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爸自白:普通家庭也可以有最具性價比的育兒方式

我發現性價比最高的育兒方式純屬意外。

我之前寫過,有小朋友之後,我在業餘時間把小時候學過的手風琴重新撿起來。既是一個業餘愛好,內心也希望對他有點“薰陶”作用,雖然我未必能“燻”得很好。

有一天早上我在彈琴,雖然彈的曲子很簡單是《小星星》,但我意外發現,剛剛學會站起來的他竟然在跟著曲子的節奏晃屁股。你彈得快他也晃得快,你彈得慢他也晃得慢,你彈的聲音大他晃動也大,你彈的聲音小他晃動也小……總之,雖然他當時還不會說話,但已經能覺察到音樂的韻律,並通過身體的動作表現出來。看到這段視頻,大家都笑翻了。

奶爸自白:普通家庭也可以有最具性價比的育兒方式

有了這個發現,我忽然想到之前在《信息簡史》裡看到的問題:貝多芬的音樂,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是紙上的樂譜,還是電腦裡的文件,還是演奏時的聲波,還是人腦裡的想象?我自己的答案是:不管它的“本質”是什麼,對我們來說,它就是人腦裡的記憶、經驗、想象。

既然是記憶、經驗、想象,它就不是純粹的客體,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它應當是屬於個人的生動記憶,並且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體驗中不斷豐富,不斷深化——就好像聽到《小星星》的各種變化,也變換晃屁股的節奏一樣。

奶爸自白:普通家庭也可以有最具性價比的育兒方式

之前我多少還有點“手風琴不上檔次”的尷尬——琴行的人說,現在小朋友學樂器基本都是鋼琴小提琴,因為家長覺得“上檔次”。有了這個發現之後,我的觀點就截然不同了:起碼對陪小朋友玩來說,手風琴真是一件好樂器,可以隨身攜帶,音色多變,演奏也不用正襟危坐。


奶爸自白:普通家庭也可以有最具性價比的育兒方式

對於他感興趣的樂曲,我會變著節奏、變著調來彈,密切觀察他的反應,看他什麼時候是什麼反應,再根據他的反應來不斷調適。有時候是他對某一段特別感興趣,有時候是他因為我的“挑逗”而改變了興趣,還有些時候是他意外聽到了某些曲子,哼了一段旋律要求我來彈。此外,我們還可以以各種方式來彈,比如站著、坐著、走著甚至跑著彈,一邊彈琴一邊做遊戲。總之,我們有密切的互動,而音樂就在這種密切互動中滲入生活。

幾年下來,總的結果就是:許多人都說他的節奏感不錯。他自己也時常憧憬,說長大了除了上班,還要天都彈琴,彈各種好聽的曲子。這種結果讓我覺得很滿足,起碼從目前來看培養了一個非功利的愛好。但是,也很意外,因為我本沒有想過這些。

許多家長都希望培養小孩的音樂愛好,所以有各種經驗流傳,比如從小播放各種世界名曲,把孩子送去各種老師那裡學習……雖然我們都知道“音樂細胞”很重要,但坦白說,所謂“音樂細胞”這回事,往往都是有的時候才當談資,沒有的時候總希望去證明“有”的。家長的心情不難理解,人生只有一次,萬一錯過了豈不可惜?

但是我也不止一次在琴行門口看到,一邊是百無聊賴玩手機等孩子的家長,一邊是上課愁眉不展下課喜笑顏開的孩子。也不時看到小孩扭捏不願意“表演”,家長卻熱衷在朋友圈裡曬孩子彈琴的視頻。我總覺得,事情本不該是這個樣子,本應該更自然一些。有些家長不是一本正經地教育“音樂很重要啊”,不是大而化之地稱讚“不錯不錯”,也不是漫無目的地鼓勁“加油加油”,而是真正融入到孩子的學習過程當中,不只是觀察,自己也在學習瞭解。據我觀察,有這樣的家長陪同,孩子多半都很幸福。

我想起教我手風琴的夏老師,他同時也教鋼琴。頭髮花白、精神矍鑠的他彈了六十多年的琴,水平相當不錯,但仍然堅持要先看過學生才決定收不收,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學琴”。一旦決定收下這個學生,他就要強調必須“以我為主,聽我的,就不要再聽其他人的”,因為他要為學生的情況量身定製學習方案,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順序,偏重不同的風格。孔子說的“有教無類”,應當就是這個意思。


奶爸自白:普通家庭也可以有最具性價比的育兒方式

難怪我每次去夏老師那裡上課,看到的小孩子都是滿臉笑容的。也難怪我認識的朋友從其他老師轉投到他那裡之後,都是幸福感洋溢。不過我與夏老師聊小孩學音樂的事情,他都是笑眯眯地說:你自己會彈琴,自己教就很好了。

大概對孩子最合適的教育方式就是這樣:認真對待,不隨大流,不照搬別人的經驗,不硬套現成方法,而是仔細觀察孩子,為他量身定做方案,並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這種教育方式確實很奢侈,以我在國內時的親身經歷,每個月幾千上萬的各種培訓,強調的大多是標準化的“效果”,很難要求老師能對每個孩子投入足夠多的精力去量身定製——換位思考,大家的生活壓力都很大,這也無可厚非。如果一定要能針對自己孩子定製,花費一定高很多。


奶爸自白:普通家庭也可以有最具性價比的育兒方式

但是,這種方式並不需要聘請昂貴的教師去踐行,家長專注持續的投入也是可行的途徑。我甚至感覺,在小朋友的成長階段,重要的不是身邊人的專業技能,而是他們願意在育兒這件事情上投入多少精力去陪伴、觀察、學習,共同成長。

願意做的家長完全不必擔心自己“水平不夠”。如果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即便是同樣的知識,每個孩子的認識路徑和經驗感受也是不一樣的。給孩子傳授知識和技能,並不是把水從大桶倒進小桶,也不是把禮物裝到盒子裡;它更像打磨玉器。最終,儘管你面前的玉鐲子看起來個個閃亮,來源卻各有不同,打磨的過程更是千差萬別。重要的是發現屬於孩子自己的路徑,陪伴他完成這個過程,鑄成最後的結果。


奶爸自白:普通家庭也可以有最具性價比的育兒方式


所以,教育不是買來一張很貴的桌子對孩子說:“看,這是桌子”,而是帶著他去畫、去觸摸、甚至去做一張桌子,最後才告訴他:“這是桌子”。哪怕這桌子歪歪扭扭,桌面坑坑窪窪,孩子對桌子的認識未必輸給昂貴的成品。

教育也不是摘一個漂亮的有機西紅柿遞給孩子,再念一段百科全書的定義,然後說:“看,這是西紅柿”,而是帶孩子去看西紅柿的發芽、長大、開花、結果。可能有些孩子記得的是顏色,有些記得的是氣味,有些記得的是形狀,還有些記住的是掛過那天下午的暖風。這些都不要緊,要緊的是,孩子和西紅柿之間卻已經生長出有機的聯繫。

明白這一點,許多事情做起來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跟小朋友一起看繪本。一開始我都想不明白,繪本那麼簡單的故事,為什麼可以翻來覆去,千百遍地看。後來我才發現,這是由小孩在這個階段的注意力和理解力決定的。重要的是,每次讀繪本都不是機械的重複,家長完全可以把每次閱讀看作一次新鮮的體驗過程。


奶爸自白:普通家庭也可以有最具性價比的育兒方式

在看繪本的過程中,家長完全根據小朋友年齡的認知特點引導他注意不同的方面,比如先注意形狀,再注意顏色,再大一點可以問些簡單的邏輯推理題。也可以把生活經驗有機融入進來,比如在路上看到了落葉,就提醒他注意繪本里的落葉,傍晚看到了夕陽,就提醒他注意繪本里的夕陽。這樣一來,繪本就是常讀常新,毫不枯燥的。

再比如教小朋友認字。我之前想的是,ABCDEFG這樣一路教下去,如果學得快,五六天學完,如果學得慢,二十六天也足夠了。等真正教起來我才發現之前的思路太死板,因為完全不必按照這個順序和節奏來教。比如O這種字母就很容易認,小孩也覺得很好玩,完全可以先教。b和d因為比較像,又捱得比較近,所以很容易混淆,反而不如隔得遠一點。至於節奏,高興了一天認三個字母毫不費力,遇到困難三天認一個也不奇怪。


奶爸自白:普通家庭也可以有最具性價比的育兒方式


還有多種語言學習也是。許多書上說小孩雖然可以學會很多語言,但局部起碼應當保持穩定,最好OPOL(One Person One Language)。不過我就在家裡教會了他能說普通話和兩種方言,外加英語,還學會了漢語拼音。其實也沒什麼訣竅,無非是去觀察,對每一種語言,找他最感興趣的場合為入口,就會相當自然。

至於語言切換,玩他喜歡的玩具汽車時,就全程說英語,認汽車的種類、顏色、大小;教漢語拼音時,就把不同的字母和他去過的地方聯繫起來,比如H就是“韓國”,R就是“日本”,S就是“上海”。這樣輪轉,基本感覺不到衝突和困難,唯一需要的就是家長的耐心和想象力。

更妙的是,由此我意外免除了小朋友的“電子設備依賴症”。雖然他也會玩iPad,也願意看各種視頻、App,但常常玩到規定時間就會跑過來:“爸爸,我想和你聊天聊會兒。” 雖然這種聊天看起來很老土,沒有那麼多聲光電的刺激,但你說一句我說一句持續聊下去的妙趣,卻是任何電子設備都無法比擬的。

上面這些辦法,大概並不會寫在任何一本育兒書中。甚至即便寫下來了,也不能直接照搬,充其量只能“仿照”,再根據小朋友的具體情況加以發揮、改造甚至創造。如果交給“專門的人”,這種發揮、改造、創造的成本當然很高,但如果家長願意做,我相信成本是很低的。

當然這又回到我之前的觀點:錢並不能充當家庭的中介。“家長拼命掙錢,用錢給小孩堆出各種好的環境”,這種做法雖然流行,但除非錢多到某種程度,否則不一定會有好結果。

但是從反面來說,這也很公平。起碼它讓大部分家長相信,即便沒有那麼多錢也不要緊,同樣可能讓孩子過得很幸福嘛。

回憶我的手風琴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