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氏家族赋予“九莲堂”以厚重,历史感,是一颗瑰宝“东方明珠”

连氏家族赋予“九莲堂”以厚重,历史感,是一颗瑰宝“东方明珠”

甘泉寺里的“九莲堂”

《甘泉寺》坐落于福州城南濂江之滨,是一座历经千年仍香火不绝的古刹。明王应山著《闽都记》:“甘泉寺,在平山之南,今废,其山多岩石,少草木,有泉,色白味甘,不盈不涸”。2008年时逢福州三环路建设工程,连坂甘泉寺面临拆去之危,世居当地的黄氏族人奔走呼吁,其中诸多与连姓有关的古迹引起了福州市连氏宗亲联谊会的注意,经过多方拷证探究,终于证明连坂村为连氏入闽祖地,至此一段埋藏了千年的故事渐渐浮现。这是关于一个人、一座楼和一个家族千百年来的兴衰历史,她在抹去战火和时光的硝烟后渐渐浮现。随着连氏族人的逃离,“九莲堂”也渐渐没落,后历经战乱,甘泉寺几经焚毁重建,“九莲堂”最终成为甘泉寺附属建筑之一。据《福州连坂甘泉寺志》,闽县知府连履孙外曾孙黄大年进士于元代重建,重取连氏堂号:“九莲堂”,含纪念连氏之意。

连氏家族赋予“九莲堂”以厚重,历史感,是一颗瑰宝“东方明珠”

连揔画像2012年连永泉画

连揔(总),闽县人(今福建省福州市),字会川,史称广川公,生卒年不详,历任广西、四川副使,金紫光禄大夫,是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1]。其幼时聪颖,善作诗赋,博学多通,为乡人所赞。幼年求学时,于连坂甘泉寺旁结庐攻读,终于唐咸通九年(868年)进士及第,为中华连氏首位进士,其文采诗赋斐然,福州《三山志》中称其“赋笔典丽”,所作的《天下为家赋》、《十二楼台赋》受到时任太原令的大文学家温庭筠的交口称赞。

唐乾符戊戌年(878年),黄巢兵陷福州,甘泉寺兵燹。连揔心怀乡里,遂募资复建甘泉寺(摘自《福州连坂甘泉寺志》)。时下战乱频发,官学衰落,乡人族亲无处求学,有感于此在复建甘泉寺时在其侧修建“九莲书院”以供乡人族亲研读、教化乡里、培育子弟。至此连坂一代文风日盛,文人墨客,进士斗魁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连氏一族宋代便有进士15名、7位文章特奏名。随着连氏兴盛,连坂的山川文物也多以“连”字或“连”的谐音来命名,如濂江、濂江书院、连坂桥,连浦村等便是最好的例证。因连揔为入闽连氏最早“显名”者且兼有教化之功而被福建连氏各支族人尊称为入闽第一不祧祖。

随着连揔的故去,其子连仲英袭父爵位官拜制度使,其裔孙连光裕为湖北随州应山县(今湖北省广水市)县令,据清《康熙应山县志》循良传记载,连光裕有善正,民思其德,留家应山(今属广水市),复磁州、郢州推官,清风亮节,名重一时,解职后遂应山家焉。其后世子孙有迁往赣、粤等地,现江西、广东两省连氏大都奉其为始祖。相传八代至南宋爱国大臣连南夫。连南夫长子连壅迁居浙江乐清横山,次子连瑴迁居福建闽侯县,三子连莹迁居福建漳州龙溪尚书峰,其十九世孙连兴位于清康熙年间东渡台湾宁南坊,传至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连战家族迁台300余年,历经艰辛曲折,逐渐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名门望族,纵观其家史,无论时势多么艰难,始终保持了连氏先贤爱国忠义的家族遗风。

2013年9月20日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携夫人连方瑀,跨越台湾海峡,千里迢迢奔赴广水市(古称应山)在连光裕孙连舜宾处士陵园寻根问祖。“每闻玉玦思连壁,为补金瓯解战袍”这是湖北广水市政府送给连战主席的一副嵌名对联,也是对连主席的高度评价。

连氏家族赋予“九莲堂”以厚重,历史感,是一颗瑰宝“东方明珠”

连战主席赠予的“台湾冻顶乌龙茶”

南宋恭宗丙子年(1276年)三月,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从临安出逃,经永嘉(今温州市)从海路逃至闽江口,在连浦码头登岸。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在连浦组织抗元大业,南夫公五世孙连秀璇与文天祥一起保宋抗元,连家子弟身负义举,积极参加抗元大业,终因寡不敌众,南宋小朝廷再次出逃,连氏族人力拒元兵,惨遭屠戮。无数连氏族人只得逃离祖地,几经颠沛四散而去。随着连氏族人的逃离,“九莲堂”也渐渐没落,后历经战乱,甘泉寺几经焚毁重建,“九莲堂”最终成为甘泉寺附属建筑之一。据《福州连坂甘泉寺志》,闽县知府连履孙外曾孙黄大年进士于元代重建,重取连氏堂号:“九莲堂”,含纪念连氏之意。

随着连坂连氏入闽祖地的正式确立,许多台湾连氏宗亲不远万里跨海而来祭祖朝拜,台湾连战主席欣然为“连坂桥”“九莲堂”题字。连坂桥、九莲堂在闽台两岸文化交流中富有积极、重要的作用,连坂桥、九莲堂等诸多古迹的保护也提上日程。2011年,福建省政协委员连锋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重建福州连坂甘泉寺“九莲堂”的建议,并最终得以通过。随着福州市政府拨款1538.00万元择址重建甘泉寺、九莲堂,这一段兴衰变迁的连氏家族兴衰史终于尘埃落定。(详见:九莲堂 百度百科)。

连氏家族赋予“九莲堂”以厚重,历史感,是一颗瑰宝“东方明珠”

武夷山茶博园茶人雕塑园

时至清末民国之初,台湾文学大家连横(台湾连战之祖父)先生呕心沥血,辛劳五年,于1918年完成历史巨著《台湾通史》,后续编录《茗谈》,都具有非常巨大的中华文化历史价值。

清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七·农业志中记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1796~1820)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麟坑,发育甚佳。继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盖以台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为盛……”。

“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武夷之茗,厥种数十,各以岩名。上者每斤一、二十金,中者五、六金。三州之人嗜之。他处之茶不可饮也”。

连氏家族赋予“九莲堂”以厚重,历史感,是一颗瑰宝“东方明珠”

连氏家族欢聚“九莲堂”茶馆

再见连战主席的时候,已经2014年5月19日,连主席回赠“台湾冻顶乌龙茶”,每每一直记得那乌龙茶的香味,都舍不得喝!连主席借茶弘扬台湾茶文化,更是在抒发两岸绵远的血脉关系。那么,后人有理由秉承先祖厚德,团结友爱的两岸连氏,携手弘扬当代中华茶文化,九莲堂将是一颗厚重,有历史感,不可多得“东方明珠”。

一个人,一座楼,一个家族,赋予它厚重的历史,承载着几百年的血脉文化,与几千年的中华茶文化结合,不失为一种美妙的传承!

连氏家族赋予“九莲堂”以厚重,历史感,是一颗瑰宝“东方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