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新津寶墩遺址展示廳


上週給學生們講解新津寶墩古城遺址,沒曾想,我家旁聽生在一旁聽得津津有味。課畢,提議:週末去寶墩古城遺址。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陶器殘片


一、向新津而去

今天,稍作準備,帶上了一老一小,向不遠的新津進發,去尋覓最遙遠的歷史。

在熟悉的成溫邛高速路上,油門一路提速(安全,不超速),讓呼呼風聲在耳旁掠過,讓所有行道樹一一後退。瞬間湧出劉禹錫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出得二繞(第二繞城高速),進入新津境內,但見兩旁的田裡橙黃一片。問問我媽,老農卻答不出(我媽眼睛近視)。我放慢車速,定睛之下,原來是小麥熟了,菜籽黃了。激動之餘將車暫停路邊,用手機將它們一網打盡收入鏡頭。耳邊瞬時響起李健《風吹麥浪》如童謠般的旋律。眼前似乎浮現出小時候農忙時節,手拿鐮刀,和爸媽一起收割,那成熟的麥香和麥穗的刺疼一起掀起記憶。雖然那時也曾飢腸轆轆,也曾吃過六歲的自己做的發黃的饅頭,但從不會抱怨: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那時,日子雖苦,卻不失單純的幸福。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轉入一條植滿楊樹的窄路。棵棵楊樹,筆直的幹,筆直的枝,絕不旁逸斜出。旁邊的小溪漲滿了碧綠的春水,微波不興,“春水碧泱泱,平堤映綠楊”。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此路逼仄,幽深悠遠,讓人頓起思古之幽情。細看導航,目的地——寶墩古城遺址,僅1公里之遙。小溪兩岸,麥黃片片,農院幾處,小橋橫亙,好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絕美畫卷。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寶墩古城遺址

二、尋歷史而不遇

把車速低到極致,因為這裡的靜美需輕輕走過,細細品味。在慢慢行駛中,一片極其開闊的麥田突現眼前,層層麥浪,金波滾動。而一座褐色的景觀石孤零零地矗立在樹林邊——上書“寶墩古城遺址”。沒有一個遊客,除了我們一行三大美女天團。沒曾想朝思暮想的古蜀文明最早起源竟以這種方式打開,心裡的落寞比遠處的荒塚還甚。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沿著孤寂的鄉間小路,我們步行前往遠處那片工地——據說是今後的遺址館。走在窄窄的土路上,神思似乎有些縹緲。4500年前,古蜀先人們竟然不可思議的在這片近300萬平方米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出了比三星堆還要早的燦爛歷史。寶墩古城遺址是成都平原文明起源最古老篇章,將成都的歷史往前推進了1000餘年,完善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脈絡。寶墩古城也是古蜀國的開國之都。眼前似乎飄蕩起他們勞作的身影,在種地,在收穫,似乎還有回家吃飯的聲聲呼喚。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小公舉興之所至,走入了麥田。在層層麥浪中,一襲裙裝的她,宛如翩躚的蝴蝶。耳機裡縈繞著孟庭葦的老歌:“如夢如煙的往事,洋溢著歡笑”。前幾年從小活潑開朗的她,因常年傷病漸漸沉默,漸漸失去了往日的歡笑。而我們朝夕相伴,為的就是把她喚回,正如歌中所唱:“讓我在回憶中,尋找往日帶著蝴蝶花的小女孩”。這時草叢裡,恰有一隻蝴蝶翩然地停在金雞菊上,調試著最佳角度吸吮花蕊,應景了 “留連戲蝶時時舞”,也似乎迎合了歌裡,抑或是我的期冀。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路的盡頭就是工地,一道鐵門把住去路,只見挖掘機轟鳴著,一片塵土飛揚,剩下的就是空空蕩蕩。走過來一位大爺,告訴我們可以從旁邊缺口處進去。可我們進去幹什麼呢?“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站在柵欄外,失落感再次襲來,怏怏而歸。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回來的路上,針織裙子稍長,不小心碰上了蒿草,於是,裙襬上滿是草籽。媽媽幫我一塊埋頭扯出,一顆一顆,實屬不易。媽媽突然來了金句:“這是在逮蝨子”。笑得我前仰後合。因為小時候,家裡來過一位長了蝨子的客人,小住了幾天,結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家無一倖免。我這已身患重症的老媽,竟如此可愛,用此典故給我們此次略顯失望的出遊增添了些許快樂。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三、幸福來得太突然

穿過石橋,跨過溪流,來到展廳,但見大門緊閉。此時此刻只能用暗黑來形容失望至極了。拍了大門照片,準備打道回府,只見大門開啟,從裡面走出一位師傅。我怯怯詢問開放時間,結果,沒想到幸福來得如此突然。師傅知道我是為上課前來,且可憐我們遠道的辛苦(其實就60公里),竟同意給我們單獨開放。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當厚重的木門緩緩打開,4500年前的歷史況味質樸無華地肆意湧來。滿地赤裸裸的歷史碎片,直接而真實的衝擊著我們已快懨懨欲睡的神經。和我家附近高大上的金沙遺址相比,這裡簡直就像田間放牛娃。陶罐、陶灶、陶尊,靜靜訴說著幾千年的煙火氣,流淌出火熱的生活畫卷;石斧、石錛、石矛,默然地劈開了蠻荒,劈出了歷史的厚重。古蜀文明從寶墩走向三星堆,走向金沙遺址,匯入長江流域輝煌的上古文明。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石斧


讓我們驚掉下巴的是師傅的一番兼職解說,其專業程度讓我想起了武侯祠的成都“易中天”李志。最讓人受寵若驚的是,他還單獨為我們播放了資料片。這份熱情與溫度在涼涼的展廳裡瀰漫,讓此次出遊來了個冰火兩重天,一躍成了滿載而歸。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告別了厚重的展廳,重回溪畔,才知這條看起來毫不起眼的溪流——泗水河,竟然孕育了古蜀人類強大的基因。



去不遠的新津,尋最遙遠的歷史

結語

斜暉脈脈,媽媽和女一前一後走著,這畫面溫馨備至。

媽媽老了病了,正在一步步走成歷史,就像這寶墩古城;女兒已欣然歸來,或許歷史還需要他們這樣的年輕人去續寫。而我,在串起這歷史,就像我的課堂,只是以後,我面對的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圖片,或正襟危坐的視頻,而是帶著溫度流淌人性的文化傳承,雖然這份力極其微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