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沒有的,怎麼給孩子?


媽媽沒有的,怎麼給孩子?

Camille Monet and a Child in the Artist’s Garden in Argenteuil Claude Monet 1875


父母無法給孩子,自己沒有的東西。


這話是我喜歡的連嶽公號裡看過。

我把它改成:“媽媽沒辦法給女兒,自己沒有的自信”。


這話在某些情況下,是成立的。

我本身不自信,雖然很想讓女兒變得自信,但因為我的言行舉止都沒辦法做出自信的表率。

所以天天跟我生活在一起的女兒,也是沒辦法自信的。

按照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小孩子擁有習得周圍人身上品質的能力。


但是,在另一些情況下,父母沒有的品質,依然可以給孩子。

準確說,不是給,而是不讓孩子習得自己身上不好的部分。



之所以這樣說,要從孩子的性格形成說起。


孩子的性格形成受遺傳和環境影響,在這兩個因素中,環境影響佔比更大。


比如我的不自信,一部分因素是天生性格敏感、安靜,另一部分因素是家人從小對我的否定養育方式。

不同的孩子對家長的批評和指責反應不一樣。

有些孩子性格大大咧咧的,左耳進右耳出,但如果本身性格敏感的,會特別在意家長的批評。

所以,性格敏感的孩子,碰上否定式的養育模式,就容易變得不自信。


不自信的人,內心有個否定自己的聲音:“你不行,沒人喜歡你”。

受這個內在聲音的驅使,會變得特別在意他人的評價、眼光、拒絕和批評。

不自信的人的內心是糾結的,一方面非常想要別人的認可,一方面又不相信自己能得到認可。

體現在行為上就是,在跟人接觸時,不敢表現真實的自己,擅長說些場面話。

在碰到自己不擅長的事時,因為害怕沒做好後被人批評,於是不敢去做。

雖然,長大成人後,沒跟家長住在一起,家長也不會事事否定自己,但因為自己內心已經完全內化了家長的思維模式,於是,自己成了自己的批評者。


這樣的行為模式,帶到親子關係中,也是極具破壞性的。

有了女兒後,把所有對自己的不滿都投射到女兒身上,習慣用挑剔的眼光看女兒。

女兒剛好跟我一樣,天性也是敏感、安靜的。

所有,結果很不妙,女兒跟我一樣,不自信。

所謂的因果循環,莫過於此。


在親子關係中,家長的狀態直接影響孩子的狀態。

媽媽不自信,女兒也不自信。

但可喜的是,如果媽媽有改變的話,女兒也是會變的。



我的改變不是完全擺脫不自信,而是學會了“覺察”之道。


覺察的重點是,讓自己像第三者一樣,關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包括自己對待女兒的方式、自己的所思所想的來龍去脈等。

覺察不分時間和地點,做任何事情時都可以,包括靜靜坐的時候,可以覺察自己的呼吸。

我當然還做不到時時覺察自己,目前能做到的是在有情緒的時候,深入覺察,尤其是生氣時。


在輔導女兒寫作業時,我很容易生氣。

隨著深入覺察,我找到了生氣的根源。

不是女兒作業寫錯了,而是女兒寫錯作業這件事,激發了我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很笨的念頭。

在這個“我很笨”的念頭的驅使下,惱羞成怒,把女兒當成了出氣筒。

外人看到的是,這個孩子做作業不認真,讓她媽媽生氣了。

其實呢,完全不是這樣。

我的生氣跟女兒是沒有本質關係,這是過去的舊傷而已。


關於覺察之道,我相信很多朋友也有所瞭解。

如果不瞭解的朋友,可以試試看,在每次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深入自己的內心看看。

為什麼會生氣呢?

是眼前這件事引起的嗎?

類似的情緒最早發生在什麼時候?

自己是否經常因為同類事情而生氣?

......


也許有好奇的朋友會問,我練習覺察之道後,是不是不會再生氣了?

當然不是了,我還做不到。

所以我藉助了幾個小辦法,幫助自己,比如:


  • 實在沒忍住生氣時,事後要馬上道歉,不是為了求原諒,只是告訴女兒我生氣的真實原因。
  • 覺察情緒要來時,馬上離開現場,用不傷害人的方式發洩怒氣,等自己平靜後再進去,這招有效果,因為情緒一般來得快,去得也快。
  • 寫情緒日記,把發火時的經過寫出來,記錄的過程本身也可以梳理情緒,而且,如果自己總是在重複寫這些,會心生膩煩的。


每天都覺察,確實會讓自己越來越趨於溫和的狀態。

也正因為如此,在面對二女兒時,我的情緒更穩定了。

對大女兒造成的影響,會用更多的時間來修復。



覺察之道,來自幾千年前的佛陀。


佛陀,原名悉達多,曾是位太子。

悉達多自小良善聰慧、才智過人,他非常關注別人受的苦,從小就在思考,怎麼才能讓人免受於痛苦。

悉達多在兒子出生後不久,捨棄了妻兒和繼承王位,出去尋找大道了。

七年後,悉達多找到了大道,這個大道也叫覺察之道,覺察自己的呼吸,覺察自己的動作,把自己全然放在當下,不沉湎過去,不焦慮未來,留心專注地生活在覺察之中。

學會覺察之道的人,就是醒覺的人,“醒”用摩揭陀語說就是“佛”,一個醒覺了的人用摩揭陀語就叫“佛陀”,自此,悉達多就被人稱呼為“佛陀”。


佛陀說,人會痛苦,是因為無明,即不瞭解。

不自信的人,常常受困於自卑情結中,常常覺得自己不好,常常受制於他人的評價。

這些都是無明的體現,是對自己不瞭解的原因。


而覺察的過程,就是對自己逐漸瞭解的過程。

瞭解自己的成長之路,瞭解自己不自信的根源,瞭解該怎麼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孩子。



佛陀又說,沒有了解,就沒有愛。


我會跟著覺察,讓我學會愛。

學會把自己沒有的自信,還給大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