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国”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后汉篇)

壹 后汉篇

巫术与大起义

张氏家族

籍贯: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宁晋)

代表人物:张角、张宝、张梁

张氏家族

籍贯: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

代表人物:张陵、张衡、张鲁

三国乱世的大幕,是由席卷全国的大起义揭开的,领头的人是一个巫医,叫作张角。

东汉的国运,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已经江河日下、气息奄奄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帝国沦落到这种地步,是因为两大政治症结,即宦官干政、外戚专权,而核心原因在于皇帝年幼、皇权失威。

历史上的“三国”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后汉篇)

东汉近两百年的时间,共计十三位皇帝,其中九人未满十六岁即位,除光武帝、明帝及末代皇帝献帝外,其余均没有活过三十六岁。夸张的,殇帝出生百天即位,一岁夭折;冲帝不到两岁即位,半年就病死;质帝八岁登基,一年多后被毒死。桓帝、灵帝登基时,也分别只有十五岁和十二岁。可是,小朋友能治国吗?

中国古代帝国的权力谱系,无非这五种:皇权、后权、宗权、相权、将权。五种权力若能相互平衡、和谐共处,则国家可以保持长治久安;五种权力如果失衡,任其中一种坐大,则朝纲紊乱、内斗加剧,一旦处理不好,国家势必走向衰落乃至灭亡。

历史上的“三国”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后汉篇)

皇权过盛,容易滋生独裁暴君,如秦始皇、隋炀帝;后权过盛,则将导致外戚专权,如西汉王莽、东汉梁冀;宗权过盛,则将引发诸王夺位,如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相权和将权过盛,则君弱臣强,往往是改朝换代的先兆,这在历史上例子就很多了。


拿这一标尺来审视东汉一朝:皇帝幼冲登基,往往需依赖亲近宦官以左右朝政,从而导致皇权由宦官所代理;太后正值盛年,且有临朝监国之责,从而使得外戚势力膨胀。皇帝欲除跋扈的外戚将军,则必放权给亲信宦官;太后欲进一步加强对皇帝的掌控,则必求助于娘家兄弟子侄。两派势力如翻鏊子一般来回折腾。同时,两次"党锢之祸"让清流朝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宦官之盛让许多世家大族都不得不对其俯首,相权与将权一并而衰。再加上东汉沿袭西汉对诸侯王的抑制与削弱,宗室有爵无权,也就无法羽翼皇室了。

历史上的“三国”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后汉篇)

正是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朝政昏暗,腐败盛行,再加上天灾频发,民生多艰,帝国的底层出现了骚动。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积压,一场大起义正在酝酿。

在此之前,中华大地上已经爆发过两场足以改朝换代的大起义:秦末陈胜吴广、新莽末年绿林赤眉。此两场起义之所以发于草莽而能致大帝国解体,主要的原因在于,秦与新莽皆是肇建,立国未稳而行苦民之政,前朝旧势力犹存,故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而东汉传至灵帝,已经历百余年,拥有极大的政治惯性,尽管小规模的叛乱此起彼伏,但对这个庞大帝国而言不过是癣芥之疾。想要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起义,就需要优异的领袖、严密的组织、缜密的计划和具有指导性的纲领,而宗教正具有这些特征。

历史上的“三国”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后汉篇)

让"驭民之术"成为"起义教科书"

张角家世不明,仅能知道他是巨鹿郡人。在熹平年间(172—178),也就是黄巾起义的十多年前,张角就已经在冀州进行传教活动,他起先拉拢信众的手段是医术。

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灾荒与疾病频发,张角就像一个赤脚医生,走村串乡推销他的"符水咒说"。这是个什么玩意呢?大概就是由张角手持九节杖先进行一番祷祝仪式,念上一堆古怪的咒语,让病人叩头诚恳悔过,然后端出一碗水,称之为"符水",让病人喝下。显而易见,张角的手段与同时代的华佗、张仲景"望闻问切"的手法不同。他假托一个具有宗教仪式感的形式,让病人相信是一种莫名的神力救了自己,从而对张角产生虔诚的信奉。

历史上的“三国”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后汉篇)

张角当然不是万能神医,不可能每次"符水咒说"都能治愈病人。对此,张角也及时制订了另一套计划:如果符水没有效果,就说是因为病人心不诚、不信道。通过这种手段,张角很快发展了大批的信众。


实际上,在汉末,假借巫术鼓动民众从事反抗活动的现象已有不少。熹平元年(172),东南沿海会稽郡一带便爆发了许昌、许韶父子发动的叛乱,史书称之为"妖贼",可见其亦是利用巫术起事,但很快就被臧旻、孙坚剿灭。同样在熹平年间,三辅地区还出现过一个叫骆曜的巫师,通过传授一种叫"缅匿法"的隐形术来煽动叛乱,也被迅速扑灭。可见,单凭巫术惑人,不足以建立起可跟强大政府军对抗的势力。张角需要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历史上的“三国”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后汉篇)

张角的政治主张简明扼要:"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它很明确地表达了张角的政治目的,即暴力推翻汉朝,建立一个全新的朝代。可是,张角如何才能煽动那些安分守己的小农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跟着他做颠覆政权的大事呢?

盛行于两汉时期的谶纬术帮了他。

"谶"是方术假托天象编造的隐语,"纬"是儒生假托先贤撰写的书籍。谶纬相合,就是一种将自然变化与政治生态相结合的预言。谶纬术原本只是旁门左道,但在汉武帝一朝,董仲舒将儒家学说与阴阳五行相杂糅,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被汉武帝所接纳,使其一跃而成为显学。所谓"天人感应",就是在自然灾害与政治之间建构起因果联系:天有灾异,则源于天子失政。这看上去是在用天象来约束帝王,但其暗含的话语是君权神授,将天子的权威与大自然神秘莫测的变化牢牢捆绑在一起,这就将集权制大帝国下的帝王统治建构合法化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可的就是这种神化的君主权威。他"独尊"的实际上已经不是孔孟儒学,而是带着神学色彩的驭民之术。

历史上的“三国”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后汉篇)

董仲舒万万不会想到,他当年为了巩固皇权、统驭百姓而发明的"天人感应"学说,会在汉代气数将尽之时被一个巫医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张角的这十六字口号,正是政治权力呼应天象之说的承袭。"苍天"代指刘汉统治者,"黄天"则代指张角自己。

张角的思想,主要来自一本叫作《太平经》的书籍,书中鼓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那一套。相传此书为琅琊方士于吉所著,共一百七十卷。汉顺帝时,于吉弟子宫崇曾向皇帝上此书,但有司认为其书"妖妄不经",只是存入图书馆束之高阁。汉桓帝时,方士襄楷复上此书,亦没有受到皇帝的重视。后来这本书流入张角之手,成为其组织起义的"教科书"。张角所传播的宗教,也就被称为太平道。

历史上的“三国”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后汉篇)

乱世启幕者

太平道拥有严密的组织。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领袖。他培养了八名弟子,派遣到四方传教,经过十余年经营,拥有信徒数十万人。全国十三州,受太平道影响的就有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张角将这八州信徒进行军事整编,编为三十六个方,每个方相当于一个军事区。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立渠帅以进行统领。


做军事准备的同时,张角还积极进行舆论准备。他让信徒在京城和州郡官衙大门上写上"甲子"二字,既是为了传播起事的时间,即甲子年甲子日(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公元184年),也是为了给官府制造恐慌。

历史上的“三国”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后汉篇)

角斗士战士男人

太平道的触角也早就伸向了京城,伸向了皇宫。张角在整个大起义筹备阶段最有威慑的一步,也是最凶险的一步,就是在皇宫的宦官集团中发展了内应。之前讲宦官专政,总说宦官集团,或许并不准确。因为东汉的宦官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之中,有的心向外戚,有的与清流大臣来往,还有不少宦官自相残杀。张角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派大方马元义潜入京师洛阳[1],与中常侍封谞、徐奉约定在三月五日"内外俱起"。

然而,整个计划百密一疏。就在甲子起事之前,张角的弟子济南人唐周做了叛徒,向官府告密,计划全部泄露。马元义被捕并遭车裂酷刑,宫中及京师内太平道党羽和信徒被一网打尽,遭诛杀者千余人。官府下令通缉张角。


历史上的“三国”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后汉篇)


张角不得不星夜通知各方,提前举事。于是,潜伏在各地的太平道信徒一夜之间化身为起义军,攻掠州府,诛杀长吏,一时天下震动。因为起义者都头裹黄巾作为标识,以应"黄天"之命,因此被称为黄巾军——头裹黄巾,还有另一个作用,即避免误伤同伙。起事之初的黄巾军作战勇猛,绝非乌合之众。

历史上的“三国”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后汉篇)

张角发动起义既依托宗教,也依靠着其家族。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分别称"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寓意是天、地、人"三才",主掌世间万物的变化。太平道亦是个家族集团,由张氏三兄弟作为宗教和军事首领。三兄弟和太平道的主力在政府军相对薄弱的冀州,但在与国都洛阳咫尺之遥的颍川、汝南、南阳等郡,皆有黄巾军的强大生力军。如若完成合围,帝都难避一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