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29位水利局長齊聚莒南 看什麼?學什麼?

小型水庫是區域防洪和農業生產的重要基礎設施,其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近日,山東召開全省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示範縣創建現場會,全省5個爭創國家級示範縣和24個爭創省級示範縣的水利局局長齊聚臨沂莒南縣,深入交流探討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方法和具體措施。

山東29位水利局長齊聚莒南 看什麼?學什麼?

如今的莒南縣坊前鎮大坊前水庫,水光瀲灩,風景如畫,是群眾休閒的好去處,而幾年前卻並非此番模樣。

“之前水庫沒人管,壩前壩後雜草叢生,不少村民在這放養牲畜,放水洞工作橋年久失修垮了,壩頂土路坑窪不平、溢洪道垃圾堆積,一到夏季多雨的時候,周邊群眾最擔心的就是水庫裡的水會不會溢到村裡,淹了房屋,晚上覺都睡不好。” 提及水庫之前的樣子,管理員郭軍齋至今印象深刻。如今,不僅壩後鋪種了草皮、修建了工作橋,還建設了管理房,水庫“顏值”不斷飆升。

山東29位水利局長齊聚莒南 看什麼?學什麼?

(圖為臨沂市莒南縣坊前鎮大坊前水庫)

轉變始於2014年,莒南縣被列為山東省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首批試點縣,用六年時間趟出了一條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改革新路。

“統一配備管理班子、統一建設管理房、統一購置防汛物資、統一健全管理制度、統一搭建信息平臺、統一制定管護方案。”莒南縣水利局局長王運東介紹,全縣範圍內所有小型水庫均實施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六統一”措施,明確縣政府為小型水庫管護責任主體,將水庫管理工作納入鎮街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鎮政府履行屬地管理職責,委託水利服務中心作為小型水庫運行管理單位。“管護主體明確了,改革才能大刀闊斧前進。”

在管護模式上,全縣共聘用161名專職水庫管理員,負責保持水庫清潔、水情觀測、現場報汛、工程巡查等工作。工程類的維修養護等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和“打捆招標”,實現“專業人幹專業事”。針對水庫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和新發現問題,建立部門、鎮街、村(社區)協調聯動機制,及時召開聯席會議,吸收群眾代表列席,形成“共識、共建、共享、共贏”的良好局面。

莒南縣水利工程保障中心主任殷玉樂告訴記者,水庫管理員中還專門設置了13個公益性崗位,讓居住在小水庫周邊、家庭困難的貧困群眾參與其中。“不僅可以每年領到5000元的‘工資’,幹得好年底還再獎勵1000元。”原先家庭貧困的王仕禮被推選為澇坡鎮小嶺村小嶺水庫管理員,除了日常巡查,每逢汛期天天到水庫值守,忙的不亦樂乎。

小型水庫公益性強,自身基本沒有收益,財政資金保障是管理的關鍵。王運東介紹,2014以來,按照小(1)型水庫3萬元,小(2)型水庫1.5萬元的標準,省、市、縣1:1:1的比例進行補助,莒南每年落實137座小型水庫管護經費250.5萬元,其中縣級配套資金全部列入縣財政預算,專項用於小型水庫管護。“今年國家和省補助標準翻倍,更為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6年時間,莒南縣在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水利工程確權劃界等方面,累計投資3776萬元。

“得益於近年來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今年‘8.14’特大暴雨中,莒南縣經歷17小時內平均降雨386毫米,最大降雨量512毫米的歷史極值,全縣所有小型水庫均經受住了考驗,平安度汛。”王運東感嘆,改革的實效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僅防洪保安,改革還改出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環境也更靚了”。王運東介紹,2017年以來,全縣共新除險加固79座小型水庫,年增加可利用水資源1100萬立方米,相當於新建了一座中型水庫。通過渠系配套和維修改造,恢復、改善農業灌溉面積7萬畝,年增產糧食700萬公斤,增收1200萬元。截至今年11月,莒南縣137座小型水庫蓄水量達到3970萬立方米,受今年雨水多影響,比常年平均多蓄37%,為農田灌溉、漁業養殖提供了重要水資源保障。

莒南的改革實踐正是我省全面加強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的縮影。記者從現場會上了解到,至2019年底,全省有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任務的94個縣,已全部完成改革,涉及5196座(不含青島)山丘區小型水庫。各地全面建立了權責明確、職能清晰的安全管理責任體系,制度完備、人員到位的管護體系,資金穩定、渠道暢通的經費保障機制,全省小型水庫面貌煥然一新,12個縣(市、區)被評為省級示範縣。

據山東省水利廳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處二級調研員季新民介紹,今年,我省全面啟動了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庫體制改革示範縣創建工作,共24個縣參加,兩批示範縣共包含小型水庫3614座,佔全省小型水庫總數的62%。此外,我省萊西、泗水、沂水、莒縣、莒南等5縣(市)已於今年9月通過了水利部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示範縣創建評估驗收,總數位居全國首位。(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壘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