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聊《金剛經》63 龍樹菩薩的八個“不”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句經文裡似乎多了一個‘不’字,應該是: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才能接上下一句: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閱一下其他幾位大師翻譯的版本,也都沒有這個“不”字,還記得咱們上次讀二十六段經文的時候,須菩提回答佛陀的問題: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一句經文似乎少了一個“不”字,結果搞得意思滿擰,這回又似乎多了一個“不”字,搞得佛陀的話前後句接不上,咱們就結合其他五種翻譯的版本,是不是基本上可以認定咱們現在這個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金剛經通行本,在傳抄過程中出現了差錯。

最簡聊《金剛經》63 龍樹菩薩的八個“不”

我這種觀點,大師們是不會同意的,像慧律法師,南懷瑾大師,江味農大師等等吧,儘管他們也覺得這個“不”字在搗蛋,但是不認為傳抄有錯,而且還能解說的很圓滿,太厲害的,朋友們可以找來他們的著作學習一下。好,我們現在還是去掉這個不字翻譯一下:

須菩提,假如你有這樣的念頭,如來是因為修成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才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須菩提呀,你可千萬不要這麼想。句號。如來不是因為有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才有無上正等正覺的。繼續經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發菩提心的人就要說諸法斷滅,千萬別這麼想啊,為什麼呢?發要成佛的心人,發要證無上正等正覺心得人,對於一切法,從來不說斷滅相。

最簡聊《金剛經》63 龍樹菩薩的八個“不”

什麼是斷滅相,緊要了,仔細聽:什麼是“斷”,因為有連有續,有連續,才有斷,什麼是滅?因為有生有存,有生存,才有滅。所以你說有斷滅相,心中就先有生存的相。你有成住壞空的相,有生老病死的相,是不是就一定會有你這個作為觀察者和參與者的我相啊?佛菩薩無我相,所以不說斷滅相。

好,我們讀一遍龍樹菩薩的八不緣起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得。第二十七段經文到這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