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寶“穿倉”敲響投資理財警鐘

原油寶“穿倉”敲響投資理財警鐘

中國銀行類期貨產品“原油寶”的投資者們,經歷了最難捱的時刻。在國際石油價格跌至負數的大環境下,原本正常投資或想要抄底的投資者,被幾天前的一次“穿倉”殺了個措手不及,這一話題也引發社會公眾對銀行高風險投資理財產品的重新審視。

“原油寶”損失該由誰埋單?最終結果仍不得而知,但銀行將高風險投資產品包裝為平民理財產品的方式成為投資者質疑的焦點。賠得血本無歸的投資者竟然多為“投資小白”,這無疑敲響了銀行投資理財市場的警鐘。

市場一夜“暴負”引鉅虧

4月24日晚間,中行再次回應原油寶風波。相比此前發佈的公告,中行此次的措辭和態度有所軟化,給了投資者一些希望。

中行表示,針對“原油寶”產品掛鉤WTI 5月合約負結算價格事宜,中行持續與市場相關機構溝通,就4月20日市場異常表現進行交涉。中行將繼續全力以赴維護客戶利益,未來進展情況將適時與客戶保持溝通。

引發巨大爭議的原油寶,是一款怎樣的產品?

據介紹,中國銀行於2018年1月開辦“原油寶”產品,為境內個人客戶提供掛鉤境外原油期貨的交易服務。其中,美國原油品種掛鉤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德州輕質原油(WTI)期貨首行合約。原油寶產品為不具備槓桿效應的交易類產品。

但美國原油5月合約跌至負數,即便是沒有槓桿效應,根據原油寶的交易設計,當出現結算價為負值的極端情形時,看似無槓桿的產品反而會呈現槓桿無限放大的情形。

時間撥回至4月20日。當天美國原油期貨5月合約到期日,收盤出現罕見暴跌,歷史上首次跌入負值。中行原油寶的美國原油合約參考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官方結算價,即以-37.63美元進行結算或移倉,由此帶來持倉多頭的個人投資者面臨“穿倉”風險,產生鉅虧。

總體損失或超90億元

消息一出,輿論譁然。有投資者稱“虧到倒貼”,還有人稱自己“一覺醒來倒欠銀行幾十萬”。很多投資人打算請律師集體訴訟,他們認為是中國銀行的失責造成了虧損。

有投資者表示,中國銀行原油寶設計規則或存在重大缺陷,導致投資者鉅額虧損。按照一般投資人的理解,抄底實物資產,最多也就是本金虧乾淨,但是現在狀況是,投資者不僅僅本金虧完了,還可能倒欠銀行200%的本金。

4月22日晚間,中行發佈了關於原油寶業務情況的說明,稱“對於已確定進入移倉或到期軋差處理的,將按結算價為客戶完成到期處理,不再盯市、強平。”此番回應被市場解讀為投資者風險自負。但投資者最大的質疑,仍然是原油寶產品鉅虧背後,存在產品設計、交易規則不清晰等多個缺陷,導致“韭菜連根拔起”。

原油寶“穿倉”事件造成了多大損失?

據財新報道,中行原油寶客戶6萬餘戶,其中1萬元以下的投資者約2萬戶、1萬元至5萬元的投資者約2萬戶、5萬元以上的投資者約2萬戶。按協議結算價統計,6萬餘客戶的保證金42億元全部損失,還“倒欠”中行保證金逾58億元。中行該產品多頭頭寸約在2.4萬手到2.5萬手(一手為1000桶油),估計此次總體損失規模應不少於90億元。

在4月23日,多名投資者表示,保證金賬戶已經被扣完,但其他在中行的存款、理財等賬戶還沒有影響。

高風險投資變常規理財?

在原油寶事件中,中國銀行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備受質疑。有觀點認為,銀行包裝高風險投資產品成為此極端事件的誘因。

據悉,中行及相關支行在相關營銷文章中,直白提出了讓“沒有專業金融知識的投資小白”參與投資原油寶的情況。這導致原油寶投資者根本沒有理解其所購買金融產品中蘊含的風險,在“踩雷”後才顯得尤為憤怒。

業內專家直言,投資者在這一事件中並非毫無責任,在不具備期貨專業投資知識和能力的情況下,貿然進入了這個高風險領域。

引人關注的是,工行、建行、交行、農行、民生、平安、浦發等多家銀行都有與中行類似的“紙原油”產品,但參與的投資人卻普遍將其視為“低風險”的普通銀行理財產品。這次“穿倉”事件顯示,監管層須加強對銀行類期貨產品的關注和監管,落實對金融機構客戶的投資者適當性要求。

“國際期貨市場風險巨大,永遠要把防範風險放在第一位,千萬不能盲目地一看跌了就買,我們對投資者的教育也要跟上。”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提示。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潘福達

流程編輯:吳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