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鰲拜真的造反了嗎?鰲拜最後的下場如何?

文史衙門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對於鰲拜,人人皆知他是一個奸臣,目無君主,甚至陰謀篡位。這些都是在影視劇中我們所看到的,其實這是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為了襯托康熙的英名才智。但真實的鰲拜並不是這樣。

在1643年八月皇太極極去世時,鰲拜成為了清朝皇帝的選舉重臣。可以說鰲拜是清朝的忠臣。當時多爾袞戰功顯赫,對帝位虎視眈眈,但是作為皇太極的大臣,對繼承帝位仍是擁立皇太極的子嗣。但自己很清楚,不管事情的成功與否,自己都是凶多吉少。

在八月十四日,和碩和皇太極商量新帝的事情,鰲拜預防著多爾袞篡位,多爾袞無奈之下只好協同鄭親王輔政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福臨做新皇帝,即順治。

在皇太極去世之後,福臨絲毫沒有權力,多爾袞一攬全政,很多大臣都投靠於多爾袞,但鰲拜不顧自己被迫害的危險多次擁護福臨。

在公元1661年,他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四人成為康熙的四大輔政大臣。康熙六年,索尼去世,鰲拜卻用24條罪狀把蘇克薩處死,就只剩下他和遏必隆,可是遏必隆一點主見也沒有。康熙想自己獨攬大權,而鰲拜就是自己的攔路虎。

在康熙快到15歲時,自己想結束輔政時代成為真正的帝王。為了讓鰲拜倒臺,把鰲拜的親信全部調離京城並把鰲拜招進宮中,康熙培養的一批侍衛一擁而上活捉了鰲拜,鰲拜萬萬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結局。

鰲拜被捕後,皇帝加急審訊,下詔朝廷內外,列舉了鰲拜結黨專權,不尊君上,行私納賄等三十條罪狀。本應該斬立決,滅九族。但是康熙看在鰲拜對自己的祖父皇太極以及對自己的阿瑪忠心耿耿的情況下,選擇了寬大處理。鰲拜入獄後不久得了大病,死於牢中。

對於鰲拜的一生,效勞清朝三代帝王,忠與君主,至死不渝,最後卻落成死於牢中不得安息的一個結局。


生活小眼睛


歷史上的鰲拜沒造反,但也跟造反差不多了。

史載:16歲的康熙對著他親自訓練的一群少年侍衛說了這樣一番話:

你們都是我的股肱近臣,但是,你們是怕我,還是也怕鰲拜?

少年們異口同聲作答:我們只敬畏皇上!

這一場景,記錄於生於乾隆年間,死於道光年間的禮親王昭槤所做的《嘯亭雜錄》上。

一個已經親政兩年的君王,卻還得自己訓練死士,才敢處理鰲拜。

可見鰲拜勢力之大,奸焰之兇。

如果這還不能說明問題。

那麼《清聖祖實錄》上記載,康熙處理鰲拜之前,還要把鰲拜的主要親信黨羽們以各種名義支離京城,才敢動手,以確保萬無一失。

康熙對鰲拜集團的忌憚可見一斑。


鰲拜沒認清“輔政大臣”的本質,也沒好好吸取多爾袞敗亡的教訓。

輔政大臣,比著多爾袞那個攝政王,可以說是退了一大步。

等於順治臨終前,吸取了多爾袞的教訓,

不想給自己的繼承者再找個“爹”。

而是找了四個助手。

鰲拜沒搞清楚。

這是清統治者加強君主中央集權的一個很明晰的信號。

他的理念,還停留在關外,誰有實力誰做主的階段呢。

所以,康熙六年,康熙親政之後,四輔政為首的索尼一死,

鰲拜就開始想著專權。

連人家蘇克薩哈主動請辭,他都不放過。

羅織了種種罪名,必欲置之死地。

康熙堅決不同意,他竟然就在大殿之上,衝著康熙揮舞著胳膊,“據理”力爭。

最終康熙只能同意處理蘇克薩哈滿門,只爭取到了把凌遲改為絞刑。

君權旁落,是每個君王都絕對不能忍受的。


康熙粉碎了鰲拜集團,順勢也拿下了剩下的唯一一個輔政大臣遏必隆。

這標誌著,康熙徹底收回了君權。

而議政王大臣會議也被康熙縮減了人數,並規定以後會議內容不得外傳。

所以,處理鰲拜事件的本質,

就是清廷封建統治上層集團的一次權力之爭。

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所以,鰲拜被定的是“謀逆”的大罪。

是不是真的謀反,已經不重要了。

鰲拜最後的下場,本來是立斬,後來,鰲拜要求單獨見見康熙。

見康熙的時候,展示了一下他救清太宗皇太極時身上留下的傷疤。

16歲的康熙,看了之後,動了惻隱之心,

把處罰決定改為免去鰲拜的官職和爵位,他兒子也免死,和他一起永遠禁錮。

不久,鰲拜死於禁錮之中,他的兒子被釋放。

鰲拜集團其他的成員也基本被免死,大多是奪職並抄沒家產。


泰林說


一旦提起鰲拜,相信各位網友都不會太過陌生。因為,隨著一次次在熒屏的登臺亮相,那個鬍子拉碴和目中無人的凶神惡煞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尤其是,少年康熙智擒鰲拜的那一幕,基本上人人都能耳熟能詳,各個影視作品都打著滾兒和換著花兒的演繹了一遍又一遍,什麼《康熙王朝》、《鹿鼎記》等,甚至都有些審美疲勞了。

基本的情節和套路卻大都一致,無非就是說鰲拜憑藉軍功而目中無人,甚至還敢欺凌少主。而年少的老闆康熙則以退為進,步步為營,通過虛與委蛇而將鰲拜及其黨羽全部拿下,牢牢掌控了自己的皇權。

那麼,真實的歷史果真如此嗎?真實的鰲拜果真要造反嗎?

鰲拜(1610年—1669年),出生於瓜爾佳氏一族,屬於滿洲上三旗的鑲黃旗,歷經了皇太極、順治和康熙三朝。

鰲拜憑藉其赫赫的軍功而受封為公爵,賜封稱號為“巴圖魯”。順治過世後,鰲拜成為了康熙帝早年的輔政大臣,權力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成為清朝初期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

出生於武將世家的鰲拜,完全繼承了滿人的傳統尚武,積極在軍前效力,跟隨清太宗皇太極一路南征北戰,並且屢建奇功。

第一次大功當屬於皮島之戰。在明天啟年間,滿人長期威逼遼東,守將毛文龍一看形勢不妙,率軍退守到了皮島後堅決不出,之後還在此安營紮寨。

這樣,正好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朝駐軍,形成犄角之勢相互配合,對後金形成了巨大的軍事威脅。這個威脅,一直都困擾著滿人,從努爾哈赤開始,一直到皇太極時期,都將皮島視為自己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後快。

1637年,皇太極命貝子碩託再次領兵攻打皮島。毛文龍也不慌張,採取自己一貫的方針,死都不出來,看你能咋滴?

我們都很清楚,滿人騎馬射箭是強項,可這攻城戰實在不擅長。尤其,皮島還涉及到了要進行水戰,那就更加不靈光了。

皮島在毛文龍的經營下,早已變得銅牆鐵壁,防得嚴嚴實實。碩託久攻不下,清兵的士氣低落。不得以,皇太極改命阿濟格接手此項任務,帶領鰲拜一同前來出戰。

鰲拜在查勘地形後,決心帶領一部分先頭部隊渡海攻擊。哪知,明軍早就嚴正以待,瞬間亂炮齊發,徹底打亂了清軍的陣型。鰲拜身先士卒,帶領部下衝入敵陣,與明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一舉拿下了皮島。

皇太極聽到捷報,激動不已,自己多年的心願終於達成了,當即就下令賜鰲拜“巴圖魯”的稱號。

鰲拜成名的另一場戰役就是松錦會戰,錦州作為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重鎮,與另一處的重鎮寧遠遙相呼應。這些城池,對於明朝抵抗滿人的入侵和襲擾,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句話,滿人若要入關中原,必須先拿下寧錦之地,否則一切都是空談。而這些堅城,又實非以騎兵為主的滿人所長。

1641年,鰲拜跟隨鄭親王濟爾哈朗開始攻擊錦州。時任明軍主帥的洪承疇,親率十三萬的明軍主力前來救援,準備與錦州守將祖大壽進行裡應外合。

在此情況下,鰲拜率領所部人馬迎頭而上,進行奮勇的反擊,終於將洪承疇的大軍包圍並大獲全勝。此戰後,徹底扭轉了明清雙方的攻守之勢,明軍已經完全節節敗退。

鰲拜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參加大小戰役不計其數,為大清的創立可謂是汗馬之功,是當之無愧的開國功勳。同時,他也日益成為了皇太極的心腹大臣,負責統領皇太極的近衛軍。

由於生前沒有明確安排繼位的人選,所以皇太極在去世後,朝廷內部發生了劇烈的紛爭。當時,有資格繼位的共有兩人:一是兩黃旗系統的勢力,由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所執掌;一是兩白旗系統的勢力,由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所執掌。雙方互不相讓,已成劍拔弩張之勢,眼看滿清的分裂將不可避免。

當時,鰲拜統領著皇太極的近衛軍,極具戰鬥力,自然成為各方勢力的拉攏對象。

出於對皇太極的忠心,鰲拜沒有絲毫猶豫,他旗幟鮮明的支持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繼位。並且,同時還向多爾袞的勢力施壓。

最終的結果我們也都很清楚,各方最終實現妥協,共同擁立年幼的福臨繼位,多爾袞成為了攝政王。

於是,鰲拜尷尬了,他立即成為了攝政王多爾袞的眼中釘,開始被殘酷的打壓和報復。一步步地,鰲拜淡出了清初的政壇,幾乎就要被人遺忘了。

跌到谷底就會反彈,股票如此,人也一樣。

在順治親政後,鰲拜的人生際遇終於到了。他越來越被器重和賞識,又在政治上獲得了新生,被重新起用,積極參與國政和軍事。

甚至於,當鰲拜的舊傷復發之時,順治帝以九五之尊親自前往鰲拜府上探視。這份榮耀,在封建時代是非常罕見的。

客觀的講,鰲拜在擔任鑲黃旗統領期間,無論對於皇太極還是對順治,都是非常的忠心,可以說是史志不渝。儘管受到了多爾袞的迫害,但始終未改其志。僅從這點來看,鰲拜就稱得上是一位忠貞之臣。

康熙八年五月,先帝遺命的輔政大臣、一等公鰲拜,被康熙緝拿問罪。至於這個緝拿的過程,遠沒有影視劇中演繹的那麼兇險,那麼戲劇,那麼誇張。

因為!因為鰲拜從始至終都沒有進行過反抗,這點很重要!請記錄。他堅持認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如果鰲拜真要造反的話,以他的權勢和地位,即便不能除掉康熙,但最起碼反抗的力量總是有的,畢竟幾十萬的軍隊擺在那裡。但鰲拜沒有這麼做,而是束手就擒。事後,康熙帝也覺得或許自己太過分了,將原本議定的死刑改為了幽禁。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特意下旨要善待鰲拜的後人,重新給予他們官職和田產。雖然沒有公開為鰲拜進行平反,可也算是用一種隱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歉意。

康熙五十三年時,康熙皇帝公開承認:“我朝從徵效力的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於是,康熙追封鰲拜為一等男爵。

在雍正帝即位後,他加封鰲拜為一等公,並將先帝康熙所定鰲拜的諸多罪狀悉數都勾去,正式為鰲拜正名。之後,再次追封鰲拜為一等超武公,世襲罔替。

文史不假個人認為,鰲拜既是一個功臣,也是一個忠臣。至於說,康熙帝除掉鰲拜是否正確?那就見仁見智了。

回答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