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綿竹市什地鎮同義村臨近五福場,靠近什地場鎮,交通便利,氣候宜人。現有4300餘人,土地5400餘畝,物產豐富,知名度很高。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關帝廟

這裡的關帝廟為清代廟宇。在清代中國凡鄉一級的地方,都建有關帝廟,供奉關羽神像。關羽是中國人的仁義崇拜對象,其忠義感天動地,深受國人喜愛。1949年這裡屬什地鄉第七保, 1952年取名同義村,人民公社化後又叫什地公社七大隊。關帝廟就是大隊部辦公地方。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關羽像

同義村村部所在地,在舊社會就很有名氣。一溝溪水旁種有一排排的麻柳樹,所以又叫麻柳樹店子。張、陳兩姓人家在這裡開店,有住家戶,開有飯店、茶鋪、藥店、歇客店和賭場。過往客商絡繹不絕,三臺、鹽亭擔油鹽的腳伕經常在這裡歇足,住宿。這裡簡直就是一個小鎮,十分熱鬧。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小鎮人家

茶館裡頭說評書、講聖諭、擺圍鼓遠近聞名。擺圍鼓就是川戲坐唱,又叫玩友(票友)擺會,會長就是保長張炯。會員很多,什麼樣的角色都有。凡是能唱的戲迷都可以來唱。主要有鼓師張福田、吉永進,會唱的有陳欲豐、陳多富、蘭志富、徐安城、張光金、鮮德虎、唐澤生、馬永立。逢年過節,玩友閒暇無事,夜晚就在茶館坐唱川戲。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川劇變臉

1952年,辦土改慶翻身,同義村組織宣傳隊,以唱新川戲為主。隊員有20多人,有村領導管理。演出劇目有《蔣介石倒黴》《群醜圖》《光榮燈》《送哥哥參軍》等,同時也唱一兩出傳統摺子戲,很受群眾歡迎。這年臘月三十晚上,天降大雪,劇團就在臺上唱個通宵。幾個老貧農,如張尚志、曾道、張友志和王興成等幾十個人也看通宵。

縣委工作組王彪幫助票友們成立了“什福業餘川劇團”,並派縣委宣傳部詹志靜來輔導。從此,每年都要派兩名演員到縣文化館學習一週。後來,綿竹縣城的玩友也來參加劇團,有生角王興武、馮國祥、林老旦、謝麻子,琴師有李育、田坤山等。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川劇座唱

1956年大搞合作社,為了慶祝建社,各地都請劇團演出。有馬尾鄉、東北鄉、綿遠鄉、興隆鄉、五福鄉、齊天鄉,德陽柏隆、孝泉,羅江李家灣、略坪、永新等地。節目有古裝傳統戲,新戲《新媳婦》《重園》,花鼓和金錢板等。演員來自各地,劇團成立有團小組,成份不好的人不能進劇團。劇團不賣票,伙食由當地負責晚飯一頓,演完後各自回家,只留兩三個人守道具。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川劇演出道具

這年冬天,羅江縣一個合作社請劇團演出。當地村幹部介紹來了一位高手女票友,20多歲,人很漂亮,自報節目。演出的臺上功夫很好,特別是腳下功夫,踩蹺在舞臺三寸邊上走“邊泥上水”。正演得上勁的時候,她假意遙望江景,一腳踩虛,掉下約半個身子,一躍又在臺邊走“邊泥上水”。這主要是亮足下和腰桿功夫,當時臺下巴巴掌不斷。演出後,她卸完妝就走了。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川劇女演員

後來聽說她姓陳,是某村會計的妻子。當時高國光還是一位年輕人,能唱會演,能書會畫,在劇團十分活躍。他很羨慕地寫下一首順口溜:

白鱔踩蹺臺邊緣,正是仙女下了凡。

忽然一足跌下水,一躍又上臺邊邊。

1957年劇團在馬尾鄉東林寺演出,高國光正在家裡害坐板瘡,突然來人用自行車搭他去演出。趕到演出地點時已是晚上,快開演了。當天晚上節目是《水淹金山》,他馬上化妝成韋陀,鑼鼓一響,忘了疼痛,在臺上青兒和白蛇把他瘡抓破了,膿水順著大腿淌。當時他根本不知道痛,就把戲演完了。幾天後,瘡好了,回想起來,這就是“藝到成時方無我,劇癮濃時興更高”。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白蛇傳

1959年,綿竹匯演,高國光在馬尾鋼鐵廠自編自演川劇《打足馬》,得到二等獎,還錄了音,在廣播站播放。當時他在農田勞作,聽到自己的唱腔:“一見我妻把決心下,每天要挑五百八……”心裡真像吃了蜜糖一樣甜。

1964年,結合中心工作,排演《奪印》《兩個隊長抗日》《巴河渡口》《樟河岸上》。緊接著文化大革命後,演樣板戲,開始演川劇,後來演京劇。有次匯演在綿竹劇場,演出《打虎上山》《智鬥》,得到綿陽地區徐允祿的好評。後來,各地請他們演出的不斷。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智取威虎山

1972年修紅巖支渠,公社通知去紅巖慰問演出。出發時天降小雪,走過土門鎮,雪越下越大,並且還是雨夾雪,走到紅巖時全身都溼透了。民工們熱情地給他們燒火烤衣服、取暖。晚上演出開始,是在露天台上搭了曬席,民工們和當地群眾打著傘,戴著草帽冒著雨雪把戲看完。晚上睡覺時,高國光衣服都沒幹,只好把衣服蓋在被蓋上烘乾。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戲迷

1973年一天,高國光二哥通知他說,大隊長叫他到九大隊陳家么店子演出。他回家拿起隨身道具到演出地點。劇務叫他演《八陣圖》開鑼戲。鑼鼓一響,和以往大不一樣,鼓師是德陽川劇團的田和興、邱綿禮、劉澤義、張福田、曹勝吉,都是高手。高國光上臺後渾身是勁兒,臺下巴巴掌不停。演出《八陣圖》幾十場以來,從來沒有今天這樣喜歡,這就是人緣和藝緣。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川劇表演

上世紀70年代初農業學大寨,同義村是四川省農科院、畜牧局的試點,推廣良種母豬繁育,推廣良種豬隻,同時大搞四級農科網。當時,縣上有農科所,公社有農科站,大隊有農科隊,生產隊有農科組,農科站裡配備五大員:農業技術員、土肥員、種籽員、化驗員、氣象員。高國光是七大隊農科隊的土肥員,同時又是氣象員。當時,綿竹縣的四級農科網在全國都是聞名的。後來,副縣長唐雲成還代表綿竹縣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介紹經驗。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山西大寨

為了配合種植雙季稻,綿竹縣特意從湖南華容縣請來了有經驗的農民技術員,來指導種植雙季稻,試點就在什地鎮同義村。綿竹農業局派了蔡及剛,氣象局派了殷坤才到同義村配合,學習種植雙季稻,吃住都在同義村,加上省農科院、畜牧局駐點的人。村上還辦了一個伙食團,下派幹部交錢或交糧票,試驗田就在同義村大門口。農科隊就在村旁邊,建了一個小型氣象觀測站,高國光負責觀測記錄。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插秧

種植雙季稻時,第一季春節過後,三月初就育苗。當時推廣火炕育苗(溫室大棚燒火加溫),水稻種籽在育秧盤上或竹篾笆上,秧苗長勢很好,出溫室就練苗(放在自然環境中去適應),然後插秧。湖南華容的農民技術員把田整得平平整整,水淹得不深不淺,恰到好處。如果練苗和插秧後,不遇降溫或者寒潮天氣,那麼即使生長緩慢,也問題不大。如果遇上了強降溫和寒潮天氣,就會出現大面積死苗的現象,只能補苗。這一來,收穫時間就耽誤了,對下一季的影響很大。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水稻

綿竹春季寒潮和降溫是一大氣候特點,秋季收穫第二季時,正是陰雨連綿,降溫很快。所以,綿竹的氣候不適應種植雙季稻,儘管當時強行推廣,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產量不高,品質不好。

同義村的試點情況,每天要向縣上農工部報告,要給縣委主管農業的副書記鄭成明彙報。材料在縣廣播站播出,向全縣推廣。經過幾年的折騰,教訓是實實在在的,費工費時,勞民傷財。當時,廣大的農民和農業幹部總結的“三三見九,不如二五一十”,就是種植雙季稻的真實寫照。

綿竹老農高國光善於唱戲人緣好,認為當初種植雙季稻屬於瞎指揮

養豬

同義村的養豬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良種豬繁育取得了成果。至今,這裡還有畜產品加工廠、豬鬃廠、金輪盤具廠等企業存在。(高國光講述;殷坤才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