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顏淵2仲弓問仁

12.2.[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①。”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原文通釋]

仲弓問“怎樣做算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重要賓客那樣認真,役使百姓如同去主持重大的祭祀那樣莊重;自己不願意做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在諸侯國朝廷上不結下怨恨,在自己的封地裡不結下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明,請允許我照這些話去做吧!”


[註釋]

①大賓,貴賓。使,役使。承,承擔,負責主持。大祭,重大祭祀活動。邦,諸侯統治的國家。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


[解讀與點評]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的要求是敬事敬業的要求,它是在嚴於律已、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下的自我約束,是忠於職守,謹言慎行,完全徹底的為人民服務。

孔子對仲弓說到了“仁”的兩個內容。第一側重於對己:事君、使民,要嚴肅認真——忠;第二側重於對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做到了這兩點,就會不結怨,就走向了仁。這就是“忠恕”之道。對“可使南面”(《雍也》第1章)的仲弓,孔子強調做政治領導人如何做到仁。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再次表現出孔子因材施教的一貫作風。

在回答仲弓什麼是仁的提問中,孔了還強調了“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不結怨與“仁”有什麼關係嗎?“在邦”當然是在國家事務中,“在家”當然是在家族事務中。在朝廷上不與君主和同僚結怨,在家族中不與家族人結怨,這可是個很有研究的處事原則。怎樣才能保證不結怨呢?溫良恭儉讓的態度是必須的。就像孔子稱讚子產的那樣“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16章);就像孔子回答樊遲問仁時說的“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第19章);就像孔子回答子張問仁時說的“恭、寬、信、敏、惠”“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第6章),“無怨”是行仁的保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論語》中出現了兩次,另一次在《衛靈公》第24章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經成為成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