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最近同事和婆婆因“該不該給寶寶綁腿”這件事鬧了些不愉快,她目前正在家休產假,寶寶剛出月子,愁得很。

婆婆堅持要給寶寶綁腿,以過來人的身份表示:“這是為了孩子好,要是不從小給他糾正,長大後會羅圈腿,不好看。再說了,孩子他爸就從小綁腿,你看現在這腿不是挺長的嗎?”

同事堅持科學育兒,嚴肅拒絕,她認為這是種傳統陋習,會傷害到寶寶的健康。

婆婆生氣之下跟她說:“那你就等著孩子長大後埋怨吧!反正我是不管了,過幾天就回老家去。”

實際上,在育兒方面這樣的陋習還真不少,大部分老人以過來經驗為權威,以為“對孩子好”其實毫無科學依據,反而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作為新時代寶媽,大家一定要理智科學。老人的經驗之談確實值得聽一聽,但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全聽信。

下面總結一下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各位家長也好心裡有個數,別盲目糾正。

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一.“羅圈腿”

這是新生兒的一個明顯特徵,有的家長一看見自家寶寶的腿型,就很擔心長大後也像現在一樣難看。

有些老人,比如同事的婆婆,就認為把孩子的腿綁上能讓它變直。

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事實上,出生的前一年有“羅圈腿”是正常且普遍的生理現象,因為寶寶腿部的“屈”肌力量遠遠大於“伸”肌力量

,因此外在表現就是一直屈著腿。

另外,子宮裡空間狹小,寶寶的腿只能一直蜷曲著,生下來後也保持著這樣的慣性。

這種情況根本不是“病”,保持青蛙一樣蜷縮的姿勢,會讓寶寶很有安全感,家長不要破壞。而且,這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隨著生長髮育腿會漸漸變直,不必擔心。

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小貼士:

當然,也不要完全放任,如果到了兩歲寶寶還是羅圈腿,要到醫院就醫。

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二.“螳螂嘴”

寶寶剛生下來沒幾天,有些細心的新手媽媽就會發現,寶寶口腔內的兩頰隆起了一個大包,看起來像厚厚的脂肪墊,導致嘴看起來也很奇怪,於是便會擔憂是不是孩子嘴部畸形呀!

其實這種情況叫“螳螂嘴”,並不是什麼嘴部畸形,只是個正常生理現象。

別看這大包看起來怪怪的,可卻有大用處,它們是脂肪墊,在寶寶喝奶用力吸吮時起到支撐作用,要不然寶寶的雙頰就會塌陷。

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這兩個鼓起的脂肪墊,在寶寶可以咀嚼後就會慢慢消失,不會一直怪怪的,寶媽們就放心吧。

小貼士:

因此,千萬不要冒然挑破脂肪墊,這樣很容易引發感染。

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三.乳腺腫大

許多新生兒會出現兩側乳腺腫大情況,而且大小也不一,有的如蠶豆大小,有的像鵪鶉蛋大小,還有少數寶寶會分泌少量乳汁。

許多地方有給寶寶“擠奶鬍子”的習慣,無論男女都要擠,不然長大後一到陰天下雨就會胸痛,而且女孩還會R頭內陷,影響以後餵養孩子。

事實上,這種情況也是正常的,是因為受到了母體內分泌的影響,對寶寶完全沒有健康危害,更不會出現長大後會胸痛的情況。

大部分寶寶兩三週之後就會消失,極少數寶寶要等到一個月前後消失。

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小貼士:

寶媽一定要拒絕擠R頭的行為,萬一感染後果就嚴重了,可能會引起敗血症。

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四.馬牙

新生兒五週左右,牙齦上或口腔上顎會長一些很小的白色球狀物,且分佈不規則,有點像乳牙,其實這就是馬牙。

有的新手媽媽不是很瞭解,還以為孩子是長了什麼肉瘤,擔心不已。

馬牙是由上皮層細胞堆積和粘液腺分泌物堆積而成的,它長則會持續數月,短則幾個星期就會消失,是種正常現象,不會有什麼不利影響。

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小貼士:

不要用手絹去擦,也不可以拿針挑破,同樣有感染風險。總之,新生兒的免疫力特別低,最好不要製造開放的創口。

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五.皮膚上有一層白色的東西

有的寶媽會發現,寶寶剛出生時髒髒的,皮膚上有一層白色的物質,拿水洗也洗不掉,讓人懷疑是不是得了皮膚病。

事實上,這層看起來髒髒的白色物質,是新生兒從母體裡帶出的胎脂

,可以保護孩子嬌嫩的皮膚不受傷害。

不過,胎脂不會存在太長時間,過段時間就會自己消失。

新生兒那些看似異常其實正常的特徵,家長別盲目糾正,傷害很大

小貼士:

寶媽不要反覆大力擦洗,更不能拿東西刮胎脂,會對孩子的皮膚造成損害。

新手媽媽欠缺育兒經驗,照顧寶寶時難免多想,家中老人的說法可以聽聽,但最關鍵的是諮詢專業人士或看相關的權威書籍,部分陋習是該摒棄了,否則對孩子傷害很大。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