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和“己”之路(新世紀)

  •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並非是想通過詆譭過往先賢,然後再來吹噓自己有多高尚。人類從懵懂中突然醒悟有些開天闢地之意義。思想的啟迪使得聖人有賢人們開始為同胞們的悟道和溫飽做努力。
  • 一代代的大能們留下自己的著作意在發表自己對自然之道理解,對於國家穩定長盛不衰而努力,對於人們思想啟蒙運動而奮鬥。封建社會的君王為了統治,實施愚民政策徹底把人民的啟智之路斷絕。

儒釋道背後隱藏著什麼?

在部分群體開啟集體意志誕生後,國誕生了,而國也從精神層面成為了民的“天”,代行天道。不過歷來的掌權者被權利、利益、生死所侵蝕,變得唯利是圖,從皇帝到每一個底層官吏都被深深的陷入其中。封建社會只是少數人的世界,是“無情眾生”,而儒釋道其實是“有情眾生”。不過這三者路子有點差別。

佛家的有情眾生

佛家所求是自身安寧,針對的對象主要是“己”,講究自己修行,瞭解並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慾望。控欲,對於已經沉迷在權利和物質享受害怕失去的官員們其實是沒多少作用的。但另一方面,雖然它不能把官員們的貪慾降低,卻可以緩解受苦受難的人民由肉體的苦蔓延到心中的苦。

所以,對於國家而言可以穩定社會,只要不上升到組裝勢力層面,都是允許的。

所謂的眾生皆苦,對於佛家來說,度人自是行善,他們本身也沒太多欲望,講究惠及他人,給他人帶來幫助是僧人們積德行善之行。他們必然是不會反國家的。不管換了哪個朝代,僧人服務教化的還是那群人(老百姓)。

雖然寺院在深山,但也常有入世勸人向善的。很多人說盛世和尚,亂世道士其實是不對的。國難時和尚是維護國家穩定的,也有出力的。當然前提是他們認同的國家。如果國家政策好百姓安康,都不用和尚出來,人人幸福,其實也是和尚們樂於見到的事。和尚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和尚。大家都快樂,他能不快樂?大家都不快樂,他也快樂不起來。

即便不認同的國家,百姓們被剝削被拘役,和尚們亦是沒有辦法,還是會行走世間開導百姓,而當暴政被顛覆的時候,你是看不到和尚的,他們躲廟裡去了。

道家的有情眾生

道家也是講究自我安寧。針對的對象主要是“己”。講究通過修行通悟天道,再由天道及人道。也就是說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和知識。之所以學些算數,化學,物理,天文等東西其實也是為了更加了解天地,從而悟道。

還是像前面說的,講究自我修養提升其實對於官場或者說為官之道沒什麼作用。很多官員都是其智若妖的,他們懂人心知民間疾苦。通過了解他人找到自己的定位。他們並未主動通過道家的路子修道,卻通過治理百姓修得為官之“道”。

個人有個人的路子,不能說誰的不是。另外道家修道是講究悟性的,不是說修就能成。但很多人對於道家過於執著而流於形式了,並非說非要去道觀才能修道。也不知此時修道之人還是不是當初那批人了。(一樣理念的)

儒家的有情眾生

很多人討厭儒家,覺得封建思想,對也不對。其實儒家對於百姓還是很寬容的。但是“仁義禮智信”所定義的道,壓制了人性。對於所有上層的人很不友好。

它看起來主張修德,其實是用來約束整個社會的行為。權利等級越高約束越大。但由於過於形式,有時候也是不講道理的。很多模稜倆可的問題很多讀書人,為官的,皇帝都在考慮違不違背道德(丟不丟臉)。並且這又和為官之道掛上了鉤,為了權利為了利益,催生出了很多偽君子、小人。

很多人討厭偽君子、小人,其實他也是人,也有私心,但是為了私心和生存去傷害他人,我們去鄙視他的行為,他的品行。除此之外,也可以去了解這個人,瞭解他作惡的理由,從而想出辦法制約這些人。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皇帝一做事,只要私心偏重為了享樂做什麼。這個時候儒家就跳出來,說三道四,然後定很多的繁文縟節來磨皇帝,為什麼?皇帝一動心思想享受這享受那,百姓就得遭殃。你少動心思是最好了。累一累皇帝做什麼?讓皇帝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定位)。我是誰,我要幹什麼,我需要對誰負責?

我們說好,和不好,既然有偽君子,那麼儒家裡其實也混入了很多沽名釣譽的,想獲利的,或者專門重視禮儀不會變通的書呆子、為國而勸諫打皇帝臉被砍的、為了生存約束不了皇帝而甘願隨皇帝擺佈的。凡事種種,形形色色的人太多,本身儒家發家的初衷被歷史洗禮,被某些人利用最後變成了什麼?有剩下了什麼?

我認為,雖然“仁義禮智信”出發點是好的,但它也只是為封建社會打造的“道”,其次主動宣揚,主動規定什麼是善,其實也是不善,對於人性有壓制作用,是不合道的。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它方便生活、家庭,但社會和國家是不適合強制要求的。

過往國人的自信力的缺失的起因

佛道背後有神,所以很多人都會信神。雖然信神可以少做惡,但因為人民文化水平限制,道家、佛家有些道理明講,講“控欲”,“修道”其實不管用,民眾飯都吃不飽,他們信神,也是希望保平安。將精神外託於他物,文化低(懵懵懂懂)所以逆來順受(聽話),導致人們自信力一向是不高。因為一旦有需求,總會有救世主(某個人,農民起義)或者說政府(某個官)救百姓。被管慣了,一受苦就把目光看向別人,希望能有人站出來引導所有人。

儒家“仁義禮智信”說是學,其實我們大多數目光也是盯著別人的。並不在意自己道德多高,夠用不被罵就行。誰誰誰道德好,哦,大家一起歡呼支持然後就沒了。

因為沒文化而自卑,因為吃不飽而沒有骨氣,信佛信教信他人,偏偏就是對自己沒自信。

新世紀的“己”之路

現在的人們生活幸福了,文化水準也提高了。有文化了,吃飽了,也不再需要信神來保平安了,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使得人們慢慢自信起來。但所有的生存條件都滿足之後,我們眼前只有錢(欲),沒有其他的(集體意志的道德還是雛形,不完善)。人們又開始迷茫起來,不知道該如何追求新的幸福。

賺錢是為了享樂,但是真的賺了錢之後,很多人都快樂不起來。沒有的時候想要,等真正的有了,又覺得沒意思。所以,我個人認為在外界條件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我們可以修己之力來尋求家庭的和睦,社會的穩定。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欲(佛),和道(道家)德(儒家)所控制的。儒家之所以行不通,就是因為其實德是內心的東西,把它外顯具體化成死硬的模板之後,殘暴的壓制人性。人性的善與惡統一鎮壓,一刀切之後。偽善之人輩出。

所以,儒釋道最終追尋還是自己,以己證道!瞭解其優缺點,再去學習它利用它才是對的。儒釋道合起來其實是個“人”,也是“神”,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行走在人間的神邸。當然了,我這裡是誇張的手法來說明這個事,即便我這麼說了,其實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

己之路如何走?

1.悟己(瞭解自己)

瞭解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快樂起來,家庭和睦,夫妻幸福。

2.悟人(瞭解別人)

在滿足自我情感需求,自樂之後,通過了解別人,理解別人,互相體諒,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和諧。幫助並影響他人,工作順利生活愉悅。

3.悟道(瞭解世界)

對於身邊人,身邊事之外對於遠方的需要幫助的人,對於國家事瞭解,對於我們生活的環境瞭解。通過每個人自發的努力,一聚十,十聚百,聚萬從而眾志成城改變天地。

結尾語

本章主要講儒釋道本質,人的行為有什麼主導,自信力以及未來每個人所應該自我學習的方向:

1.為了家庭的精神幸福而奮鬥,

2.為了培養一個好的孩子而努力,

3.為了有一個好環境體諒他人少一些誤解少一些爭端。

我們現在所有能擁有的幸福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國在,所以我們要愛國,為國家長盛不衰努力,將我們所能享受的幸福一代代傳下去,千秋萬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