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Vlog和blog的一些想法

我是一個三分鐘熱度的人。

為什麼在頭條的第一篇文章要以“我”作為開頭?自戀?也許吧。

在我的理解裡,Blog應該就是以自我為主的一篇電子日記。記錄自己的心情,有趣或者無趣的事情。七八年前,我也曾維護過自己的Blog,心血來潮的時候也計劃著每天更新,像開始一個事業一樣。那是我讀大學的時光,大學生活被我蹉跎了,回頭來看,除了滿腔的熱情和平淡的現實,我也沒什麼好記錄的。雖然記錄的數量少的可憐,十年左右再回頭看,還是有很多的感觸。再回頭,過去的平淡也變成了只屬於我自己的詩篇。

關於Vlog和blog的一些想法

拍攝於聖彼得堡

十年過去了,視頻媒體開始變成了新的潮流。短視頻和Blog像兩匹黑馬一樣一夜間就滲透到了生活中。

我下載過抖音和快手,平心而論,不感興趣。知乎的短視頻對於我個人而言,趣味性更強。每個人的審美不同,但是我猜測,短視頻對於觀眾的影響都差不多吧,提供短小與持續的刺激,也許還會伴隨著事後的索然無味。短視頻吸引人的是那一瞬間的靈光,高質量的短視頻都是天才的傑作。

Vlog是長一點的短視頻?長度是表現方式,為了擴充這些長度,可能要加入很多自己的思考。更多的Vlog是縮短長度,將積攢的幾個小時的素材壓縮到五分鐘十分鐘左右。這裡麵包含著濃縮和思考。這才是我理解的普通人的創作。

因為個人興趣的原因,今年年初開始做一些數碼產品的評測視頻,我理解這也算是一種Vlog吧。發了七八個視頻,總瀏覽量差不多到了六七千左右。觀眾的氛圍也挺友好的,關於數碼產品討論和展開。有一天,花了半小時做了一個吐槽的逗比視頻,上傳以後莫名其妙,突破了70萬點擊,回覆和彈幕也上千。起初很興奮,看著點贊數量逐漸增加,粉絲逐漸增加,心情很激動。但是,也出現了一些不友好的評論。一些認識的同事也開始關注了我的賬號。我不喜歡這種感覺。於是那個賬號再也沒有更新了。我想做一些私人的創作。

矛盾點在於,真的是個人日記,為什麼還要上傳到網絡?我理不清我自己的思路。為了收益?至少可見的幾年內收益連我一天的零花錢都不夠。我在想,可能是期待一些未知的互動吧。有反饋,才有動力。

至於為什麼換號?也許我想保持一點和現實的距離吧,因為前一個賬號已經被認識的同事關注了。再或許,我有些失落,付出心血的視頻,點擊率不過千,但是隨手做的逗比視頻,點擊量接近百萬。再或者,我有了心理包袱?因為我很難再創作出那種能吸引點擊的逗比視頻?

對於我而言,生命中的激情就是創作一些東西。作品也好,垃圾也好,因為一個人努力作出了一些東西,世界變得有那麼一點點不同,而這一點點的不同可能隻影響到十年後的自己。

2019/9/7-俄羅斯-聖彼得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