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李白

(组织策划与宣传/梁念钊/郭锦生/刘付云等)近日,为传播繁荣诗歌文化,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特主办了一次以《诗人眼中的李白》为题的探讨活动,广大诗人围绕李白的作品、诗风、行为个性等进行坦率探讨交流。有数十名诗人参与了讨论。现就他们的探讨情况整理辑录,承前人对李白的评价以予呈现。

>>历代诗人眼中的李白

贺知章:李白是“谪仙”(《本事诗》)。

当年李白把他《乌栖曲》呈给老前辈贺知章指点,贺知章看后,当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李白欣喜,又把自己的新作《蜀道难》再呈给贺知章斧正,贺知章又认真地看完,对李白很是夸赞:看来,你就是天上的太白金星遇谪下凡!(李白"谪仙人"“诗仙”的名号由此而来)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杨慎:李太白为古今诗圣。(《周受庵诗选序》)

高棅: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或谓其始以《蜀道难》一篇见赏于知音,为明主所爱重,此岂浅材者徼幸际其时而驰骋哉!不然也。白之所蕴,非止是。今观其《远别离》、《长相思》、《乌栖曲》、《鸣皋歌》、《梁园吟》、《天姥吟》、《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唐诗品汇》)

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李白

>>李白眼中的自己

李白:“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书怀赠南陵常赞府》);“剑非万人敌,文窍四海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他对自己的才气常自信。

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李白自认为文名满天下,并超过了乡贤司马相如。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表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禅者的玄思独绝)。——他的身上,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

(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李白

>>当代男诗人眼中的李白

(选摘,排名不分先后)

熊国华:在唐代诗人中,王维号称“诗佛”,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号称“诗圣”。其实,主要是指佛、道、儒三家思想对这三位诗人创作风格的影响。李白出生于一个“富而不贵”的商人家庭,“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方术入门,涉猎百家。他少年生活的地方——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李白从小向往道教,练过仙丹,加入道籍,具有仙风道骨。他写了很多游仙诗,充满了大量道教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意象,想象奇特,多用夸张、跳跃、通感、变形手法,创造出神奇缥缈的艺术境界,形成一种飘逸浪漫、雄奇奔放的艺术风格。他通过对神仙世界的描写,抒发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否定,表达了对自由、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李白:名副其实的“诗仙”》)

袁建华:我先前写过一篇《非常浪漫的李白》,认为“李白是一位非常浪漫的诗人”。

有人认为:李白,天资绝高,性格清奇,嗜酒如命,诗才如仙。先前我觉得这个评价挺好!简直就是李白浪漫人生的生动写照。但是后来我觉得自己“被要”了。天资绝高,性格清奇是酒前的李白:嗜酒如命,诗才如仙是酒后的李白。也就是说,酒前的李白和酒后的李白是个“双面人”。

那么,酒前也就是平时的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酒是一个人的智力测验,一个酒量大的人,决不会是傻瓜。”这种心理上的优越感,造成他孤独的性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哲学、政治、诗歌或艺术方面超群出众的人,似乎都是性情忧郁的。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人存疑,“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样的两大诗人勉强凑到一块儿,又怎么可能长久?对此我不同意。我认为,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可能在平时关系淡然,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能成为好兄弟。因此我还以为杜甫对李白热忱,李白对杜甫“冷淡”,全因性格迥异之故—李白酒前寡言内敛行事沉稳、酒后则激情万丈豪放不羁;杜甫则完全相反,酒前外向爽朗、酒后则沉稳忧郁愤世疾俗。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常见,两个好朋友,一位总是仰慕对方侃侃而谈,另一位则不善言谈默默倾听,谁也离不开谁。夫妻俩也往往是这样,男的外向则女的内敛,反之亦然。

对此,叔本华解释说,且打个化学比喻,那就像酸和碱之成为中性盐所发生的“中和作用”。(《李白是个“双面人”》)

老刀: 李白好玩又自负,经常去皇室喝酒,写诗,赞美杨玉环,一生气走了。君子呼来不上船,意思是皇帝来喊老子喝酒,老子也不去了。有人说事实并非如此,君子呼来不上船,其实,李白躲在床下,盼着皇帝派人喊他去喝酒。我不这样认为,至少,我的想象是,李白生气走了,皇帝喊他,他也置之不理,深一脚,浅一脚,嘴里念念有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酒还没醒,他又趾高气扬,出门喝酒去了。(戏说李白)

秀实:李杜兩人交往始于唐天宝三年(西元744)春,而终于天宝五年秋。兩人相交的日子不长,会面的次数更只有兩次。但兩人卻能通过诗歌而成为知己。

杜甫写宴会时李白的憨态是〝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他怀念李白时,除卻愁思,〝涼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还有语重心長的寄语,〝文章憎达命,魑魅喜人过〞。李白初逢杜甫的印象是〝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思念杜甫是〝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這是兩人交情。

说到诗,杜甫论李白诗有〝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十字。杜甫解释了李白诗无敌的原因是:1/思绪飞扬,2/想法不同俗流。尤其后者,给我们写作白话诗人的一个好的教训。就是诗人的思想不能与从俗。优秀的诗拒绝套板,不人云亦云,不千人一面。

(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李白

林剑纶(霖铃):李白是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他的思维,用他的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了大唐的气势,河山的壮丽,祖先光辉的历史。

他幸好没有留在大明宫中。他的漂泊是大唐的幸运。他笔下灵动飞舞,流转山河,蜀道猿啼、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跟着入诗如画。他的浪漫豪气、洒脱不羁,梦中醉态,他的爱恨情仇、寂寞痛苦,他的奇特想象、忘情诗篇,入一泓清流,卷江河咆哮,抛急流直下,上逶迤群山,都在漂泊中达到最高境界。

伟大诗人的游山玩水,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笔下的山水丘壑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只有高洁心境、胸襟壮阔、追求光明的人做到。

自由驰骋、一扫世俗的尘埃,把山水诗写得如此忘情壮美、动人心魄,古今中外,能有何人?

游山玩水出诗人。如果李白能生活在今天,用现代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川流不息忙于旅游,那会怎么样呢?(《游山玩水出诗人 李白:伟大的漂泊者》)

赵南成:前两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唐诗排行榜》,专业团队按照科学的统计方法,从五万多首唐诗中,选出了排列前一百名的唐诗加以推荐和介绍。他们共出了四个版本进行统计,但每次统计,得分最高的每次都是崔颢的《登黄鹤楼》。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被誉为“诗仙”的李太白,当然会品诗。他登黄鹤楼,想赋诗一首,及见崔颢此诗,大为惊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与:效仿催生的“双璧”》)

李明刚:诗仙李白,其诗以“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然,音律和谐多变”而深受世人喜爱,传世千年,经久不哀。李白的传世诗歌中,送别诗别具一格,情真意切,让人难以忘怀。

《赠汪伦》是他为前来送行的友人汪伦所作。此诗一出,招来时人对汪伦的嫉妒和后人的羡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李白抒写了与友人孟浩然依依难舍的情谊。《送友人》《赠孟浩然》等,李白在诗中对友人倾注的款款深情,历经千年,依然感人肺腑。他对朋友坦诚相见,通过他留存的诗歌,跨越千年,融入后世的魂,且穿越时空,永存天地间。(《李白的送别诗:情深似海》)

郑德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果说一首《赠汪伦》将李白“口语天王”的身份插上了标签,那另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让李白坐稳了“天王”的宝座。“天王”都是拥有粉丝群和追星族的,从唐朝到公元2019年,保守估计李白李天王的粉丝至少超过30亿。

交流的直接方式是口语。但如何把口语变成诗,李白做到了极致:语感迷人,气息神秘。干净、朴素、澄明,将诗意消解于无形,让隐喻于无形中直抵心肺,就像子弹洞穿心脏!我们的李天王可以将一轮唐朝的明月挂在你家屋顶到现在让你仰望,让你永远无法逾越,由不得你不服。

我为什么说李白是口语诗“天王”而不说“鼻祖”?因为天王比鼻祖好玩,诗人都是好玩而又放荡形骸的,“天王”符合这特征。你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因一首《清平调词》就直接叫高力士脱靴、贵妃与玄宗飘然若仙,且不美哉快哉乎!“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像这样的口语佳构,断断是灵魂一碰就碎啊。

罢罢,早在唐朝,李白就用口语抵制陈旧腐朽的意象并用隐喻捍卫诗歌的尊严,今天,你们这些口语诗人还吵闹个“锤子”。(《“口语天王”李白》)

(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李白

吴作歆:对于中国诗人来说,李白永远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一部盛唐,至少有半部是由李白抒写的,他的桀骜不驯、豪放洒脱、仗剑天涯、诗意才情成为无数中国文人、诗人心目中一个近乎完美的“他者”存在。我对于李白的喜爱,是深入骨髓的,在我的作品《写给女儿》中,有这么几句诗:“‘秋逸’,从今天开始这个名字属于你/这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心愿/“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李太白如是说/从这一刻起,豪迈的诗人将永远陪伴你”。我的女儿名字“吴秋逸”,就是源自李白的这首诗——《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在无数诗人“伤春悲秋”的习惯性抒写中,李白脱颖而出,不同凡响地喊出“我觉秋兴逸”的豪迈,单此一句就高下立判、卓尔不群。(《我觉秋兴逸》)

詹海林:自唐以后,没有读过李白诗词的人,不叫文人。

在李白的诗歌中,水的情结很深,江、河、湖、泊、溪、涧、潭,甚至是大海,是他经常吟咏的题材。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很大气。《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度的夸张手法。“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现存诗歌共九百多首,后人喜爱传唱的有一百多首,相比乾隆皇帝写了四万多首,却没有多少人知道,李白诗仙之名当之无愧。今人写诗的多如过江之鲫,泛滥成灾,假如有一两首像李白那样有诗歌流传未来,当是幸事。综观今天的诗词界,圈子山头林立,所谓诗词评奖,庸诗得高奖项者比比皆是。如果李白泉下有知,会被活活气死。(《李白印象》)

钟仁安:李白作品既浪漫又悲凉。作为盛唐的文化标杆,被冠以“诗仙”的伟大称号。然而,诗人的傲骨和诗人的良知并没有使其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他的一生是辗转波折的一生,不管其在陪伴皇帝左右,还是周游四川、重庆、贵州、湖北,他的生活都是在困顿中度过的。

喜交朋友,嗜好喝酒是李白也包括所有诗人的狂放和不羁。酒精是李白诗歌创作源头,这些伟大的作品无不体现一位诗人在困顿中无奈的、悲情的、波折的、浪漫的、理想的诗和远方的凄美。(《波折的诗和远方》)

阿桃歌:那怕你是有超能力的想象力,没有了月色,也就没有了诗意。在《望庐山瀑布》和《静夜思》中,李白在当时的环境下见到的是能折射出紫烟的阳光、长流不断的瀑布和疑是地上霜的月光。在当下,更多是出租屋的老鼠与汗臭或眼前的灯红酒绿,更多的是耳际的机器轰鸣或是人与人的职场勾心斗角。李白那年头是: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月光,疑是地上霜。我们现在的环境,大家都疑是“人间地狱”(或许我言重了,请见谅)。

唐代的生态环境是OK的,也正是当年的生态环境的OK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成功的伟大诗人,所以说李白老先生生活在唐朝是幸福的。环境造就诗人啊。

(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李白

卢 笙:诗仙李白入选中小学教材的诗歌有几十首之多,几乎每年级每册都有,这除了因为他高山仰止的诗名外,我想选编者应该还考虑到了他的诗歌的可读性和口语化!

李白的部分诗歌就是这样的“白”,这样的接近“口语”,但却绝无“口水”之感。这于当下诗坛的“口语诗”还是“口水诗”之争或许提供了很好的鉴别范本,也给一些所谓的比佶屈聱牙还佶屈聱牙的“朦胧诗”、“先锋诗”、“实验诗”、“后现代诗”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借鉴。其实,诗歌接近生活,接近“口语”并不可怕,关键是“雅”还是“俗”,俗不可耐,俗近下作才可怕!(《李白 的 “白” ——李白部分诗歌口语化呈现浅读》)

黄宇:说起李白,可谓家喻户晓,他被后人称为“诗仙”。李白的一生一共创作了一千多首诗,有许多名诗早已流传千古,成为公园景点的篆刻留世诗篇。比如《将进酒》《独坐敬亭山》《蜀道难》等。豪爽是李白众多诗句中最明显突出的性格,从许多历史典故中,我们总是会读到这样的李白:一位喜欢在明月之下,独自倚靠在寂静山林的一块山石旁,一手端着一只酒杯,一手拿着一把折扇,边小酌怡情,边即兴作诗的放荡不羁的诗人。李白一方面在狂放中追求洒脱,可惜生不逢时,当他遭遇了政治仕途的不顺后又产生了抑郁悲愤的情绪,甚至在看着日渐衰败的唐代朝廷,而又无能为力改变时,挤压在内心的苦闷只能通过游山玩水得以发泄,以及洗涤心灵,他以浪漫狂放的抱负,豁达的性格作出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流传百世的诗篇。

可以说李白是成功的,他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宝贵诗篇,也可以说李白是失败的,他生不逢时,如果李白生在当下,会是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好官。但时势造英雄,在特殊的唐朝时代背景下,李白经历了仕途的不顺,内心的悲凉成为他创作的根源,更成为他诗才横溢的诞生地。(《我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性格》)

刘赞雄:李白,真不愧叫“白”,诗歌浅白易懂,天然去雕饰,没有那种只注重技巧、装饰、填空式的创作,作品用浅显的道理,最特近生活特色的故事,赋予了生命的赞歌,同时又融合了典故、山水风情,将豪迈、飘逸表现的淋漓尽致。每次读李白的诗歌,每次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让人共鸣。

红楼公子:我最喜欢李白的豪放不羁,而他所以能如此,又源于他的高度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更主要的是,李白豪放不羁的诗篇,都和喝酒有关。跟朋友喝酒喝醉了,可以下逐客令: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赴宴喝酒,主人酒罄,李白大呼: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可问题是,这五花马和千金裘并不是李白自己的 ,而是主人的。喝醉了酒,可以连皇帝都不管: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语)可是一旦奉诏入京,他就几乎得意忘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看他这样子就做不好官。

郭锦生:李白用诗在后人面前挡下了一座泰山,不易攀登超越;他以酒斟满了后人的思想,醉了一代又一代国人。

其实,品李白的诗便可生醉意,可惜人们往往只是在醉里寻李白。

写诗如李白的不多,酒胜李白的大有人在。

(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李白

>>当代女诗人眼中的李白

(选摘,排名不分先后)

王瑛: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无人可及的高峰 。任何一个对生活还有一点感觉的人,都会无可救药地爱上李白。连李白的醉酒都与众不同。他的酒也是诗,酒因为李白而多了几分浪漫和思想。人们之爱李白,理由各有不同,我之爱李白,不仅因为他是个古今独有的一个天才诗人,更因为他是个真正的“人”,李白给我的记忆,符合我对完美男人的想象。

李白是个伟丈夫。权贵等闲看,强敌若尔尔。金戈铁马弹指间,原来是嫡仙!一阙《司马将军歌(以代陇上健儿陈安)》,英雄竟在眉宇间!

李白是堂堂一须眉,自然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狼毫挥洒,壮志干云。李白并不好战,他对国家、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悲悯关山一片月(《关山月》)。

李白的特别,还在他性情洒脱,自由不羁。这世间不羁的人何止千千,洒脱的人何止万万?惟李白的洒脱令人不得不倾倒。须得怎样一种风情,去饮那“花间一壶酒”?这就罢了,吟风弄月,直是诗人本事,他偏偏选择了“花间”,风清月明,活色生香,已经是别有一番风流了。然他却又别有心裁,岁是一腔忧愁,却气魄壮大,举杯便邀明月,寂寞也好,孤独也好,他这一“举杯”,便是千古之举杯,千千万万的举杯当然随风逝去不见踪迹,惟有傲岸的李白,轻轻一举便成了后世的绝对崇拜,他的孤独,也成就了诗歌的千年体验。

更让我纳罕的,是李白的柔情。李白是懂得女人的,他伟岸的身躯、粗犷的外貌、扩大雄浑的气魄下,有一副细致温柔的女儿心肠。李白浅吟低唱,那一种女儿娇、女儿怨、女儿悲、女儿恨,那一种千转百回女儿情,直说到人心底(怨歌行(长安见内人出嫁,友人令余代为之))。

李白不仅诗名贯古今,更是千古完美男人!他英勇多智,刚正不阿,性情豪爽,侠骨柔情。何况他还身世迷离,神情沧桑,当然,他不缺钱,符合女性对完美男人的想象。(《完美男人李白》)

王晓娜:自古文人不乏风流薄情者,我以为李白可谓“渣男”中的战斗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诗作所折射出的人生观与其行文行世的价值观和婚恋观是基本一致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对待妻子、家庭和爱情的态度,不难理解他为金钱甘愿作倒插门女婿,之后又拿着嫁妆云游四海、放浪不羁、诗酒风流的“潇洒”人生。“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暴露其在街头偶遇“仙女”欲撩被拒而气急败坏的“渣男”嘴脸;“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这是李白写给新婚妻子的赠诗,字里行间充满愧疚之情(之后依然日日醉如泥,不久便再次别妻远游),也坐实了自己成日酗酒的“罪证”,可见嫁给李白作妻子实在是人生之大不幸。身为一代诗仙,李白诗才横溢、禀赋天生,仿若文曲星转世,然而注定不食人间烟火,也不食人间爱情。

獒妈:举杯邀明月的李白,来自西域的豪放人士,怀鸿鹄之志,写诗作赋信手拈来,传承千年,艺术成就崇高。其创作过程与酒密不可分,即是诗仙亦是酒鬼。假如滴酒不沾,灵感无从生发,传世之作也就胎死腹中。

太白之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皆因他的标签过于聚焦:爱酒。无论病死、醉死或溺死,杯中物都脱不了干系。假如滴酒不沾,也许可健康长寿。那样的话,华夏历史的李杜文章天下传,只是一个神话故事罢了。

他传奇却坎坷的经历中,可感受“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如此诗性敏捷之人,如此才华洋溢之士,会不会就是酒精考验出的神奇侠呢?

(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李白

石文娟:“行路难,归去来!”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用他洒脱的笔触流传于世千余篇诗文。如此高产的诗人,不仅在文学史留下了富有研究价值的瑰宝,更是将脍炙人口的诗歌植入人们的灵魂,代代相传。诗人“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他豪放的性格,高贵的品质,使得他与权贵总是格格不入,尽管满腔报国情,却因才华出众,遭人嫉恨谗言,终不得志。

李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生遍访名山名川,踪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诗歌明快艳丽,豪迈奔放,抒写了大量自然人文美景的诗歌。

在他的诗歌中不难看出诗人真实的情感流露,率真的诗句,既有写实,也有写意,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让诗歌奔放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世人皆知李白,无论男女老幼都会背诵一两首他的诗歌。传播之广,至今独占鳌头。

参透人生的“诗仙”李白,一个心中有无限爱的诗人,是充实的。他的爱宽广、辽阔,治愈着世间无数失意的灵魂。(《李白,参透人生的“诗仙”》)

张衡:在今生今世今岁今朝的喧嚣与寂静中想念李白。

想念半醉半醒的天真,想念“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骨,想念“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从容姿态。青莲下笔,并非“一把辛酸,字字是血”,而是行遍南北、笑傲江湖,肆意酣畅、诗酒风流,铮铮气骨、敢怒敢言,熔铸着诗人一生别样的心路历程和真挚的情感体验,“李杜光芒万丈长”的时代业已远去,“斗酒诗百篇”的“谪仙”仰天大笑、审视人间。今时代的文学何为,诗人何去?如何寻诗炼笔、砥砺不懈?如何让思想和情感交织出生命的光芒与火焰?这是“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凛凛风骨在千年后猎猎作响的人格风范,也是我们回望诗史、再度出发的勇气和力量的源泉。此火为大,繁花映灿,落英缤纷,星光漫天,唯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他说“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我说,苍茫岁月,峨眉沧海,今宵酒中皎皎明月,梦回盛唐重逢诗魂。

莲子:李白被誉为侠肝义胆,有仙风,有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藐视权贵,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为世人留下极为宝贵的财富。

李白的浪漫完全体现在他的诗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抒发了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决绝的态度向封建统治者投去一瞥藐视。明处描写对仙境的向往,暗里揭示对现实强烈不满,一明一暗间把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那个年代敢这样想这样说的人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就是李白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诗内容丰富、曲折、多变,辉煌流丽,构成了浪漫主义华赡情调,他的主观意图原本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但它的格调却昂扬振奋、潇洒出尘,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中,毫无消极之感,耐人寻味,堪称绝世名作。他的另一名作《静夜思》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李白永远是站在C位的诗歌泰斗。

青草正绿:众所周知的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个性清高傲岸狂放不羁,其一生传奇而坎坷。少年时,李白的天才就已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苦练剑术,潜隐读书,对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具有很深的研究。二十多岁时,辞亲远游,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27岁和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成婚,一度住在老丈人家里,此时的李白虽生活无忧,却与自己的志向相去甚远。多年后,因为站错队,参加了永王的叛乱而被流放夜郎国,出发前曾经感慨万千,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再后来赶上了大赦天下,于是李白又写下了千古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一生,有奋起,有蹉跎,有激越,有无奈,生逢乱世,总会被时代裹挟。他和杜甫的相知,和贺知章的相遇,和汪伦的情谊等等,成为千古佳话。但最重要的是,他留下的伟大诗篇,代代相传,那些璀璨的经典,永恒,不朽。(《我眼中的李白:璀璨,永恒!》)

(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李白

云影:我偏爱李白。诗仙绝非一般的才华。“五岁诵六甲",好剑术,喜任侠,"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见识广博,遍访天下,一生狂傲不羁,他的诗想象丰富,语言奇妙,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排山倒海,一泻千里,文至此,令人叹为观止。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近似口语般平白的语言,无论是"举头"还是"低头",无论是"望明月"还是"思故乡"均平淡无华,但神奇之处就在于寥寥数笔,却把那种秋风萧瑟,月光皎洁,人心浮动的神韵勾勒出來,令人回味不已。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把孤独写尽了,把静也写尽了,却在一种平淡恬静之中,写出了了人心的柔软————毕竟有情。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傍晚的终南山,月影疏离,回望来时路,一片苍茫,情景交融,令人嘘唏不已,人生亦不过如此。

既使在历经了一生的曲折坎坷之后,潇洒的李白依旧可写出如《早发白帝城》这样锋棱挺拔,空灵飞动的七言绝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多少磨难,多少人心叵测,多少惊涛骇浪,算得了什么呢,一叶轻舟,既是一种精神上的不羁,又是一种尘世间的修行。

有李白足矣。(《一生的不羁》)

张萍:李白名篇灿若星空,《将进酒》是其一。千百年来打动无数人,而打动恰好因为其道出我们想言而无法言,想言而不会言的最深沉的人生痛苦。

《将进酒》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人生短暂、及时行乐、怀才不遇、纵情行乐、放荡不羁的李白。这样的人,似乎跟志存高远、功成名就豪无关系。但是有一种豪放不羁,恰恰是未能功成名就的无奈选择。……

如果陷于悲愤不可自拔,那就不是李白,酒醉之后,高喊“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然后酣然入睡,醒来以后,又是一个朝气蓬勃的自己。

读李白,想人生。努力时不遗余力,失落时不亏自己,抱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洒脱,享受淡泊快意生活,未尝不是一种人生选择。(《欢愈浓,悲愈重——从《将进酒》看李白其人》)

暖暖:读李白的诗,一个潇洒、放荡不羁,一手拿着配剑,一手拿着酒樽,仰天而视,长衫洁净的修长型男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没有人世间的烦恼,一个仙气逼人的才子,口吐一首首灵动的诗。他抬头看尽四海山色,低头看尽大江河流,情感如峰恋的雄伟豪气,又如柔韧的溪流清澈奔放。读李白的诗,就如畅游在无际的大海,春风和暖,舒适的感觉裹着全身。乘舟、放歌、清酒一樽,笔墨在腕下游走,写意人生。

楠木:“诗仙”李白,爱饮酒作诗,朋友天下。李白浪漫多情、豪放不羁,诗如其人,比如他的《客中行》,我也很喜欢。“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豪放飘逸的“客中行”一反羁旅之愁,因为“兰陵”是个好地方,“郁金香”的美酒,“玉碗”里的“琥珀光”,加上有“能醉客”的朋友,在繁荣的盛唐,酒和主人一样入了诗人的心,怡情怡心,也就无所谓是否他乡客了。如此美景美情,令人神往。(《豪放飘逸的》)

依人:李白,从小好剑术,喜任侠,游历大好河山时增长了阅历和见识,诗歌豪迈,但并非一路繁花似锦。他多次应考,以求进身之机,但郁郁不得志。其实唐玄宗给过他一个翰林职位,让他成为文学待从之臣,但李白自覚不是本意,不久挂冠而去。可建功立业、出将入相,真不能把文学オ华与治国安民混为一谈。比如他的组诗《永王东巡歌》中的一首,就毁了他的前途:“祖龙巡海不成桥,汉武浔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李白

>>延伸:李白名字的由来

幼年李白第一次抓周时便抓到了一本诗经。李父喜出望外,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日后能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诗人,但却在取名字一事上犹豫不决以至于李白到了七岁仍然没有名字。

适逢小李白七岁那年的春季,李父写下了一首只有开头两句的赞美春日的七言绝句体裁诗,随后就让自己妻儿一人一句补全该诗。话音未落,李母不假思索说道:“火烧杏林红霞落。”

小李白若有所思,静静地等母亲说完之后,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这句一语惊人,李父赞道:“吾儿有诗才,甚好。”同时,心中默念此诗暗暗欢喜:“吾家木子本姓李,一树李花白如雪”。于是,李父最终拍板决定给儿子取名叫做李白。

(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李白
(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李白

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是广东省社科联领导下的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的分支机构。南方诗歌专委会的主要任务是:联络海内外各界爱国诗人,团结有关专家学者,组织广大会员积极开展南方诗歌文化的研究工作,加强海内外优秀诗歌文化交流,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全民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文:火木

编辑:雷妙婷

编制:席笛海 &吕智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