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女子,一旦入了江湖,便不再柔弱。

女人,一旦歷經滄桑,自有巾幗風骨。

回眸深處,婉然韶華。

回婉華先生,第六代相聲藝人,從藝大半生,無論是舞臺表演還是理論研究,都頗有建樹。颱風有俠氣,有風骨,不卑不亢,實乃女相聲藝人中的翹楚。回首其一生,諸多風雨,諸多耕耘,當成文以祭。

說相聲,誰說女子不如男?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一、學藝

回婉華先生是回族人,1928年出生於天津。父親是普通工人,母親為照顧七個孩子,辭工在家。一家人的生計都要依靠父親微薄的收入,生活艱辛。

回先生兄弟姐妹共七人,僅靠母親一人,自然照顧不來。母親經常把稍大一些的回婉華放在親戚開的茶館裡。

當時的天津,正是市民階層和曲藝文化的繁榮時期,以撂地起家的相聲,也已登堂入室,進入茶社和園子演出,“相聲八德”一時星光熠熠。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回婉華,自然受其薰陶,漸漸喜歡上了相聲。

回婉華性格外向潑辣,做事幹練利索,不像舊時女子那般柔弱,反倒有幾分“假小子”式的英氣。在相聲園子裡出入久了,很受藝人們的喜愛。“相聲八德”之一的周德山經常為其說活,相聲藝人劉萬亭覺得回婉華有天分,更是與其家人商量,讓她學說相聲。

在當時,學京韻大鼓每月要二十塊現大洋,而學相聲花費低,三年學藝兩年效力,除此之外並無再多開銷。學成出師之後,每月還能補貼家用,這對於早已入不敷出的回家,無疑是雪中送炭。更重要的是,回婉華喜歡相聲,願意學。

就這樣,年幼的回婉華開始了自己半個多世紀的藝海生涯。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回婉華(右)

1940年,回婉華開始隨劉萬亭、周德山學習相聲,並得到多位相聲藝人的指導,最終拜馬壽巖為師。

網上流傳的《相聲師承譜》中顯示,馬壽巖的師父是李德祥,但經多位圈內前輩的確認,此說法系誤傳。

馬壽巖先生相聲、評書兩門抱,相聲門被張壽臣代拉為師弟,是焦德海弟子;評書門取藝名馬軫華,被蔣軫庭代拉為師弟,是常傑淼的弟子。

馬壽巖的相聲表演以演唱太平歌詞為主,嗓音甜潤悅耳,鏗鏘有力。回婉華較為完整地繼承了師父的唱功,後來灌製的快板唱片《全家鬧發明》,由“小怪物”趙連升貼板伴奏,雖然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但其嗓音和節奏感還是得到了展現。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唱片《全家鬧發明》

馬壽巖最主要的藝術成就體現在評書領域。他因在三角地書場演出極具津門特色的評書《李金鰲》,又名《沽上英雄譜》、《混混兒論》,而一舉成名。

他博採眾長,將相聲包袱與戲曲身段融入評書表演中,終成一代評書名家。評書門下弟子有於樞海、於樞江、牛樞通、王樞祥等人。

其中,於樞海繼承了評書《混混兒論》,但建國後一度被誣衊為“壞書”,遭到禁演,後經其子於海寬重新整理,才於2008年開始,以《沽上英雄譜》的名義,在燕樂、謙祥益、金樂茶樓等地恢復上演。

另一名弟子於樞江,相聲門拜馬三立為師,也就是相聲名家於寶林先生。


二、成名

1941年,回婉華開始登臺演出,先後在天津謙德莊、唐山、塘沽等地參加表演。

當時的相聲雖然火爆,但女相聲藝人員極為少見。

在有資料可考的女藝人中,德淑珍從三十年代起就已舉家“闖關東”去了東北。“荷花女”吉文貞雖名噪一時,但其表演以唱太平歌詞為主,且在十八歲時就不幸香消玉損。

而回婉華,是真正活躍在京津地區的第一批女相聲藝人。她剛一出道,便贏得滿堂喝彩,在十三歲時就能拿到整份報酬,實屬相聲界罕見。

不過當時她的演出並不固定,總要趕場子,為節省路費,經常要從紅橋區徒步走到河東區。遇到天氣不好或者日本兵砸場子,一天的收入就都沒了著落。

女藝人身在江湖,加之年紀又小,難免會遭人冷眼與欺侮。回婉華迫切需要一個穩定的場子和強有力的後臺。直到,她遇見了張壽臣。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回婉華與張壽臣

張壽臣先生是第五代相聲藝人的掌門,被奉為“笑話大王”,能耐與口碑俱佳,在相聲界極具威望。他愛才惜才,願意為後輩鋪路,其弟子“小蘑菇”常寶堃、劉寶瑞、朱相臣,義子高鳳山、趙佩茹、劉立福等多位後來的名家均得到壽爺的扶植與栽培。張壽臣可謂相聲界的一代宗師,桃李滿天下。

張壽臣十二歲時拜焦德海為師,出演即紅,時人謂之“娃娃紅”,後來帶拉馬壽巖為師弟,從輩分上說,算是回婉華的師大爺。

他見這個師侄女聰明伶俐,頗有天賦,又與自己有相似的從藝經歷,很是喜愛。幾經觀察,更是被其對相聲藝術的執著所打動,於是收其為義女。

在義父的指導下,回婉華有如良駒遇伯樂,進步很快。隨後,她更是加盟了張壽臣先生掌穴的連興茶社,並開始使用“筱婉華”這個藝名,坊間也音傳為“小婉華”。

連興茶社是天津最富盛名的曲藝園子,名家薈萃,賓客盈門,一度場場爆滿,還曾樂死一個觀眾,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在這裡,回婉華與日後馬三立的弟媳婦於佑福一起,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逐漸紅遍津門大地。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圖左為回婉華,圖右為於佑福

也正是此時,回婉華口淨字清、不卑不亢,極富親切感與感染力的藝術特色開始形成。言談之間,英氣逼人,頗有些俠女的風範。

她主攻捧哏,也能逗、能說單口,擅長表演字母哏和貫口。因為性別的原因,本就是舞臺上最特別的一個,但她不以此為賣點,而是和男演員一樣規矩使活。其颯爽之氣,讓人淡忘了性別的隔閡,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如此不卑不亢,實乃一股清流。

如果用當今演藝界的一位女演員作比,我想是周迅。

三、伉儷

新中國成立後,相聲藝術中的舊風俗氣逐漸遭到社會各界的詬病,許多相聲藝人開始積極反思,尋求轉變。

其中,一位卓有遠見的年輕人奔走呼號,為相聲藝術的革新做出了卓越貢獻。這位年輕人後來與回婉華結為連理,他就是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理論家孫玉奎先生。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孫玉奎

孫玉奎1921年出生於北京,1939年拜於俊波為師,與白全福、郭全寶同窗學藝,曾在啟明茶社創作、表演,活躍於京津兩地。他擅使文哏作品,颱風文雅大方,諧而不俗,對相聲中的“下三路”早已深惡痛絕,有心求變,但一直苦於無高人指點。

據東北相聲名家於世德在自傳文章《我這半輩子》裡記載,1949年底,相聲演員侯一塵打探到老舍先生訪美歸來,下榻北京飯店,立即通知在京同行。

懷著對相聲藝術的無限熱忱與深切憂慮,孫玉奎、侯寶林、侯一塵、劉德智、羅榮壽等人略顯冒失地敲開了老舍先生的房門,說明來意,並懇請老舍先生指點迷津。

老舍是北京人,自幼喜愛相聲,對京城民俗的研究頗有建樹,又是語言學大師,由他來指導,正是再合適不過。老舍欣然允諾,併為他們改編了《菜單子》、《文章會》等幾個作品。

同年,在孫玉奎等人的積極努力下,北京相聲改進小組成立,孫玉奎任組長,侯寶林任副組長。當時的孫玉奎還不到三十歲,其資歷在相聲界並不出眾,而侯寶林已是享譽藝壇的“準大師”,由孫玉奎擔任組長,也足見他在其中做出的巨大貢獻。

北京相聲改進小組歷時兩年時間,組織藝人們學習與整改,破除舊風,改編、創作新的作品,使相聲藝術平穩過渡到新的歷史時期。

1951 年,回婉華來北京發展。隨著京津曲藝界的交流日益加深,在各自領域內都做出成績的孫玉奎和回婉華也逐漸有了交集。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二排右四為孫玉奎,三排左四為回婉華

“抗美援朝”爆發後,曲藝界組織演員赴前線慰問演出,在返程途中遭遇空襲,趙佩茹與魔術演員郭少泉等負傷,常寶堃與琴師程樹棠不幸犧牲。

噩耗傳來,藝門悲痛。為繼承烈士遺志,曲藝界發起成立了抗美援朝文工隊,雖不赴朝鮮前線,但也在全國範圍內組織演出,宣傳抗美援朝,同時為前線募集資金。

回婉華加入了西北隊,赴陝西宣傳演出,期間不僅與閻笑儒創作了相聲《學話劇》並獲獎,還與孫玉奎的感情迅速升溫。

京韻大鼓名家王金鳳在《藝術生涯回憶》中記載,當時她除了唱京韻大鼓和天津時調外,還曾為回婉華量活,表演相聲《婦女翻身》,“回婉華和孫玉奎就是在那一段捐獻飛機大炮的共同“戰鬥”中結下的友誼”。

共同的理想與相似的經歷讓兩人走到了一起,孫玉奎為人老實謙遜,而回婉華則外向靈巧,兩人恰似郭靖與黃蓉,一對伉儷俠侶。

1952年,孫玉奎與回婉華結婚,一時間成為相聲界的美談。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孫玉奎、回婉華夫婦


四、峰谷

婚後,回婉華隨夫定居北京。這段時期,也是孫玉奎、回婉華夫婦藝術生涯的高光時期。

孫玉奎著作等身,先後創作了《二房東》、《喜事》、《婆媳之間》,改編《新藥方》,與侯寶林合作《一貫道》,與劉寶瑞、侯寶林整理《連升三級》、《扒馬褂》,與回婉華、劉寶瑞整理《剝皮員外》,還發表了山東快書《魯達與林沖》,並擔任北京市曲藝工作團副團長,後調入中國曲協從事曲藝研究。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回婉華、劉寶瑞、孫玉奎合作《剝皮員外》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回婉華作品《喜事》

而回婉華則先是在天橋參加演出,後加入北京青年曲藝隊。在天橋演出期間,回婉華主要以單口故事為主。據當時的節目單記載,她還曾表演過一種名為“北京快書”的節目。

快書是一個泛稱的藝術門類,山東的鴛鴦板快書、竹板快書,上海的鑼鼓書等皆聞名全國,但“北京快書”確實鮮有耳聞。

由於沒有錄音資料,我們也只能推測,“北京快書”大概是用北京話表演的一種快板書,與其他快板書並無太大區別,具體詳見唱片《全家鬧發明》。雖不足以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門類,但也能見得回婉華深厚的曲藝功底。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回婉華表演相聲

1958年,回婉華加入北京青年曲藝隊,主攻捧哏,兼說故事。北京青年曲藝隊由陶湘九擔任隊長,演員有回婉華、胡仲仁、丁玉鵬、齊信英、王惠林等,定期在西單商場第二遊藝社表演。

該隊注重說新、唱新,創作、表演了一大批極具時代特色的新作品,為相聲隊伍培養了不少人才。

其中,回婉華與胡仲仁合說的《拳擊足球》、與丁玉鵬合說的《劉巧兒與竇爾敦》均有錄音傳世。

1960年初,張壽臣先生來北京青年曲藝隊指導業務,還曾留下過一張珍貴的合影。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前排左二為回婉華

胡仲仁是陶湘九的弟子,後來接替了師父的隊長職務,1986年退休後與侯寶林合作演出了六年。

丁玉鵬對傳統相聲《滑油山》的挖掘整理做出了貢獻,晚年致力於相聲的研究。

而當時只有十幾歲的王惠林是隊裡年紀最小的演員之一,他是王長友的兒子,劉寶瑞的徒弟,後來又成了王世臣的姑爺,花甲之年在德雲社重新走紅,改用藝名“王文林”。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第三排左為丁玉鵬,前排中為王長友,前排右為王惠林

1960年,孫玉奎和回婉華被下放到寧夏從事農村工作,後平反返京,繼續參加演出。

從現存的北京青年曲藝隊的節目單中,我們依稀能領略當年演出的情景。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北京青年曲藝隊節目單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北京青年曲藝隊節目單

文革期間,相聲行業遭到打擊,相聲藝人們紛紛轉業,

北京青年曲藝隊在1978年被撤銷,回婉華也被迫遠離了相聲。

1978年10月,經北京市文化局批准,北京青年曲藝隊重新恢復建制,回婉華回隊擔任藝委會主任,以輔導青年演員為主,同時與丈夫孫玉奎一起從事相聲理論研究。

兩人一起創作了相聲《百龍圖》、《新曆書》、《首都頌》等,其中《首都頌》的手稿至今仍有保留。同時發表了理論研究成果《相聲表演藝術十要》,成為相聲表演的“教科書”。

女相聲演員中的翹楚——回婉華(上)

《首都頌》手稿,筆跡為孫玉奎

(未完待續)

未經授權,本文任何內容謝絕轉載

相里萬象,聲裡眾生

嚴肅相聲

下臺鞠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