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把自己的陵墓修得那麼大?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厚葬的習慣,源於對祖先靈魂的恭敬,尤其是對家財萬貫的貴族來說。這些人掌握著非常多的社會資源,死後往往會有大量貴重物品殉葬。

秦始皇作為我國公認的千古第一帝,其墓葬規格之大,陪葬物之多,在歷代帝王陵中是非常罕見的。

秦始皇為何把自己的陵墓修得那麼大?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臨潼,南靠驪山,北臨渭水,與史料記載一致。始皇陵仿照秦朝國都咸陽的佈局,大體呈回字形,現在已知始皇陵有兩重城垣,高約8到10米,內垣長3800多米,外垣6200多米,總面積約56平方公里,陵上封土高110多米,秦國徵集72萬人用時39年才最後竣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秦始皇為何把自己的陵墓修得那麼大?


因為目前發掘的手段不夠,擔心破壞墓葬內的珍貴文物,秦始皇陵尚在保護之中。不過只是陵園東側1500米處的始皇陵陪葬坑,在1974年被當地打井的農民誤打誤撞發現,就已經讓世人感到震撼。陪葬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兵馬俑,因此也被人們稱之為兵馬俑坑。

目前已經發掘的兵馬俑坑有3座,成品字形排列,面積總計達到2萬多平方米,坑內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始皇陵的兵馬俑種類極多,除了8000多士兵,130輛戰車和670匹馬之外,還有樂師、伎人(雜技人員)、妃嬪以及鶴、鴨等各種動物。

秦始皇為何把自己的陵墓修得那麼大?


始皇陵的兵馬俑大小都是仿造真人和真馬而制,武士俑高1.8米,馬俑高1.5米,長2米。根據級別,這些兵馬俑分為將軍、軍吏、材官、射士、驍士、伍卒等多種。

最難得的是始皇陵的兵馬俑千人千面,形象、表情、服飾甚至髮型都不相同,各具美感,也就是說每個兵馬俑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兵馬俑感覺灰禿禿的,一點也不亮麗,但在剛出土時都是非常光鮮的,只是由於發掘時還沒有先進的手段保護,兵馬俑出土後很快就被氧化,美大寶變成了灰大禿。

這樣的工程無疑極為繁重,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建立如此之多的兵馬俑呢。其實這跟中國古代的“事死如事生”觀念有關。秦始皇即位後,“奮六世之餘烈”,一心要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對於秦始皇來說,戰功是他最值得驕傲的事,為了展示自己生前的功績,用軍隊的形式來陪葬就很好理解了。

秦始皇為何把自己的陵墓修得那麼大?


秦始皇在位時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還曾派徐福率八百童男童女去尋找蓬萊仙島,求取長生不老藥。不過秦始皇也相信很難指望徐福能帶來什麼長生不老藥了,只能“退而求其次”。秦始皇在為自己建造陵墓時,就希望能把生前無上的權力帶到地下的世界,能夠在那裡也能一統“地下”,兵馬俑的出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很多學者認為作為始皇陵的一個組成部分,兵馬俑反映了秦始皇生前的軍事情況,但是具體象徵意義,還有著很多分歧。

秦始皇為何把自己的陵墓修得那麼大?


在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兵馬俑是秦始皇創建並加強皇權集中的象徵,表現的是秦始皇東巡時衛隊。

但也有人認為兵馬俑象徵的是宿衛軍,也就是拱衛京城的軍隊。其中一號坑為右軍,以戰車和步兵為主,二號坑是左軍,以戰車和騎兵為主,三號坑是統帥右、左、中三軍的指揮機關,而未建成的四號坑正是中軍。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兵馬俑軍陣並沒有最終完成,全部建成應該有5000兵俑,按前、後、左、右、中配置兵力,是秦代“乘之”八種陣法的最基本方陣,其特點是“薄中而厚方”,外圍接敵的軍陣兵力多,而中軍兵精而少。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兵馬俑象徵秦代中央軍的三個組成部分,一號坑是由衛尉統轄的宮城衛士,也稱為南軍,二號坑則是京師屯兵,又稱為北軍,而三號坑則象徵著宮廷侍衛郎衛。

秦始皇為何把自己的陵墓修得那麼大?


兵馬俑軍陣到底是象徵著什麼,七嘴八舌,各唱各的調,暫時沒有定論。不過呢,如果從對秦代的軍制研究來看,後兩種觀點可能更接近歷史的真相。

不管始皇陵的兵馬俑到底象徵什麼,這些兵馬俑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時代特徵,每一個都是無價之寶。有人曾說:秦始皇的兵馬俑,就是我國兵馬俑界的大熊貓,這話俏皮,但也不無道理。

還有一點,俑坑中出土的青銅兵器經過鉻化處理,時隔兩千多年重見天日,依然鋒利如新,說明我國的這一工藝至少領先世界2100多年。

秦始皇為何把自己的陵墓修得那麼大?


秦簡中有“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的標準化概念,相同規格的器件可以互換,充分說明秦代科技的發達遠超出人們想象。我們不要把古人想得那麼單純或愚蠢,我們並不比古人高明多少。

銅車馬車蓋華麗,車窗是鏤空雕,鞍轡上還有金銀錯紋飾,這些都令人歎為觀止,工藝水準非常高,每一件都是國之稀寶。曾有人提過荒唐的建議,說我們可以拿出一部分兵馬俑賣到國外賺取外匯,被很多人臭罵。大家都說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我國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這麼缺錢?怎麼不把自己賣了“為國捐軀”。

當然這些都是玩笑話,但也說明像秦始皇兵馬俑這樣的頂級國寶,國人是不會接受有任何閃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