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與開封學

全媒體記者 康冀楠

開封與開封學

核心提示

圍繞一座城市,也能發展出一門學問。

在古都開封第三屆歷史文化及其現代價值研討會上,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開封市歷史學會會長程民生首次正式提出“開封學”概念。“開封學”一經提出,就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

何為“開封學”?為何要提出這樣一個概念?提出這個學說有何意義?這一學說提出以來,我市專家、學者紛紛響應,並積極開展行動。據瞭解,開封學的研究機構即將在開封大學成立。

開封與開封學

弘揚中華文化需要開封學

在古都開封第三屆歷史文化及其現代價值研討會上,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開封市歷史學會會長程民生首次正式提出“開封學”概念,由此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

“學”字在近現代的用法大多來自英文的“─ology”。根據大字典的定義,“─ology”是指一個學科、一門科學或一種知識,所以說,一般雖較多用於指某一特定學科,如生物學 (Biology)、地質學(Geology)、社會學(Sociology)、人類學(Anthropology)或考古學(Archaeology)等,但也可以用在指專門研究某一地方或某一特定人物、事物的知識與學問。

在中文裡,“學”的意義就更廣了,除一般所指的學習外,可以指學科、學問、學說與學派等。因此,我們可以說,“學”最少可以有兩種用法,較常用的一種是指一門學科,另一種則可以用作專門研究某一特定人物、事物或某一特定地方的學問,如孟子學、朱子學以及漢學、未來學等。

國內地方學由來已久,若以地方誌來追溯,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是,以地名冠學而稱之為“某某學”乃是近百年之事。在清末民初,學術界曾出現以地域劃分經學流派的觀點如魯學、齊學、晉學等。後來出現較為系統的敦煌學、徽學和藏學,這三者被譽為中國地方學的“三大顯學”。

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結晶。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它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伴隨著文化熱的興起和區域社會研究的流行,國內學術界十分重視對地方城市學(簡稱“城市學”)的研究。截至2008年,已經有敦煌學、藏學、徽學、蒙古學、西夏學、北京學、上海學、嶺南學、武漢學、南京學、杭州學、西安學、廣州學、蘭州學、青島學、溫州學、揚州學、泉州學、洛陽學、安陽學、三峽學、鄂爾多斯學、河西學、關東學、泰山學、故宮學、潮學、齊學、魯學、稷下學、浙學、楚學、吳學、晉學、關學、巴蜀學等數十種地方學明確提出。在港澳臺地區,也出現了香港學、澳門學、臺北學等。

為了促進地方學的研究,在一些地方出現了專門的地方學研究機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以“某某學”或純粹以地名命名的比較活躍的地方學研究機構有30多個,如浙江省敦煌學研究會、浙江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山西師範大學晉學研究中心、上海大學上海學研究所、韓山師範學院潮學研究院、泉州學研究所、溫州學研究中心、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杭州學研究室等。此外,還有大量地方文化研究機構在從事地方學研究工作,幾乎各個地區都有當地文化研究學術團體或專門研究機構。

作為聞名中外的八朝古都,開封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地位、意義遠不止於一個地方性城市。但是,與其他地方學或城市學相比,開封學的提出相對較晚,因而開封學的建設也就顯得更加迫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開封學的提出正是基於對開封文化的充分自信,開封學的建構是文化開封的重要支撐,更是新時期弘揚華夏優秀傳統文化和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體現。

開封與開封學

開封學究竟研究什麼

說起開封學的研究,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不僅描繪出北宋開封城之盛,而且開創了《如夢錄》《都城紀勝》等古代城市社會學著述之先例。最近幾十年,開封史研究方興未艾,開封和中外學界的相關學者,圍繞各個歷史時期開封的考古遺蹟、城市規劃、空間佈局及民眾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諸多問題,從考古學、歷史學、地理學、宗教學、建築學等不同領域作了大量研究,出版了大量資料和論著。

籠統來說,開封學就是以開封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作為研究對象的“開封”,涵蓋歷史、地理、文化、政治、社會、生態等多層面的內容。

在我市社會科學專家韓鵬看來,開封學是研究開封地域和城市歷史事物的學問,是研究開封人文歷史發源、發展、傳承和規律的科學。它隨著研究者主觀認識變化和發展,不斷進行完善。廣義的開封學是指研究發生在開封範圍內一切事物發源、發展和傳承歷史過程的學問。狹義的開封學僅指研究開封社會發源、發展和傳承歷史過程的學問。

這一科學領域的研究,已在不自覺的探索中逐步成為自覺的行動。正如一顆種子埋在土裡,經受一定的水分、空氣、溫度,在適合的季節就破土而出一樣,開封學的提出經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的醞釀。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務辦主任滕亞秋認為,開封學研究內容比較廣泛,涉及開封地域的方方面面,但開封學並非方方面面研究的簡單羅列,而是相關研究的有機整合。開封學研究開封的城市史。城市史是開封時空綜合體的主線,從開封城市的起源到開封古都的歷史,從省府的變遷到現代旅遊城市的建設,開封城市發展進程中的重大轉折與細微變化都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此外,還要梳理開封城市歷史、城市結構、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進而展示開封城市史的全貌。

開封學還要研究開封的文化元素。開封學要進一步挖掘開封文化元素,彰顯開封文化的內涵,揭示開封文化的歷史影響與當代價值。尤其是在以“文化+”理念推進文化開封建設的背景下,要深入研究如何將開封文化融入開封的經濟、城建、旅遊等重點領域。

開封文化的發展演變與開封的地域生態密切相關,尤其是離不開黃河和周邊水系的影響。開封學研究不僅要關注歷史時期開封文化與生態的交織,更要關注新時期生態建設與文化發展的互動關係。

此外,開封學還要進行文獻的系統整理。在以往的研究中,雖然不同程度涉及開封文獻的梳理,但是缺乏系統性的整理,因而有必要集中力量做好“摸清家底"的基礎性工作,為開封學的深入持續開展奠定良好的資料基礎。

開封與開封學

開封學整合開封歷史文化資源

開封,是一個有著4000多年古老歷史文化的城市,也是華夏曆史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過去,在研究開封地域和城市的歷史文化中,存在著研究方向比較集中、整體佈局不足的現象。因而,開封歷史文化研究工作難成體系、不易整合,無法把握開封歷史文化的系統全貌,不利於進一步提升開封厚重的歷史文化知名度、擴大在國內外的深遠影響,因此有必要加以調整。

韓鵬告訴記者,建立開封學研究體系,有利於從根本上扭轉這一被動狀況。在開封學研究體系的功能方面,尤其應該賦予它以統籌和整合開封歷史文化的重要作用。這是在新形勢下加大開封優秀傳統文化工程建設力度,全面發掘或系統利用開封歷史文化研究成果,改變開封地域、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散亂、單一化的有益嘗試和有效辦法。這樣做,也是避免只重視宋代歷史研究,導致開封歷史文化研究“一花獨放、百花凋零”局面的有效途徑。

“開封作為八朝古都,建立都城年代超過百年以上的就有3個朝代。即夏都老丘、魏都大梁、宋都開封。其中開封老丘,是中國古都學會認可的、中國開封建都最早的夏杼等七世王都之地,建都216年,戰國魏國國都大梁建都140年,北宋皇都東京建都168年。”韓鵬介紹說,這3個王朝在開封的建都時期,是中國和開封地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史學經典著作,如魏國的天文學著作《石申星經》、地理著作《禹貢》、古史著作《竹書紀年》《穆天子傳》、軍事著作《魏公子兵書》等,都是中國史學研究的重要學說,是助推魏國在戰國初期天文地理、政治軍事、農商漕運、治國理念迅速發展,率先於諸侯國稱王的文化自信和重要支撐。而《石申星經》出自魏國大梁,標誌著戰國時期的天象觀測和曆法制定,是以魏國大梁為地理中心形成的。開封古大梁,是古代中國“天地之中”的天文臺,是觀測日月運行規律、制定曆法的中心地區,是魏襄王打算修建中天台的所在地。這也是開封鼓樓匾額敢書“聲震天中”、而西安鐘樓匾額只敢書“聲聞於天”的文化自信和大氣所在,但我們卻研究得不夠。

2018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文化高地建設;2019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深入推進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加快打造文化強省。河南省曾是中國歷史文化傳播與發展的核心區,歷史文化厚重,歷史名城較多。但河南作為文化大省,地方城市學的研究明顯滯後。

從全國的地方學發展勢頭來看,被譽為“顯學”的敦煌學、徽學和藏學發展比較穩定,北京學和上海學發展更顯強勁,其他地方學發展趨緩。從河南省內地方學發展勢頭來看,洛陽學已搶佔發展先機,發展勢頭相對較好。

開封與開封學

開封學的實踐路徑

開封學提出以來,我市專家、學者紛紛響應,並積極開展行動。4月26日,開封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魏躍進告訴記者,開封學的研究機構即將在開封大學成立。

作為開封古都學會副會長,魏躍進對開封學的研究非常關心。在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以及市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他均向大會提交了相關提案,呼籲社會各界關注開封學,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

魏躍進建議,河南省要發揮主導作用,將省內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學研究納入歷史文化研究和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同時,發揮財政、文化等部門的職能作用,吸引海內外專家、學者共同參與。通過對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學研究,助推河南經濟社會發展。

歷史上,開封長期是河南省的省會城市,對全省的歷史進程發揮著引領作用,影響巨大。省裡應把開封學放在全省的角度加以規劃督導及支持。利用河南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以城市學研究為抓手,出臺相關政策,設立專項資金,以點帶面,推進支持開封的城市學研究。以城市學研究為抓手,促進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我市要重視開封的文化高地建設,加快打造文化強市建設,要發揮歷史文化名城的作用,加強開封學研究。”魏躍進表示,要發揮財政、文化等部門和高校的職能作用,同時吸引海內外專家、學者共同參與,通過開封學研究,推進鄭汴一體化建設,助推開封的經濟社會發展。要科學制定規劃,出臺一系列措施,從政策、財力、物力等方面指導、督促相關部門落實並推進此項工作。此外,要調動發揮學術團體、相關部門和高校的研究積極性,諸如河南大學、開封大學、開封古都學會、開封市歷史學會等高校與研究機構,聚集眾多有學術建樹的專家、學者,認真發揮他們的作用,推進開封學的研究落到實處。

開封學作為一門學問或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學術共同體的支撐,而開封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即可實現,需要一個長期的構建過程。對此,滕亞秋建議,在整合開封市歷史學會、開封古都學會、開封社會科學聯合會等協會精英力量,依託河南大學、開封大學等高校科研力量成立開封學研究機構的同時,社會力量也要參與進來,共同搭建開封學研究平臺,以科研項目、成果獎勵等多種形式推進開封學研究。在相關學會或研究機構的組織下,可以定期開展開封學研討會、開封學沙龍、開封學公益講堂等學術活動。

滕亞秋認為,我市應編輯出版相應的開封學研究書系,並創辦開封學研究刊物或專欄。比如,效仿《敦煌學輯刊》《蒙古學輯刊》《中國藏學》《徽學叢刊》《上海學輯刊》等地方學刊物的做法,建設開封學研究的刊物陣地。此外,開設開封學的課程也很有必要。建議依託我市高校的相關學科方向,開設開封學研究方向的課程,培養開封學研究人才。面向開封社會大眾普及開封學,推進開封學講座進社區,培養社會大眾的地方文化感。此外,加大開封學的多媒體宣傳力度。通過報紙、網站建設、電視專題節目、紀錄片、宣傳片、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不斷加大多媒體宣傳開封學的力度,擴大開封學的社會影響。

以上圖片均為網絡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