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之時遇見她,有了這首詞,他不出名,作品卻流傳千古

在故事之中,有很多描寫愛情的詩句,經典而富有意境,被後世廣泛流傳。

比如寫兩人感情真摯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再比如寫心中愛的專一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些經典的詩句深深地刻在了一代代人的腦海中,歷久彌新。

絕望之時遇見她,有了這首詞,他不出名,作品卻流傳千古

在我的心中,除了這些經典之外,還有一首李之儀的詞,也被很多練習書法的人拿來臨摹,成為很多人心目中對愛情的又一種美好憧憬。這首詞便是《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宋 ·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絕望之時遇見她,有了這首詞,他不出名,作品卻流傳千古

我住在長江的上游地方,而你住在長江的下游,我們中間隔了那麼遠的距離。我日日的想念就如同這長江之水,潺潺媛媛,卻不能日日裡與你相見。

可一旦想到,我們每日裡飲的竟都是這長江之水,心中便覺得與你有那千絲萬縷的聯繫,至少也能是一點安慰。

這綿延的江水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流盡,就好像我這日日想要見你卻不能見的心情,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平復。

我只希望,你的心也是和我一樣,堅守不移,而不要辜負了我的情意,讓我一個人唱獨角戲。

絕望之時遇見她,有了這首詞,他不出名,作品卻流傳千古

李之儀的這首愛情詞能被很多人喜歡並廣泛流傳,不僅因為其中所描述的意境,纏綿,朦朧,而深情,也是因為這首詞的創作手法更貼合大眾口味。

全詩讀來,絲毫不費力氣,並不像有些詩中運用典故等,需要讀者去了解更多的知識才能更好地體會感情。

此詞從開篇到結束,沒有一個晦澀的字眼,敘述語言簡單明白,通俗易懂,任何層次的人讀來都毫不費力。

但是,這樣的通俗易懂的表述,所傳遞出來的意境卻是深遠而凝重又極度富有美感的。

絕望之時遇見她,有了這首詞,他不出名,作品卻流傳千古

文中涉及兩個主人公,上篇以長江引入,“江頭”與“江尾”,立刻給人營造出一種畫面感,又以綿延的江水來比喻心中纏纏綿綿的思念,將“思念”這種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而生動。

如果說李煜筆下的愁是“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麼李之儀筆下的念便是“恰似一江秋水向君流”,一直綿延至江尾的心上人住處,彷彿一條長長的線,把相隔甚遠的兩個人聯結了起來。

在下篇中,不僅僅講這種思念之愁加深加重,更進一步寫出了女子的內心世界。透過文字,彷彿能看到,一個獨坐江頭的女子望穿秋水,思緒萬千。

絕望之時遇見她,有了這首詞,他不出名,作品卻流傳千古

她一邊控制不住自己,極度想念那個男子,一邊心中又充滿了不安:不知道江尾的男子是否也有著我這般濃重的想念,不知道他會不會變了心。

因而在最後一句又將這種擔心一語道出:“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這樣寫來,倒更加多了份接地氣的感覺,也更符合真正的愛情現實——不僅僅有美好,更有很多患得患失。

這樣一首悽美之作,當然也源於作者感同身受的經歷。

絕望之時遇見她,有了這首詞,他不出名,作品卻流傳千古

李之儀的一生坎坷多難。在北宋崇寧二年,李之儀被貶到了太平州。在這期間,他的親人們又相繼離世,女兒、兒子以及和他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了四十年的妻子胡淑修都離他而去。在這種生活重壓之下,李之儀的人生跌到了谷底,一度絕望。

此時,一位女子的出現拯救了他,這也是他心中最珍惜的紅顏知己——歌女楊姝。李之儀對楊姝一見傾心,楊姝的知冷知熱也讓李之儀感到了一絲絲溫暖,併為她寫下了很多詞作。

這一首便是某年秋天,李之儀帶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滔滔江水,有感而發。

大概是見多了離愁,又或許是看多了變故,亦或是人類骨子裡的安全感缺失,感情中愛得多的那個人便總是患得患失。

絕望之時遇見她,有了這首詞,他不出名,作品卻流傳千古

讀了這首詞,相信很多人都在熟悉不過了。在那青蔥時代,這首詞也陪伴過很多人的青春,再一次讀到,也一定是回憶滿滿,曾經那個帶給你思念和美好,讓你牽腸掛肚的人,也一定會淡淡的留在你記憶的某個角落。

不打擾,不碰觸,只是偶爾回憶起來,便也能在苦澀中找到一份美好。那麼,當讀起這首詩時,你的心中又想起了誰呢

(本文完)

如果詩妹的文字也觸動了你,請在下方幫詩妹點個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