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水泥,為何南京明城牆能600年屹立不倒?專家:往縫裡看

眾所周知,水泥是一種粉狀水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加水攪拌後形成漿體,與空氣接觸後,可以在短短几秒內迅速硬化,並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膠結在一起。長期以來,水泥的這種性質被廣泛應用到土木建築、水利等工程,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粘合劑。然而,水泥是在18世紀末期才被研製出來的,而在南京明城牆建造之時,距離水泥面世還有400年之久,那麼,為何南京明城牆能600年屹立不倒?

古代沒有水泥,為何南京明城牆能600年屹立不倒?專家:往縫裡看


南京明城牆建造於1366年,完工於1393年,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牆,也就是說,在這600餘年裡,明城牆幾乎沒有任何受損的痕跡,不像那種豆腐渣工程,幾年之後就“草草離世”。回顧歷史,公元1357年,隨著朱元璋採納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南京明城牆也拉開了建造的序幕。

古代沒有水泥,為何南京明城牆能600年屹立不倒?專家:往縫裡看


在整個明朝時期,歷代統治者都本著“系祖宗根本之地,東南總會之所”的理念,不斷完善明城牆的規模的構造,單單是《明實錄》中記載的修繕次數,就達到了40餘次。另外,明城牆採用的是四重城垣的格局,最外層的城牆長度,已經超過了60千米,圍合面積至少也有230平方千米,乃是世界之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一書中,通過一個故事間接表達出明城牆規模的宏大。

古代沒有水泥,為何南京明城牆能600年屹立不倒?專家:往縫裡看


關於明城牆的建造,暗合天象自不必說,那是古代君王的歷來傳統,幾道城牆分別按照“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佈局建造,象徵著“天地合一”與“皇權神授”。不過,由於南京地處江南地區,雨水的問題自然是首要的考慮對象。為了防止城牆下陷、開裂、傾倒,建造者依山而建,以原生土、石為基,在低窪地段,還會打下10餘米長的木樁,再增設圓木井字形木排,藉以達到承接轉移城牆壓力的作用。

古代沒有水泥,為何南京明城牆能600年屹立不倒?專家:往縫裡看


再者,建造明城牆的材料,都是20斤一塊的石磚,甚至還有千餘斤重的條石,而且它們層層堆疊,最終形成一個高12-24米、底寬8-27米、頂寬3-18米的牆體,牆體重量自不必說,磚石之間粘合劑的選擇反而成了一個重要問題。針對此項,在沒有水泥的明朝,建造者也採取了一個十分聰明的方法。

古代沒有水泥,為何南京明城牆能600年屹立不倒?專家:往縫裡看


在以石灰岩和花崗岩的條石為地基的地段,建造者會在城磚中間,填充以片石、城磚、黃土為主的混合材料,這種夯土加磚石包裹的實心結構,不但可以粘合磚石之間的空隙,甚至還能抵抗炮火的攻擊。此外,據《天工開物》記載:灰一分入河砂,黃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勻,經築堅固,永不隳壞,名曰三合土。這個所謂的“三合土”,其實就是一種超級粘合劑,無論是黏性還是強度,都足以與今天的混凝土相媲美。

古代沒有水泥,為何南京明城牆能600年屹立不倒?專家:往縫裡看


最後,城牆上設有不少的排水結構,即使下再大的雨,也無法對牆體材料造成破壞。值得一提都是,朱元璋為了保證工程質量,還讓人在磚石上籤上造磚人、驗收人以及負責人的名字,一旦出現問題,就會追查到底,這就是古代的“追責制”。在種種舉措之下,南京明城牆可以600餘年屹立不倒,想來也不是什麼難事,大家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