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說司馬懿有“狼顧相”,為何不將他除掉?這其實是一道偽命題

建安末年,曹操經過多年努力,基本將朝中的反對聲音肅清,從而令曹氏一族將朝政大權牢牢掌握。因而曹丕日後僭越稱帝,也自會是一帆風順。

但此時的曹操,仍有一絲顧慮。因為他聽說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是個不安定因素(見《晉書·宣帝紀》)。

曹操說司馬懿有“狼顧相”,為何不將他除掉?這其實是一道偽命題

曹操、曹丕父子劇照

果不其然,司馬懿於正始十年(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並誅殺大將軍曹爽三族,就此掌控朝政大權。自此,曹魏基業,盡入司馬氏之手。說到這,難免有人會問:曹操既知司馬懿有“狼顧相”,為何還留著這個禍患呢?

  • 01、曹操不殺司馬懿,只是一道偽命題

對於上述之問,《晉書·宣帝紀》解釋說:

“太子(曹丕)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一是曹丕從中斡旋,二是司馬懿愈發謙恭,這才令曹操放下警惕。

可在之前,曹操卻是這麼對曹丕說的:“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話都說的這份上了,以曹操多疑性格,司馬懿又豈能安然無恙?

君不見,曾立下大功的名士婁圭,只因一句戲言,便慘遭曹操下獄而死;而出身弘農楊氏的楊修,雖然家族勢力龐大,自己又名滿天下,也同樣被曹操藉口誅殺。

而相較此二者的捕風捉影,司馬懿的威脅顯然更大一些。如此一來,他又豈能逃脫曹操殺手?對此,只能說明曹操聽聞司馬懿“狼顧相”這件事,是後人粉飾之說。

換句話說,“曹操不除司馬懿”這個問題,其實是一道偽命題。

曹操說司馬懿有“狼顧相”,為何不將他除掉?這其實是一道偽命題

司馬懿劇照

生活在《晉書·宣帝紀》中的司馬懿,有兩個特點十分明顯:

其一是豐功偉績,說他如何崛起;

其二便是司馬懿與曹氏父子的關係,隱隱處在對立面,這便為司馬氏一族僭越尋了藉口。

  • 02、司馬懿徵辟不就,渲染曹氏之猜忌

從《晉書》角度來看,司馬懿入仕之初,實乃被逼之舉。早在建安六年(201年),曹操為司空,便曾闢司馬懿入幕,後者不願仕曹,故而裝病拒絕,“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司馬懿這才矇混過關。

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又命再次徵辟司馬懿。彼時的曹操,已經定鼎中原。他在進位漢相之前,又誅滅大儒孔融滿門,氣勢正達高峰,於是司馬懿不敢再次拒絕,遂“懼而就職”。

《晉書》雖是唐人所作,但這則史料卻取材於王隱《晉書》,乃是司馬氏掌權時的史書。而《北堂書鈔》注引《魏略》卻有相反記載:

“晉宣帝好學,曹洪自以麄疏,欲屈自輔帝,帝恥往訪,乃託病拄杖。洪恨之,以語太祖,太祖闢帝,乃投杖而應命也。”

曹操說司馬懿有“狼顧相”,為何不將他除掉?這其實是一道偽命題

唐代房玄齡等所著《晉書》影印圖

相較於晉人所作,曹魏郎中魚豢所作《魏略》更加可信,而且符合當時情景。因為司馬懿先拒絕曹洪之邀,後答應曹操徵辟,其實是一種當時的“套路”。他徵辟不就,意在待價而沽。

當初袁紹麻衣結廬,在家為父母守孝六年。東漢時期重視孝道,於是袁紹一炮而紅,“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朝廷聽說後,遂徵辟袁紹入仕,但他“不應辟命”,以致中常侍趙忠評曰:

“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

東漢名士注重名節,這種徵辟不就的“套路”,反而讓袁紹、司馬懿能順利獲取更高的地位。由此可見,魚豢的說法較為可信。司馬懿徵辟不就,只是想獲得更高的地位,而不是不願與曹氏合作。

事實上,其父司馬防、其兄司馬朗也在曹操手下當差,可見當時的司馬氏與曹氏,還是比較親密的。

曹操說司馬懿有“狼顧相”,為何不將他除掉?這其實是一道偽命題

漢末梟雄袁紹劇照

前面提到,《晉書》多數內容取材於西晉史書,史學家“為尊者諱”,應當曾受司馬氏意志左右。

而從司馬懿徵辟不就,再到曹操聽聞司馬懿有“狼顧相”,其實都在向世人暗示一點:司馬懿與曹氏隱隱對立。那麼司馬氏一族如此大費周折地替司馬懿渲染,又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 03、君子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依據前文所說,無論是曹操令人密賜司馬懿、還是曹操聽聞司馬懿有“狼顧相”,並對其試探再三,其實都能表明司馬懿在入仕曹魏期間,非但很不得志,而且還飽受曹氏打壓與猜疑。

雖說這種渲染不符合事實,但卻有利於司馬氏一族美化自己的篡位僭越之舉。

自古以來,君臣之間也在追求一種另類的平等。古人云:“主賣官爵,臣賣智力”,便說明君臣之間注重平等的價值交換。

因此君王對臣子優厚,而臣子對君王忠誠,已經成了一種約定俗稱的“潛在規則”。

《史記·刺客列傳》中說:“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便是君臣關係最理想的狀態。反之,當君王對臣子猜疑、打擊之時,臣子也不能保持愚忠思想,而是要奮起反抗。

曹操說司馬懿有“狼顧相”,為何不將他除掉?這其實是一道偽命題

司馬遷忍辱作《史記》

說這話的,便是大名鼎鼎的亞聖孟子。他在《孟子·離婁下》中說道:

“君子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句話,便為司馬氏一族粉飾自己提供了理論基礎。按照這個邏輯,是曹氏先懷疑、猜忌與打擊司馬懿,後者堅忍不拔,最終忍無可忍,才奮起反抗。

大將軍曹爽打壓司馬懿,也同樣如此,依舊見於《晉書·宣帝紀》:

“曹爽用何晏、鄧揚、丁謐之謀,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兄弟並典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帝不能禁,於是與爽有隙。五月,帝稱疾不與政事。”

顯然,這個例子再次渲染了司馬懿遭受猜疑卻依舊堅忍不拔的形象。這麼一來,司馬氏後來篡權帶來的消極影響,豈不是能被這個看似合情合理的邏輯消除一大半?

曹操說司馬懿有“狼顧相”,為何不將他除掉?這其實是一道偽命題

晉武帝司馬炎畫像

當然,以上這些例證,倒不是說《晉書》不可信。而且從時局來看,曹氏對司馬氏打壓,是的確發生過的事情。但這並不能排除,司馬氏在取得天下後,利用權力為司馬氏一族粉飾,從而將司馬懿塑造成一個“被迫害的忠臣”。

由此,可得出開頭問題的答案:曹操聽聞司馬懿有“狼顧相”這一說法,蓋司馬氏偽作,後者意在粉飾司馬懿的形象。正因如此,該問題自然也是道偽命題。

參考文獻:《史記》、《孟子》、《晉書》、《三國志》

文:古老的小鹿 /圖: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