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打孩子,痛得不僅有孩子的身體,還有媽媽的心

001

忍不住打孩子,痛得不僅有孩子的身體,還有媽媽的心

我們家田寶兩歲半多了,養成了晚上入睡前邊聽我講故事邊喝奶粉的習慣,故事講完,奶粉也喝完,再喝點溫開水漱口後就睡了。

時間長了,早上起來就能聞到田寶嘴巴臭臭的味道。

有天早上,又聞到了這股味道,於是,叫田寶刷牙。

剛起床就抱著零食想吃的田寶,嘴裡不停地念著:“不要,不要,不要。”

任憑我怎麼哄,怎麼勸,還是不去刷牙,一遍又一遍重複說著“不要”,躲得遠遠地。

我的耐心用完了,開始用武力威脅他,“要等媽媽拿衣架打你,你才去,是麼?”

聽到衣架,田寶有點害怕了,一邊往更角落的地方躲,一邊對我說:“不要拿衣架,不要。”

我走進房間拿了兩個舊衣架,往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幾下,起初他不動,感覺到痛了,跑向老公那邊求救,眼淚嘩啦啦地往下流,“好痛,好痛。”

趁機再問他,“去不去刷牙?”

他一邊哭一邊委屈地說“不要,不要。”

真是冒火了,立馬轉身走進房間換上三四個新的衣架,抓在手裡一大把,沉甸甸的,田寶躲回了剛才的角落,縮著身子非常害怕地看著我,嘴裡還是那句話:“不要,不要。”

我的怒氣正冒著,舉起一把衣架,做要打他的樣子,狠狠地拍在桌子上,這一拍把他嚇得更加哇哇大聲哭了起來,然後重重地把衣架往桌子上一放。

看著他鼻涕眼淚交替,縮在角落裡,一動不動地害怕的樣子,想到剛剛我只顧發洩自己不滿情緒的可怕樣子,頓時心軟了。

002


忍不住打孩子,痛得不僅有孩子的身體,還有媽媽的心


媽媽打孩子,力量非常懸殊的雙方,輸贏已寫好。

兩歲半多的孩子哪裡有力量跟媽媽打架,看到怒氣滿天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媽媽,孩子除了害怕和哭泣,還能做什麼呢?

媽媽打孩子,其實,就是媽媽控制不了當時的情緒,沒有能力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和交流,希望使用武力威脅孩子,讓孩子屈服於暴力,達到效果。

打完田寶後,我為剛才的行為感到非常的後悔和痛心,我怎麼能這樣呢?我怎麼可以這樣做媽媽呢?

然後,以討好彌補的心態過去抱住田寶,幫他擦鼻涕和眼淚,哄他去洗手檯刷牙,這個時候的田寶特別乖,一種害怕後的乖,一種有點心疼的乖。

我讓田寶先潤潤嗓子,把喝進去的水吐出來,田寶故意吞下去,覺得好玩,馬上破涕為笑,咯咯地笑了起來。

趁他笑的時候,我抱了抱他,跟他道歉:“媽媽剛剛不應該打你,媽媽錯了,你會原諒媽媽嗎?”

田寶:“原諒媽媽。”

我們愛孩子有很多的條件,孩子乖巧、可愛、聽話的時候,我們無限寵愛,一旦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的時候,馬上就翻臉了。而孩子呢,不管爸媽愛不愛我,剛剛是不是還打我,都愛爸媽,孩子對爸媽的愛沒有條件,始終如一。

003

忍不住打孩子,痛得不僅有孩子的身體,還有媽媽的心

打完田寶好久,我的心還在痛,還在自責中。

為什麼痛和自責呢?

因為自己在培養田寶的習慣時偷懶。

田寶晚上很少刷牙,是因為我偷懶,講完故事喝完奶粉,我想倒頭就睡,不想麻煩,再起身下床帶著田寶去刷牙,磨蹭一下十來分鐘就過去了,不如給他喝點溫開水就當漱口完事來得省事。

早上刷牙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天心情好就耐心帶著田寶刷,沒時間,田寶也不想刷時,那就乾脆不刷,直接吃早餐了。

因此,田寶沒有養成刷牙的習慣,不是田寶的錯,而是我這當媽媽的引導不到位,而我卻把這個錯怪在田寶身上,掩蓋自己平時偷得懶。

每天早晚刷牙只是孩子眾多需要養成的習慣中的一種,此外,還有比如多喝水,吃飯時坐桌子上吃等等。

我國著名的童話大王鄭淵潔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中寫到:在孩子學齡前,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比背古詩背英語單詞重要。

鄭老師一個人寫作《童話大王》月刊三十三年,每天堅持四點半起床寫作到六點半,中間沒有因為感冒發燒或者是其他病痛影響早起,耽擱寫作,是因為他從小就在爸媽的教育下養成了一些好的生活習慣。

比如每天固定時間大便一次,及時把身體裡面的垃圾排出體外。

每天固定時間大便一次的人,比好幾天才大便一次的人,患直腸癌的概率低很多。

比如養成不停小口喝白水的習慣。現在很多的小朋友不喜歡喝白水,喜歡喝碳酸飲料,更有味道,越早接觸有味道的飲料,越早不喜歡喝沒有味道的白水了。

鄭老師當名醫的外祖父告訴他,不停小口喝水,就不會感冒,還說不要憋尿。如果喝了水不憋尿,隨時去小便,喝的就是靈丹妙藥。如果喝了水憋尿,喝的就是毒藥。

多喝水也是孩子發燒感冒時最好的退燒藥,喜歡喝水的孩子,高燒也退得快。

此外,鄭老師還分享了要多吃大腦喜歡的食物,比如海魚、堅果和蔬菜等。少吃或者遠離大腦最害怕的食物——糖,遠離甜食和碳酸飲料。

到樓下溜達一圈,就會發現,三歲左右的小朋友,十個中有一半以上的喜歡吃糖,有兩三個因為吃多了糖,牙齒已經發黑縫隙變寬,很可愛的一個小孩,一張嘴露出被糖腐蝕的牙齒,可愛就減少了幾分。

鄭老師說自己身體一直保持很健康,三十多年來幾乎沒有生病,得力於學齡前養成了這些好習慣,受益一生。

在孫女四歲時,他寫了一封信給她,告訴她從小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信的內容如下:

吃早飯;喝白水;正確刷牙;與人為善;自嘲;每天大便一次;不和甜食做朋友;注意安全;閱讀;不憋尿;不給別人添麻煩;會照顧自己;上學之前就是玩;儘量少去幼兒園;多和年齡不同的人相處。

004


忍不住打孩子,痛得不僅有孩子的身體,還有媽媽的心


好的習慣受益一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伴隨一生,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在學業、事業和家庭中開足馬力,盡情往前衝。

而小孩學齡前好習慣的養成,在於爸爸媽媽的引導和示範。

鄭老師在書中寫到,小孩的模仿能力特別強。

要想孩子做到任何事情,你先做給他看,你不用說話。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用嘴。

我在反思田寶為什麼不喜歡刷牙,大概是因為他很少看見我們刷牙,他起來前,我們已經刷過牙了,就少了示範的環節;加上我們對他刷牙這件事不夠重視,沒有花心思去引導,只是心血來潮時,就逼著他去刷牙,小孩的逆反心理強,越是逼著他刷,越是不刷,而後就更加不喜歡刷牙了。

喝水呢,他也喝得少,但是我們每次喝水的時候,會有意識地讓他一起喝,他喜歡碰杯,就跟他碰杯,碰一次喝一口,多碰幾次,就喝夠量了。

看來,我以後每天得多刷幾次牙了,或者調整刷牙的時間,示範給田寶看,引導他一起刷,而不是每次用衣架逼著他刷,不但沒有效果,不知其他媽媽有沒同感,暴力使用多了還會上癮,對孩子對自己都不好。

忍不住打孩子,痛得不僅有孩子的身體,還有媽媽的心

用鄭淵潔老師書中的一段話來結尾:

我小時候問姥爺,什麼時候我能長大,有沒有能讓我加速長大的魔法。

姥爺說:人能照顧自己,就長大了。不管他多少歲。什麼叫能照顧自己?就是有好的生活習慣,不生病。姥爺說,有的人六歲就會照顧自己,他已經長大了。有的人六十歲還不會照顧自己,他依然沒有長大。什麼是照顧自己?半天幾乎不喝水,就是不會照顧自己。

學齡前,讓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會照顧自己,孩子未來的人生路上,爸媽就可以更省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