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給外國"遞刀子"、"家醜外揚"的"美奸"馬克·吐溫

前幾天的4月21日,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逝世110週年。

提到馬克·吐溫(Mark Twain),估計目前的中國凡是上過中學的人都知道這個大名,因為中學語文教材裡收入了他那篇著名的《競選州長》。記得上中學的時候,老師就說這篇短篇小說寫得很經典,大意是說,好就好在通過"我"在參加一次競選活動中所遭受到的種種駭人聽聞的誣衊和打擊,淋漓盡致地暴露了西方資產階級"自由競選"的黑幕,憤怒地撕下了美國統治階級所標榜的"自由"、"民主"的假面具,有力地揭露了資產階級政黨及其代表人物的卑劣行跡和醜惡靈魂


說說給外國

當時,我們也沒懂那麼多,老師這麼說,就這麼記下來了。總之,馬克·吐溫這個名字和他的《競選州長》是在腦海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烙印。

近一段時間,由於武漢太陽日記,引發了許多的熱議。不由得令人又想起剛好逝世110週年的馬克·吐溫。這位老先生,寫的文章都被當作別的國家的教材了,而且用來攻擊本國的政治制度,套用時下的說法,實在是大大地把"家醜"丟到國外去了,是大大地遞了"刀子",是大大的"美奸"(當然,不知道米國有沒有這樣的說法),大概是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被"圍攻"了上百年。

好像現在信息渠道發達了,網上可以找到很多資料。還是來重溫一下吧,再按中學語文老師的說法批判下該批判的,增強自信。

"來自彗星的人",生與死均與"掃把星"有關,天生是個"不詳"的人

馬克·吐溫是筆名,真名叫"薩繆爾·蘭亨·克萊門",就像中國的魯迅真名叫周樹人。

1835年11月30日,馬克·吐溫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佛羅里達的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這一天,正好是哈雷彗星,也就是中國人說的"掃把星"出現的時候。

馬克·吐溫是家中7個小孩中的第6個。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律師,收入微薄,家裡孩子又多,因此家境較為拮据。

1847年3月,馬克·吐溫的父親約翰·克萊門斯死於肺炎。這時,馬克·吐溫才是一個11歲的孩子,他從此他開始了獨立的勞動生活,先在印刷廠當學徒,當過送報員和排字工,後來又在密西西比河上當水手和舵手。

一般認為,馬克·吐溫這個這個筆名就是來源於他早年的水手術語,意思是:水深兩潯。水深3英尺。據說,他當水手與夥伴測量水深時,夥伴經常叫道"Mark Twain!",意思是"兩個標記",亦即水深兩潯(約3.7米,1潯約1.852米),這是輪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條件。

馬克·吐溫後來改行寫作,創作了許多傳世作品,成為傑出的作家和幽默大師。

1910年,馬克·吐溫75歲。當時,天文學家預測,哈雷彗星要再次迴歸。馬克·吐溫似乎預感到自己的生與死就是與彗星聯繫在一起,他也預言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當年4月20日,哈雷彗星到達近日點,第二天,馬克·吐溫因狹心症不治逝世。

靠揭"家醜"成名,啥都能批、啥都敢批

馬克·吐溫作品最大的特點,就在於他的批判性,他以像匕首、像投槍的文字批判美國的多個方面。

比如,批米國的政治

在創作遊記《在密西西比河上》這部作品時,馬克·吐溫一針見血地揭露過政黨和新聞媒體的沆瀣一氣,他提到:"那個時候領航員是世界上所有的人當中唯一不受任何約束和完全獨立的人物。國王是貴族社會不自由的僕人;國會帶著選民鑄成的鎖鏈開會;而報紙的編輯總和某一個政黨聯繫在一起;如果不照顧自己的信徒的意見,就沒有一個傳道者能夠自由發言和全說真話;作家只不過是讀者的奴僕,作者寫作的時候坦率而無畏,但後來,到排印之前又要或多或少地減掉自己作品的銳氣"。

由此可見,馬克·吐溫是看穿了美國政黨和選舉的真實性的,並且毫不隱諱地給以了抨擊。

《競選州長》更是馬克·吐溫對美國社會民主政治制度進行的全方位揭露和抨擊。小說風格幽默詼諧,用短小的篇幅,挖掘出了美國選舉制度的腐敗與黑暗,思想極為深刻,它揭露了美國所謂"民主"的選舉制度的黑暗內幕,暴露了資本主義選舉制度的虛偽性。


說說給外國


又如,批米國的宗教

在雜文《基督教的上帝》中,馬克·吐溫諷刺性地寫道:"這些教士忘記了提到他們的上帝是宇宙間最慢的移動者,他從不睡眠的眼睛也是一樣的慢,因為他的眼睛要等一個世紀才看到的事情,其他人的眼睛只需要一個星期就能看到。"

在短篇小說《斯托姆菲爾德船長訪問天國》中,馬克·吐溫以怪誕而諷刺的形式描繪了天堂的至福,斯托姆菲爾德船長早從主口學校時候起就一直認為,一個人由於他正直的一生,將會在天堂裡獲得應有的獎賞,他這樣相信和祈禱著,"上帝在人間的全權代表們"也曾應許過他天堂的至福,但他死後卻感到極為憤慨的是,他明白了這種"契約"只是一種欺詐,天堂的至福是一套騙局。

在小說《坐在黑暗中的人》中,馬克·吐溫以美國阿曼特神父為例嚴詞批評了在中國的美國傳教士,他批評阿曼特之流殘酷盤剝中國農民、他們的女人及無辜的小孩,使其捱餓和瀕臨死亡,以這些血腥錢來傳播福音,並肯定了中國人對傳教士認識上的懷疑和日益覺醒。

再如,批米國的道德觀

在小說《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中,馬克·吐溫揭示出了這樣的事實:金錢可以支配人說謊、勒索甚至殺人,金錢是至上的。

在小說《鍍金時代》中,圍繞著建設鐵路、開闢航道、開辦大學等情節,概括了當時瀰漫整個美國的投機發財心理,在刻畫塞勒斯上校這樣一個典型人物上,作品用獨特的語言展現了塞勒斯上校的狂熱:"發財,無論如何也要發財,…空氣裡到處都有財可發",塞勒斯上校被"一切人都有平等機會"以及"任何一個擦皮鞋的人都可能成為百萬富翁"的謊言引入歧途,他永遠沉醉於那些冒險計劃和虛幻的企業,從而使他失去了最起碼的人情,他的家人為他的這種虛幻的等待過著幾乎赤貧的生活。

在小說《百萬英鎊》中,一個持有百萬英鎊的窮漢,在惶恐中得到了滿意的消費和體面的服務,卻絲毫不用付賬,資木主義拜金思想的人性在一張百萬巨鈔的面前,顯得何其脆弱和為人不齒。

爭議很大,仍被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

馬克·吐溫是名滿天下的文豪。但關於他的文學成就,在美國國內一直存在爭議。照帕靈頓在《美國思想史》中的看法,美國作家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朗費羅、霍爾姆斯為代表的"蒼白臉"(崇歐派);一種是以惠特曼和馬克·吐溫為代表的"紅皮膚"(本土派)。

爭議歸爭議,馬克·吐溫仍被稱為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海明威曾說:"全部美國現代文學源於馬克·吐溫寫的一本書《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這是我們所有的書中最好的一本。一切美國文學都來自這本書。在它之前不曾有過,在它之後也沒有一本書能和它相比。"美國評論家威廉·迪恩·豪威爾斯,將馬克·吐溫尊奉為"美國文學界的林肯"。


說說給外國

2006年,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編輯部邀請十位著名歷史學家,其中有四位是普利策獎獲得者,投票選出100位美國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結果,馬克·吐溫高居第16位,對他的評價是"美國國民生活最忠實的記錄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