记载了。

汉献帝死去,刘备就觉得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称帝。至于关羽,活着都没有支援,死了更是与称帝无关。

二、“天降祥瑞”称帝

祭奠活着的汉献帝刘协之后,刘备为了称帝,可谓是费煞苦心。

对曹丕破口大骂自然少不了,说如今“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

同时,祥瑞源源不断。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三国志·先主传》:是后在所并言众瑞,日月相属。

自哭祭汉献帝之后,各地纷纷报告祥瑞出现,每天每月都有此类振奋人心的消息。不知道刘备派出了多少人到处找“天降祥瑞”

,反正没有派人去核实汉献帝是死是活。

先是“时时有景云祥风”,再是“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在此期间,黄龙还在武阳赤水之河畔出现了,黄龙在那里盘踞游玩了九日才离去)。

各种各样的人,都喜气洋洋地报告、绘声绘色地描述祥瑞的特征。接着是《河图》、《洛书》,孔子亲笔《五经》阐释,都接踵而至。

通过八百多件祥瑞之事,得出结论:“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

在此情况下,刘备不称帝不仅是对不起观众,还对不起老天爷、对不起列祖列宗留下的祖业,对不起天下黎民百姓。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三、称帝前后没人理

关羽死了之后,发生了两件窝火的事,可这事又不好对人提及。

(1)曹丕瞧不起

《三国志·引》: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除了关羽之外,刘备不仅知道为汉献帝刘协披麻戴孝,也记得需要去给曹操吊丧上香。

220年,刘备得到老对手曹操病故的消息,派遣韩冉带上外交文书前去吊唁,并准备了“赙( fù)赠之礼”(送给丧家的财物)。

什么意思啊!我老爸在世,你一天到晚不消停,我老爸刚去世,你就来要求和好,我老爸就真的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你一天也容不下他老人家?

于是,曹丕专门命令荆州刺史,如果韩冉强行要来,你就在半路上把他斩掉。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三国志·引》: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適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

因曹丕态度坚决,韩冉也没有办法,只好称病找机会,停住上庸。在上庸等待时期,曹丕篡位代汉的诏书已经传到了荆州。人家曹丕家的丧事,已经变成了登基的喜事。故而吊孝计划破产。

此次,曹丕借口是“恶其因丧求好”,其实就是瞧不起刘备,如果刘备强大,哪有接见为父吊孝的客人?

(2)孙权不买账

221年四月初六,皇帝刘备恭谨奉献黑牛祭品,告示天地神灵:汉朝得到天下,万代相传不绝。

《资治通鉴》:时权在公安,闻之,自公安下都鄂,改鄂为武昌。召问知星者,将定三分之计。

孙权接到刘备称帝的文书之时,人正在荆州公安。得知此事,内心五味杂陈,深绝蜀而专事魏(对蜀深恶痛绝,对魏则逆来顺受)。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孙权马上启程回家,宣布定都鄂州,改名武昌。还专门诏来占星大师,询问有关应顺天时的星象,自然流露出三分天下而称帝的意思。

孙权这人,历来是遇到什么事,都能沉住气。故而对于刘备称帝,他既是不承认,同时也没有过激的言行。

孙权对刘备称帝,进行冷处理!不派使者,也不下文书;不指责,也不附和。

对孙权的冷淡,刘备很是不爽!

直到八年之后,孙权称帝,才彼此承认对方的帝位名号。

四、大张旗鼓伐吴

刘备称帝,心里窝火。曹丕瞧不起我也就算了,人家拳头硬,你孙权凭什么也藐视我?还定都鄂州,改名武昌,是不是嫌我力量不够强大?不给点颜色瞧瞧,不知道皇帝的利害。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221年七月,忙完了登基、封赏诸多事宜的刘备,亲自率领各路军马,大张旗鼓伐吴。出兵理由是“耻关羽之没”(《资治通鉴》)和“怨杀关羽”(《建康实录·序》 )。

刘备伐吴,一意孤行!

赵云劝,不听!秦宓劝,把他关进大狱!“群臣谏者甚众,汉主皆不听”!

自己人劝不听,东吴人求和也不听,刘备就是执意要不承认自己是皇帝的孙权俯首称臣。

(1)一字长蛇阵

刘备浩浩荡荡率五万人出征,逼得孙权临时到处招兵马。

《三国志·胡综传》:刘备下白帝,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

刘备出兵到白帝城,孙权见因为现有的兵少,派胡综到各个县去征选兵员,得到六千余人。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刘备伐吴,起初占优。但经过慢慢的发展,优势丧失殆尽。最后双方兵力人数已经旗鼓相当了!

让刘备更加没有脾气的是,他遇到一个“胆小鬼”陆逊。尽管双人马差不多,可陆逊就是缩头缩脑不出战,没有办法,只有耗下去。

对年轻的将士来说,江南的冬季不值一提,可江南的夏天则酷暑难耐。古代卫生条件差,人多聚集在一起,容易患皮肤病,甚至引发瘟疫等。蜀军将士在酷夏的野外苦不堪言。

为了让将士阴凉,刘备就把军营设于依山傍水的深山密林之中,水军也上岸驻扎,从巫峡建平直至夷陵,在三百多公里的崎岖山梁上立四十余座营寨。也就是七百里连营!用评书中说的,就是一字长蛇阵。

兵法,并不反对一字长蛇阵。而且还把一字长蛇阵说得非常精彩适用。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孙子兵法·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善于排兵布阵的将领,部署的军队,就像“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一带的一种蛇。攻击它的头部,它的尾巴来攻击;攻击它尾部,蛇头又来救助;如果攻击腰部,蛇头蛇尾同时来救应。

倘若只看这,刘备的七百里连营,就没有一点毛病。可千里之外吃瓜子的曹丕却说:“备不晓兵,岂有七面里营可以拒敌者乎!”(刘备不懂兵法)。

(2)彼此呼应的弊端

一字长蛇阵,在评书、演义中很是常见,只是名字,听起来都就霸气侧漏,但实际战例中却很少见。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孙子兵法·军争篇》: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

将士日夜兼程赶路,奔跑一百里以上,很可能全军覆没。路上很可能有伏兵,自己也会跑得疲惫不堪,而对方以逸待劳;身体健壮的人先到战场,身体差的掉队,往往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可以按时到达。

急速行军五十里以上,先头部队会因疲倦而没有战斗力,将士一般只有一半的人可以准时抵达。

也就是说,一字长蛇阵,超过五十里以上,就没有优点可言。

刘备的一字长蛇阵致使兵力分散。最后被陆逊放火隔一屯烧一屯,导致全军覆没。陆逊之所以隔一营烧一营,而不是每个营放火,就是怕自己兵力分散。万一对方有人被逼急了,稳住阵脚搞反扑,就麻烦了。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五、东吴接二连三补刀

几万人马,兵败如山倒!一路溃逃,而且山路崎岖,骑马逃生也不容易。

(1)孙桓出恶气,扼道截杀

《建康实录·序》:备走,逊部将孙桓斩上兜道,截其径路,要备。备逾山险仅得免,入于白帝城。

222年六月,陆逊大破蜀军四十余营,一万多人投降,死伤不计其数。陆逊在后面追击,刘备一路败逃。更要命的是,前面还有一个憋着一肚子恶气的孙桓,凶神恶煞,专等刘备。

刘备伐吴之初,孙桓抵挡刘备,被围困在夷道。陆逊不想与刘备硬碰硬,而且坚信孙桓能够坚守城池,故而没有救援。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如今,蜀军全线溃败,既怨陆逊、又恨刘备的孙桓,如同出笼的猛虎,在刘备逃跑路上“斩上夔道,扼要径”(守住各个交通路口),专找漫山遍野的败逃的蜀军击杀。

刘备爬越没有道路的山岭险崖才躲过孙桓。因孙权、陆逊及时协商、下令退兵,孙桓才没有继续追击。

全军覆没的刘备终于走小路,逃入白帝城。

(2)招惹陆逊,再遭羞辱

逃到白帝城的刘备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又心血来潮、冒冒失失地给陆逊写了一封信。

《三国志·引》: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

222年10月,刘备听说曹丕大军南征东吴,写信说:“如今曹军已经到江陵,我也将重整旗鼓,再次带兵征东吴,将军你还能行吗?”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三国志·引》: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针对刘备的挑衅,陆逊也毫不客气,回复:“只怕你是刚被打败,旧伤未愈!你现在应该来跟我们和好,也算是自补过失。如果你执迷不悟,依旧无所顾及、穷兵黩武,不听我的劝告,想带你剩余的人马倾巢出动,那么我对再次远道送来的你,就不会心慈手软,不再会让任何一个人能够逃命。”


(3)郑泉嘴巴,直戳心窝

虽然吴蜀刚刚引发大战,但还得过日子。东吴提出和解。刘备也同意接见孙权派来的使者。

222年12月,孙权派遣郑泉到白帝城再修盟约。

使者叫郑泉,此人嗜酒如命、能言善辩,同时也是东吴有名的“不畏龙鳞”之人。即使是面对孙权说话,也常常不管孙权是否高兴,能否下台。孙权对他是爱恨交加。

《建康实录·序》:蜀主问曰:“吴王何以不答朕书,将无以朕正名不宜乎?”

刘备见到使者,不是提荆州,也不是谈关羽,而是问出在心中沉甸甸的疑惑:“你们吴王为什么不回复我当初写的信? 是觉得我名不正言不顺,不配称帝?”

《建康实录·序》:泉曰:“曹操父子凌轹汉室,终夺其位。陛下托以宗室,有维城之重,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因是自名,未合天下之义,是以寡君未复书耳。”备甚惭。

郑泉回复刘备更是直白,直戳刘备心窝:“曹操父子一直凌驾于刘汉王室之上,如今终于篡夺了皇位。你贵为皇族宗室,有维护保全皇城的职责重任。现在,你不是拿起武器,身先士卒,带着天下义士讨伐曹丕,而是急于登位称帝,这不符合天下人对你道义上的期望。所以我们主公没有回信。”

刘备听了羞愧不已。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结束语

刘备少年之时,就以自己门前桑树当“羽葆盖车”,开始梦想当皇帝。《萧氏续后汉书》记载:昭烈承衰乱之余,庶事草创嫔嫱之制,阙焉未备(刘备在家轻率地创建成天子诸侯拥有的姬妾制度,可是他根本就没有天子宫殿)。儿子出生,取名为“禅”

关羽之死,刘备并没有及时找孙权算账,甚至一句责骂都没有,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称帝,希望能够得到孙权的捧场、承认、祝贺!

进入称帝实际操作阶段,没料到孙权根本置之不理。

皇帝,就得让人承认!就得号令天下、威风八面!而曹丕、孙权对自己称帝不屑一顾,这皇帝岂不是太窝囊了。

既然是皇帝,就有实力与雄心壮志征伐海内外,惩罚不臣之人。

于是,被曹丕、孙权冷漠的态度逼上“绝路”的刘备就坚决伐吴,谁劝也没有用!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其实,孙权一直不承认蜀汉、曹魏的皇帝名号。直到229年孙权自己称帝之时,他才提出“并尊二帝”,

此时也只为了彼此交换,承认刘备、刘禅,而继续不承认曹丕、曹睿帝号。

《资治通鉴》:吴主使以并尊二帝之议往告于汉(吴王派使者到蜀国,通告他已即皇帝位,提议两国并尊二帝)。

《资治通鉴》:丞相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

虽然蜀汉也有不少人认为孙权称帝,名号体制不顺,应该断绝与东吴的联盟关系。由于自己实力有限,丞相诸葛亮不得不降低“恢复汉室”的政治主张,劝大家说:“孙权早就有僭越称帝的打算。我们不追究他的薄义寡情,是因为有求于他,与他互为犄角,彼此援助。

同样,诸葛亮对孙权称帝,也进行冷处理,即叮嘱大家“权僭逆之罪,未宜明也”(孙权僭号篡逆之罪,以后我们就不要公开挑明了)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刘备在白帝城,对东吴的使臣问出了孙权为什么不承认自己称帝的心里话,也得到了对方真实的答案,只是代价太大,时间太晚。

223年四月二十四日,先主逝世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五月,灵枢从永安宫起运成都,追加谥号为“昭烈皇帝”

吴王孙权派遣使者立信都尉冯熙前去吊丧。

刘备的一生,成也东吴,败也东吴!

刘备,怀揣着皇帝梦而走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一直坚韧不拔地在外流浪打拼。

至终,他为了自己皇帝的名号与尊严而战,怀着满腹的羞愧,流浪在白帝城而离去!


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