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是六度,修行就是般若,別人代替你不得!

“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雖然是太子出家,但是他以身作則,吃飯時間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裟。其實佛的衣服就是那一件袈裟,我們現在出家人所穿的這個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顏色樸素而已。分別身份就在頭髮,出家人是光頭,在家人有頭髮,衣服都是一樣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裟,又稱福田衣,袈裟的橫條、直條,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規定。條紋像一塊田一樣,是為眾生培福的標記,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經文中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在天熱的時候,膀子統統露出來。我們讀《禮記》也可以看到“仲尼閒居”這一句話,仲尼就是孔子,這是對孔子平常不講學,閒居情形的描述。我們現在看到釋迦牟尼佛的閒居,是比較自由一點,可是到了吃飯的時候,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裟。

“持缽”,拿著飯碗。這個缽傳到中國來有瓦缽,也有銅缽,反正是一個吃飯用的器具,不過是湯啊、飯啊,放在一起的一個缽。現在看來兩千多年前,佛已經發明瞭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著自己的缽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飯的缽,“入舍衛大城”,到這個首都。“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乞食”,討飯,土話叫做化緣。又作分衛、託缽、行乞等。系十二頭陀行之一。其原始意義有二,即:一、自利,為杜絕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為福利世人,予眾生種植福田的機會。佛的戒律規定,佛弟子們不但不做飯,連種田也是犯戒的,一鋤頭下去,泥土裡不曉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準種田。夏天則結夏,弟子們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不準出來。因為印度是熱帶,夏天蟲蟻特別多,隨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準出去。在夏天以前先把糧食集中好應用,到秋涼以後才開始化緣。這是當時的制度,時代不同,慢慢也就有所改變了。

化緣,規定弟子們不要起分別心,窮人富人一樣,挨次去化,不可以專向窮人化緣,或專向富人化緣。這就是次第乞,指佛心平等,不擇貧富,不揀淨穢,不受別請,挨戶次第依序行乞。託缽不超過七家,以乞滿一缽為準。若乞不滿缽,亦須歸去,不可超過規定的時間。說到乞食的制度,泰國還保存著。泰國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飯做好了,出家人沒有來化緣以前,鍋蓋也不敢開;出家人來了,鍋蓋趕快打開,用勺子在飯鍋中心挖起裝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給他裝滿。化緣的走了,自己才吃飯,這是佛教所遺留的制度。

在舍衛國首都的大城,他挨門挨戶地化緣。化好了以後,“還至本處”,沒有說在路上就吃起來了,不像我們買一根香蕉,一邊走就咬了一口,很沒有威儀的。佛把飯碗端回自己的講堂,“還至本處”,在規定的地方吃飯,“飯食訖”,飯吃完了。“收衣缽”,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來。然後有一個動作,“洗足已”,還打水洗腳。吃完飯後洗腳,泰國也有這種習俗。 所以說《金剛經》是最平實的經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樣,光腳走路,踩了泥巴還要洗腳,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實實的就是一個人。

“敷座而坐”。洗完腳後,佛陀在法座上端身正坐。值得注意的是,講法、聽法、修行時,身體的端直非常重要。有些人在家裡看書唸經,經常喜歡斜靠著,這種姿勢相當不好。 要知道,身不正則氣脈不正,氣脈不正,記憶力和修行就會受到很大影響。藏傳佛教歷來重視身體的姿勢,不管是念經也好、修行也好,都要求身體必須端直,跏趺而坐。

生活是那麼嚴謹,那麼平淡,而且那麼有次序。由這一段看來,《金剛經》會使人覺得學佛要設法做到佛的樣子才好,不像其他經典那樣,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象、膜拜。 看了《金剛經》,佛原來同我們一樣的平常,雖是太子出家,但是他過的生活同平民一樣。當時印度的階級森嚴,他卻指定一個最低的貧民出身的弟子優波離尊者,執法管紀律,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樣處理。所以在現實的生活裡,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個非凡的、神聖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已經覺悟的佛陀具足有六種神通,為什麼還要穿衣吃飯?吾人若欲信解《金剛經》,受持《金剛經》,圓滿《金剛經》,要能會得佛陀這一段般若風光,要能明白般若無二般,一切現成而已。

佛陀於《金剛經》中示現的日常生活,旨要吾人打開昏蒙的心眼,在穿街過巷,覓食求衣,當下那個即是,因為生活即是六度,六度要在人間生活展現般若的光明。

生活即是六度,修行就是般若,別人代替你不得!

佛陀一日的生活,從穿衣吃飯到洗足敷座完成六種波羅蜜。這些呈現於外的日常形相,是般若的“相”;也都是從般若的“體”流露的;應用於生活的行住坐臥則是般若的妙用。

生活即是六度,修行就是般若,別人代替你不得!

六度以般若為導,修行以般若為炬,佛陀示現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沒有扭捏作怪地展現神通,是要我們自己往內心去覓求,如何過一個“放光”的般若生活,打破內在的黑暗執迷,而不是去依靠上師的灌頂加持,也不是求聖水符咒就能消災免難。

《地藏經》雲:“下心含笑,親手遍佈施。”諸佛菩薩要成就度化的事業,是謙卑如地,含笑親手佈施。般若是光,光是沒有染汙,清淨自在的。放光不是諸佛菩薩才有的,只要在生活裡,我們說柔軟的愛語,不也是口裡放光?能親手為別人服務勞動,不也是手掌放光?對於他人的輕賤垢穢能含容不二,這難道不是通身放光嗎?

《楞伽經》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這一念不生即是般若放光的生活。 如何有般若,如何能開悟見性,別人真的代替你不得!

生活即是六度,修行就是般若,別人代替你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