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蝙蝠究竟是救命藥,還是致命毒?

大約在二十年前,村裡有個患有支氣管炎的小男孩。男孩自小體弱,偶感風寒是常事,身患支氣管炎是很小時落下的病根,尋醫問藥多年亦無成效。於是,家裡的老人也不知道從哪裡打聽到了一個偏方——吃蝙蝠能治好。至此,小男孩三天兩頭就得吃蝙蝠。

疫情之下,蝙蝠究竟是救命藥,還是致命毒?

農村地處偏僻,四面環山,蝙蝠居多,尤其是夏季黃昏時候。夕陽像個鹹蛋黃懸於西邊山頭,頭頂的半空總是劃過幾隻黑黝黝的蝙蝠,村民要是網了蝙蝠便會送到男孩家裡。家中老人去淨毛、爪和內臟,清蒸燉汁給男孩吃。話說,也不知是心理作用,還是吃蝙蝠真有療效,吃了將近一年時間的蝙蝠,男孩困擾多年的支氣管炎竟然奇蹟般地好了。此後,男孩也就再沒吃蝙蝠了。

而今,再見男孩,已不是當年體弱多病的小男孩了。他已長大成一個精神的小夥,身高有一米八,身體健碩,少有疾病,就連傷寒感冒也很少。談及他當年吃蝙蝠的事,問他感受,他笑笑不語,畢竟對於當年之事,他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很多事情已經不記得了。

這是真真實實發生在小山村的事例,現已過去二十年有餘,若不是此次大規模爆發的新冠肺炎,關於蝙蝠是SARS病毒源體的新聞報道,恐怕大家早已淡忘了此事。於是,大家的茶餘飯後談資又重新泛起了漣漪。蝙蝠到底是一劑有效偏方,還是超級毒王?男孩當年吃了那麼多蝙蝠,為何沒有感染病毒,還治好了頑疾?……這確實是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

疫情之下,蝙蝠究竟是救命藥,還是致命毒?

蝙蝠的藥用價值

關於蝙蝠的藥用價值,早在《綱目》裡就有記載:“治久咳上氣,久瘧,瘰癧,金瘡內漏,小兒鬾病,驚風。”《肘後方》裡亦有記蝙蝠療效,“治久咳嗽上氣,十年、二十年:蝙蝠除翅、足,燒令燋,末,飲服之。”如此看來,蝙蝠的其中一藥用功效便是“治久咳上氣”,而支氣管炎的典型症狀為咳嗽明顯;咳痰、氣喘,反覆呼吸道感染。由此可見,蝙蝠不說是一劑藥用偏方,而確是有很大的藥用價值。

疫情之下,蝙蝠究竟是救命藥,還是致命毒?

然而,即使蝙蝠藥用價值高,但是亦有副作用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沒有說一樣事物一定都是好的,或者是一無是處。在《本草求原》中就有關於食用蝙蝠的副作用的記載:“性悍,服之多下利。金瘡出血不止成內漏者,瀉水而血消,其毒可知,勿輕用。”可見,是藥也有三分毒。

蝙蝠是超級毒王

蝙蝠,屬翼手目動物,幾乎遍佈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大部分都是晝伏夜出,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

自疫情發生以來,有醫生普及蝙蝠的知識:

1. 蝙蝠存在年代久遠,大約有8800萬年,幾乎與恐龍是同時代;

2. 蝙蝠是病毒的自然宿主,其身上能攜帶超過100多種毒性極大、兇險無比的病毒,是真正的高致病性病毒的“蓄水池”,其中就有埃博拉、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狂犬病、SARS病毒等;

3. 蝙蝠作為全球攜帶病毒最多的動物之一,本身卻是百毒不侵;它有逆天的免疫系統,強有力的防禦功能,很難被異物傷害,即使病毒也無法對蝙蝠產生作用。

疫情之下,蝙蝠究竟是救命藥,還是致命毒?

蝙蝠既是百毒之王,又有藥用價值。在一些地區,有些人是將蝙蝠奉為餐桌上一道美食,為何未感染病毒?而男孩是將蝙蝠作為藥食,為何無事?他們的身上是否攜帶抗體呢?

抗體,或許個別人是有的吧。但是有些國家食蝙蝠由來已久,如印尼地區,在我國深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之下,販賣蝙蝠的市場生意依舊火爆,似乎全然不受疫情的影響,那也不可能人人都有抗體吧?

據有關專家所說,病毒在高溫下不易存活,容易在低溫下傳播。比如印度尼西亞,位於赤道附近,屬於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溫度25-27℃,無四季分別,氣候十分炎熱。一般情況下,夏季天氣炎熱,病毒是不易傳播的,也不易存活。所以印尼人食用蝙蝠而未感染蝙蝠身上的病毒,話說似乎能解釋的過去。那麼,男孩為了治病而吃蝙蝠,又是經過高溫燉煮,病毒怕是早已高溫殺死了。

然而,隨著海外各個國家的疫情肆虐,印度尼西亞即使處於熱帶雨林地區,有高溫護體,食用蝙蝠又無所收斂,卻也是難逃一劫。

病毒終究是病毒。隨著疫情惡化,4月13日印尼總統佐科簽署政令,宣佈新冠病毒疫情為國家災難。並委任國家災難署負責人領導抗炎工作小組,協調各政府部門機關和地方政府對抗疫情。截至目前,印度尼西亞累計確診人數已達5923人,死亡人數520人,病死率將近9%。

疫情之下,蝙蝠究竟是救命藥,還是致命毒?

疫情還沒有結束,這已不是個人的抗戰,也不是一個國家的抗戰,而是全人類共同的“戰疫”。

對於近期的新冠肺炎,我在想,關於蝙蝠是藥或是毒,還是其他的野生動物,人類都不能以獵奇之心去食用野味,懷揣一顆僥倖之心。身為大自然中的一員,人類必然是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動物,敬畏生命。

歷史也總是驚人的相似。此前有大肆虐殺的“埃博拉”,然後是肆虐橫行的非典,現在是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如果人類還是如此無所敬畏,無所顧忌,下一次我們又會面臨什麼,是未知,誰也無法預知……

疫情之下,蝙蝠究竟是救命藥,還是致命毒?

《呂氏春秋·博志》有曰:“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鶡冠子·環流》又云:“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物極必反,是藥三分毒。

—The end—

圖/轉自網絡(侵權刪)

文/漾咩咩—2020.04.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