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到底差多少?看完這些真實對比,保證讓你驚訝

中國和日本到底差多少?看完這些真實對比,保證讓你驚訝


1978年10月26日,日本東京。


東京車站內,一列子彈頭外形的白色列車緩緩開出。幾分鐘後駛離東京市區,向京都方向急速奔馳。


這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列車,最高時速達到250公里。


今天的列車不同於往日,車上搭載了大批的媒體記者,和一位矮個子的中國老人。


鄧小平。


這是一趟考察性質的訪問,目的是見識日本在現代化建設的各種成果,作為接下來中國改革開放的參照對象。


在見識了日本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全球領先的汽車製造、家電和高新技術產業之後,這次的新幹線的乘坐體驗,又給鄧小平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課。


這一年,中國最先進的東方紅-3型列車,最高設計時速是120公里。由於鐵路基礎設施跟不上,長期維持在半速開行的狀態。


幾十年前的抗日將領,今日作為大國領導人的鄧小平,也為這一速度和差距感到震驚。


無人知道他內心的複雜情感。


記者提問他乘坐新幹線的感受,他帶著四川口音說了一句飽含深意的話:


我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我們現在就適合坐這樣的車。


快,成為之後幾十年裡中國社會發展的關鍵詞。


如今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總量超過日本三倍,高鐵通車裡程世界第一。


今天,日本,這個曾經遙遙領先中國,於中國人而言充滿了複雜情感的國家,如今還在繼續領先中國嗎?亦或是已經被中國奇蹟遙遙甩在身後?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除了那些硬性的經濟指標和數據,更多的其實藏在鮮為人知的統計數據和鮮活的生活故事,屬於“人”的故事裡。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試圖從五個領域的軟實力對比,衡量中日兩個國家背後的真實國情。


01,智力與教育


人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相應的,人在智力運動上的表現,也是衡量國家軟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對於個人而言,經常被用作評價個人智力水平的競賽,有國際象棋、國際記憶力大賽、國際心算大賽等多項比賽。


在這些智力比賽中,中國人都獲得了優異的表現,遠超日本人。


根據2019年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發佈的綜合排名顯示,中國綜合成績排名世界第3名,日本綜合排名世界第68名。

在世界前100名中,中國選手共有10人。最高的是1992年出生的溫州人丁立人,排在世界第三。


而前100名竟然沒有一個日本人。


中國和日本到底差多少?看完這些真實對比,保證讓你驚訝


國際記憶力大賽,參賽項目包括35小時記憶5100位二進制數字、90秒記住一副亂序撲克、15分鐘記住300個亂序圖形等多個項目。


國際心算大賽,選手要在一分鐘內完成七組八位數的加減法,九位數的乘除法和各種次方開方心算等多組比賽項目。


在這兩類比賽中,中國選手常年處於記憶力大賽個人排名前三,來自中國軍隊的運動員更是已經連續八連冠拿下心算世界大賽冠軍。


相應的,日本選手在這兩項比賽中獲得的最好成績分別為世界第16和世界第7,與中國選手的差距短時間難以彌補。


先別來得及洋洋得意。我們在先天智力上的優勢,很快就被日本人後天的基礎教育成就趕上了。


截至2016年,中國接受過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例為41.2%,日本則達到了94.3%。位居世界第一。


在高等教育上,2014年日本國民中59%接受了大學及以上的高等教育。


而直到2019年,中國獲得本科學歷的人口是4.1%。


按照聯合國經合組織的統計顯示,日本綜合教育排名達到世界第二,中國未能進入世界前50名榜單。


這個數字可能令你驚詫,但擺在眼前的事實確實不容樂觀。


對中國普羅大眾的基礎教育水平而言,在智識上的脫貧之路依然道阻漫長。


當然,我們可以這樣安慰自己:


也許是知道自己在智力上趕不上中國人,日本人才在後天教育上猛補課。


02,諾貝爾獎的種類與數量


相對於容易受主觀人為因素影響的和平獎與文學獎,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類獎項雖然不容易破圈,但更容易反映一個國家的高端科教水平。


2002年,一個越洋電話從瑞典斯德哥爾摩打到了日本京都的島津製作所。


接到電話的人叫田中耕一,是製作所一名43歲的普通工程師。


因為英語不好,田中只是模糊聽見了“祝賀”和“諾貝爾”的單詞,還以為是詐騙,把電話掛斷了。


不知道電話那頭說的是什麼口音。


同一時刻,等待著諾獎名單出爐的日本媒體們,看到名單後都目瞪口呆。


所有人都在問一個問題:田中耕一到底是誰?


田中耕一,沒有博士、碩士頭銜,更沒有在高校擔任什麼職務。只是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的普通基層工程師。


中國和日本到底差多少?看完這些真實對比,保證讓你驚訝


他的獲獎成果是:發現了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解決了幾十年來化學研究的世界難題。


他卻謙虛地說:我只是一次在試驗中用錯了試劑,沒想到卻得了獎。


田中耕一的獲獎雖然是當年震驚全日本的大冷門,但放在日本獲獎的序列裡看,並不意外。


他的獲獎,讓日本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的三連冠。


此前的2000年和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中,分別有日本筑波大學教授白川英樹(不是田中芳樹)和名古屋大學教授野依良治。


幫助他拿到諾獎的,是他接受的科學教育。


田中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是魯迅的校友。這所學校在日本盛產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以濃厚的研究氣氛和實驗室文化著稱。


日本人勤奮、認真、注重細節和基礎紮實的傳統,讓他們在基礎研究領域站穩腳跟,拿下一個又一個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或醫學獎之類的學科獎項。


2001年,日本政府出臺了最新一部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要在21世紀的前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


在這之前,日本20世紀百年曆史上僅僅拿到了9個諾獎。


消息一出,多家中國媒體集體發文,嘲笑日本口出狂言。


從2001年至今,日本已拿到19個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個。超過英、法、德國,僅次於美國。


要不是屠呦呦2015年拿到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中國人拿到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至今還得是零。


而她的獲獎,也是因為1972年提取的青蒿素。


生理或醫學獎,日本拿到了5個。


不過,哪怕作為老牌發達國家,被稱為經濟動物的日本人,反而至今沒能拿到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


跟十四億人口的中國踢不好足球一樣,都是一個悖論。


03,令人深思的日本體育


與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認知不符的一件事是:


儘管在奧運會上的獎牌數量不如中國,日本卻是一個含金量更高的體育強國。


中國人還在為足球怎麼也踢不過日本而不爽,卻不知日本更是一個世界級的搏擊運動大國。


對於力量和技巧並重的拳擊,日本男子職業拳擊獲獎選手的總數排行世界第三名,僅次於美國和巴西;女性拳擊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阿根廷。


在摔跤和自由式搏擊中,日本在輕量級中排名世界第二,中量級排名世界第三,重量級排名世界第十三。


相比之下,中國在這兩項運動中的排名均在統計表的“其他”一欄。


如果把這些成績與日本人的身高和體型比起來,日本男性平均身高1.707米,排名世界第29位,更顯示出了日本在這方面的成績不凡。


是否也可以說,這個民族的內心仍然有一種兇悍與尚武的氣質。


在比拼耐力的持久性運動上,日本是亞洲表現最好的國家。比如,42.195公里的馬拉松比賽。


根據2018年國際田聯發佈的全球馬拉松世界排名數據,男子項目世界前100名中,日本選手入圍4席,最好成績為世界第22位;中國選手最佳排名是世界第368名。


在世界前800名馬拉松選手排位中,日本人有107位。而中國僅有7位上榜。


日本體育實力強悍的表現,不限於專業運動員,更在白髮蒼蒼的老年人身上。


2010年,日本老人宮崎秀吉以百米29秒83的成績刷新了人類歷史上百歲老人的最好成績。


宮崎秀吉出生於1910年,當時中國還是清朝。


他幼年體弱多病,因患上了肺結核逃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在93歲那年開始迷上了跑步。


為了鍛鍊,他每天5點起床,每天揹著三公斤鉛球外出運動。


五年後他又跑了一次,這次成績下降得厲害,只有44秒22。不過,也擊敗了其他五名選手,創下了105-109歲參賽組的最好成績。


中國和日本到底差多少?看完這些真實對比,保證讓你驚訝


有活力的日本老人,不止宮崎秀吉這樣一個孤例。


在60歲以上、80歲以上老年組的各項運動競賽中,都有為數眾多的日本老人。在這個賽道,他們竟然超越人種的界限,擊敗眾多的黑人,創造了幾項馬拉松的世界紀錄。


2012年,國家地理曾經做過一次調查顯示,全球8000米以上的山峰數量為14座,迄今為止世界共有65名65歲以上的登山者成功登頂。


這65位老人中,有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這個人叫夏伯渝,69歲那年成功登上了珠峰。


和那些依靠自己的雙腿登上珠峰的人不一樣,夏伯渝是一個無腿人,需要依靠假肢行走。


他原本是中國登山隊隊員。1975年,24歲的夏伯渝在首次攀登珠峰時將睡袋讓給嚮導,之後遭遇嚴重凍傷,雙腿小腿被迫截肢,三年後才重新站起來依靠假肢恢復行走。


但攀登珠峰的願望還在,用行動去征服,登上那座讓他失去了雙腿的山成了他餘生最大的目標。


之後的44年,他進行康復訓練和準備,歷經多次失敗後,最終在2018年5月14日成功登上珠峰,用大半生時間實現了自己年輕時的夢想。


在餘下的64位老人中,日本人佔據了34位


遠超其他國家,位列世界第一。


這些運動,大多要求有足夠的時間,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敢於冒險嘗試的精神。


相比之下,中國的大多數老人,僅僅是進入了吃過晚飯跳跳廣場舞的階段。


04,F1賽場上的成績與技術


從一項全球最頂級的體育運動中,也能窺見兩個國家在軟實力上的差異。


這項運動就是F1方程式賽車


一輛基礎款F1賽車的平均成本大約為85萬美元。要想保持一輛賽車每年的改裝,訓練和維護,維持整支車隊的比賽運作,每年花費需要近1000萬美元。


錢只是最簡單的第一步。如果光靠錢就能砸出來,那F1賽車就沒有這麼頂尖的地位了。


想拿到F1駕照,車手需要持有國際A級賽車駕照,一名車手從入門的G級到最高A1級最快需要五年時間。


五年之後,要在三年內在國際汽車聯合會舉辦的全球性方程式錦標賽中拿到40分積分,這要求選手的實力足夠優秀。


同時,還要求車手單個賽季參賽率大於85%,不能隨意退賽,這就需要考驗車隊的配合和後勤保障能力。


全球最優秀的車手同場競技,除了前三名能拿到10-40分之外,之後的車手往往只能拿到0-5分。很多車手一直跑到退役,都還沒能拿夠這40分。


迄今為止,全球僅有300人獲得了國際汽聯頒發的F1駕照。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


這300人中,共有20名日本人和1名中國人。


20比1。


日本人在賽車天賦上並不出眾。目前,三名日本車手,累計獲得了三次世界第三。


這是亞洲國家在F1賽場上的最好成績。


而中國唯一的F1車手馬青驊,迄今為止拿到的最好成績是正式比賽排名世界第16。


中國和日本到底差多少?看完這些真實對比,保證讓你驚訝


在缺乏汽車文化的中國,他甚至一度面臨找不到贊助商的尷尬。最終,法國的雪鐵龍給了機會。這家車企寄希望於提高在華的知名度。


被稱為F1王者的德國車手舒馬赫,雖然出身在一個磚匠家庭,但6歲就拿到了當地的卡丁車比賽冠軍。一路從卡丁車走到拉力賽,都是汽車廠商追逐的寵兒。


最終,他獲得法拉利的贊助,走上F1賽場。


儘管日本人在F1賽車場上的表現不算出彩,但日本汽車廠商卻在賽車製造上佔據了核心地位。


一輛合格的F1賽車整體需要約22000個零部件,在日本,豐田、本田、日產、鈴木、三菱五家廠商累計可以提供40-60%的關鍵零部件。


這些廠商,同時也是F1的重要贊助商。


以豐田為例,它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賺錢的汽車公司。2017年總利潤達到225.1億美元,遠遠超過中國六大汽車集團(北汽、上汽、一汽、廣汽、吉利、東風)當年的利潤總和。


支撐汽車廠商高額利潤的,在於背後掌握的專利技術和專利帶來的生產成果。


當然,不僅僅是圍繞汽車技術,在專利上的博弈,也是近些年來中日兩國在軟實力上的一大競爭熱點。


2018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了世界各國知識產權局報送的的專利受理數量。其中,中國申請專利154萬件,佔全球總量的46.4%,穩居世界第一,同期日本僅為31.4萬件。


在過去二十年裡,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增加了3500倍,而日本僅僅增加了2.9倍。


看起來,中國在專利技術上已經遠遠超過了日本,甚至達到了碾壓的地步。


不過,衡量基礎研究能力的從來不止是申報的專業數量。另一種更具公信力的數據,是專利實際應用獲得的經濟收支。


2017年,還是來自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統計,中國專利收入47.79億美元,支出286.61億美元,收支排名位列世界第12。


日本收入417.43億美元,支出213.42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三。


據日本共同社評估,日本75%的專利收入來自汽車領域的各項技術,2017年僅本田一家企業,就通過中國、美國、歐洲市場獲得了近70億美元的專利收入。


相比之下,排在世界第一的美國,將中日兩國穩穩甩在了身後。


當年的美國技術貿易收入1279.35億美元,支出483.53億美元。


這些年,僅華為一家中國公司,在支付專利使用費上投入了超過60億美元。


其中80%都付給了美國企業。


05,中國賣得最多的書


語言和文字,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得以發展延續和承傳的直接載體,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


想要比較兩個國家的之間的軟實力,不能忽略語言所發揮的作用。


作為擁有14億人使用的母語,今天漢語在使用人數上是僅次於英文的世界第二大語言,相應的,使用日語作為母語的人數僅有1.3億。


如果要做一個比較的話,在數量上,漢語十倍於日語。


但人多就意味著語言的影響力大嗎?並不是這樣。衡量一門語言真正的影響力,除了使用數字,還應該考慮語言具體的量化成果。


最直觀的量化成果是,書籍翻譯。


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的世界書籍翻譯數據庫,可以瞭解到各種語言在文化出版中所產生的效用。


在1978年到2020年之間,14389部中文書籍被翻譯成為其他語言,63092部外文書籍被譯為中文,合計77481部。

相應的,這一時期29316部日文書籍被譯為其他語言,130846本外文書籍被譯為日文,合計160162部。

值得注意的是,師承中國文明的日本,在古代被籠罩在中國文化的羽翼下,並未誕生影響世界的文藝作品。如今被翻譯最多的書,大都來自最近一個多世紀。


其中前三名是:《挪威的森林》、《我是貓》、《人間失格》。


而中文中被翻譯最多的書籍,都來自中國古代。


前三名分別為《道德經》、《孫子兵法》、《論語》。


如果將兩種語言納入到世界翻譯出版的排行榜中進行比較的話,日語排名世界第六,僅次於英法德西俄。


漢語則排在第14位,排在荷蘭語、瑞典語、波蘭語後面。


而英語,則是這個世界當之無愧的第一語言。在過去四十年間被譯為外文和譯為英文的圖書超過143萬種。


回到中日兩國的對比情境下,無論是在輸出量和引進量之上,雙方之間都有一倍多的差距。


今天,日本文化在世界範圍內最強的輸出力來自漫畫作品。


以BBC統計的全球前30名最暢銷漫畫作品排名為例,30名中日本漫畫佔據了8席,其中《海賊王》排名世界第五,銷量逾4.7億本。


而中文圖書,銷量排名最高的為1億本。


它就是《紅樓夢》。


06,你還記得那八個字嗎?


從鄧小平登上日本的新幹線那一刻算起,42年的光陰已經過去了。


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貧窮落後而不自知的國家,而是一個經濟排名世界第二的崛起大國,有了秀肌肉的底氣。


這其中就包括高速鐵路的建設成就。


2019年底,中國高速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3.5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而日本國內新幹線通車裡程全長3446公里,僅僅是中國的十分之一。


但,一個國家的崛起,絕不是一蹴而就的。


兩個國家的氣質、人口素質、技術與專利、甚至文化體育和娛樂,這些軟實力才更能反映兩個國家的實際國情。


拿高鐵來說,中國和日本之間也仍然存在軟實力的差距。


鄧小平當年坐的那條日本東海道新幹線,每年運行13萬次。包括自然災害等導致的延誤在內,每趟列車的平均延遲時間為24秒。


中國鐵路總公司公佈的正點率數據為98.8%,最繁忙的京滬高鐵在2018年,一次晚點83分鐘。


在安全性能上,新幹線自1964年運營以來,56年來創造了世界最佳安全記錄,沒有發生過一起因列車衝撞或者脫軌而造成的死亡事故。


自2008年以來,中國高鐵就發生了三次傷亡事故,包括兩次列車撞人與一次列車相撞。


而在高鐵技術上,日本仍然佔據著上游位置。


高鐵使用的電機、信號系統等高技術領域,中國仍然需要依賴日本進口產品。


2017年,日本向中國出口此類鐵路零部件的總額高達4.584億美元,相當於日本鐵路零部件出口總額的30%。


也就是說,中國高鐵造得越多,日本就越賺錢。


近半個世紀甚至一百多年以來,中國一直在努力嘗試超越日本,做到了嗎?


確實在某些方面做到了。但在更多的細節和軟實力上,兩國之間仍有著極大的差距。


進步,離不開對外部的學習。他人經驗的幫助是獲得進步的重要渠道。而面對日本這個令人感情複雜的鄰居,我們還需要保持一顆謙卑冷靜之心。


正如那位第一個乘坐新幹線的老人所說的八個字: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