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多途徑提升“家門口”綜合服務能級?農工黨市委會有話說

開展群眾 “家門口”的村居服務,實現小事不出門,服務在身邊,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深化基層治理體制機制、高水平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舟山市“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亟須改進的短板。

“國家、省規定村(居)委會綜合服務設施面積不少於350平方米,但舟山市平均只有200平方米。”農工黨市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現有村居公共服務設施分屬於不同的職能部門管理,加上綜合服務設施建設不足,因此難以實現區域內共建共享。

除了硬件條件不足外,軟件條件同樣存在短板。

“村(居)委會是基層自治組織,卻承擔了很多職能部門轉嫁下來的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任務,導致機構牌子多、考核評比多、創建達標多,機關化傾向嚴重,服務居民的精力和時間被大量擠佔。”該負責人介紹。

農工黨市委會認為,打造群眾“家門口”綜合服務平臺,解決硬件配置問題是關鍵之一,可以在提高村(居)委會內部空間的共享性上“做文章”。

“通過共享空間、共享工位、共享電腦等形式,推動村居‘辦公空間趨零化、服務空間最大化’。”該負責人建議,市級層面出臺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的政策指導文件,各地出臺具體實施方案,整合學校等資源,通過結對共建、簽訂協議等方式,為群眾提供更廣闊的公共服務空間。

建立標準,促進規範,有助於“家門口”服務中心統籌發展。農工黨市委會建議,推進服務標識統一化、服務項目標準化,建設統一的“家門口”服務主題數據庫,做到“家門口”服務中心各類標識規範、整齊、美觀、簡潔。

如何多途徑提升“家門口”綜合服務能級?農工黨市委會建議,科學評估、清晰界定“20分鐘服務圈”,對群眾感覺服務點較遠、享受不到便利的懸水小島和偏遠地區,採用一地一策的辦法予以“家門口”服務的靈活設置和全面覆蓋。根據居民前來辦事的流動量和工作人員承載量,科學優化“錯時制”“延時制”,使服務更加便民親民。

此外,農工黨市委會還建議,進一步加強支撐與保障,促進“家門口”綜合服務隊伍能力不斷增強。例如村居工作人員要增強服務意識,並在上升通道、前途培養和薪酬方面拿出舉措予以激勵;探索相關激勵機制,充分挖掘群眾身邊的退休老幹部、文藝工作者等“能人”“達人”,引導其發揮自身特長參與社區事務,為群眾服務;各級政府部門要提供專業的信息化支持,讓基層同志“少登一個系統、少錄一次臺賬、少填一份表格,少報一次數據”,促進村居減負增能。

(原標題《市兩會議政錄|打造群眾“家門口”綜合服務平臺》,原作者幸笑薇。編輯夏藝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