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相卿——面向世界的鈞瓷藝術家

孔相卿——面向世界的鈞瓷藝術家

孔相卿

面向世界的鈞瓷藝術家

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鈞瓷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第六、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

孔家鈞窯藝術總監

連續十三屆中國--東盟峰會鈞瓷國禮的設計製作人

中國鈞瓷行業的領軍人物


一、序曲

孔相卿1963年出生於中原神垕古鎮的鈞瓷世家。少兒時雖頑皮卻天資聰穎,12歲已能瓷板作畫,15歲學習陶瓷制模工藝,22歲時,在父親孔鐵山指導下,不僅能燒製高端鈞瓷,而且還創燒出高仿北宋官瓷作品,其品相可與傳世官瓷媲美,以假亂真,遂打入東南亞市場,賺了不少外匯。1987年,時年24歲的相卿,他以兄弟四人為班底成立“孔家鈞窯有限公司",就此拉開了孔家鈞窯征戰藝術品市場的序幕。


九十年代,孔相卿按照產業化佈局,推陳出新,鈞瓷產能和銷售收入幾乎佔據神垕鎮鈞瓷產業的半壁江山,激增的資本進一步加大了孔家鈞窯的擴張能量,用孔相卿的話講:“要進軍藝術品市場,首先要進入資本市場,沒有資本,拿什麼去搞藝術”。這--是理念,也是相卿要的一個結果。


1995年,相卿未雨綢繆,專程前往北京請啟功先生為孔家鈞窯書寫了 “莫道世上黃金貴,不如孔家一把泥”的廣告詞,短短半個月,這廣告詞就像插上了翅膀鋪滿了神垕、禹州、許昌及省會鄭州等地,那真叫氣魄啊!當時相卿剛過而立之年,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有人笑話他,說他是有錢燒的。然而,相卿不信邪,硬是憑著“一定要把鈞瓷做出身價”的想法,將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戶攬到了孔家鈞窯,每年為孔家鈞窯創造了上千萬元的盈利。這一是觀念,也是相卿創造的神話。


從歷史上講,北方瓷沒有南方瓷精細,好像這是北方瓷的特點一樣,但相卿卻偏偏不這樣認為:“說北方瓷粗糙,是長期工藝不精、技術不良造成的,端莊、大氣、厚重是鈞瓷的本色,但鈞瓷絕不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孔相卿親自擔任孔家鈞窯的藝術總監,負責器型創作及成型工藝,在多年的摸索中,他以“一器多法”、“以器定法”的新工藝取代了傳統的“一法多器”,從工藝上解決了成型中所有的問題。如今看相卿所制的每一個器型,都是法度嚴謹、一絲不苟,以精湛的工藝展現著鈞瓷的風采。這--是技術,也是相卿的立足之本。


2007年1月,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結果公佈,河南僅有的兩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名額被鈞瓷人包攬,孔相卿赫然其中。當年,相卿的實際年齡僅有43歲,這一評選結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讓實力說話、讓作品說話”是相卿的名言。從相卿連續擔任第六屆、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委,就足以看出相卿的實力與水平。因而,所有的榮譽----對相卿來講,應該是光榮與夢想的迴歸。


2012年8月,孔相卿所創辦的孔家鈞窯被文化部授予“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這是繼1955年周恩來提出“一定要恢復五大名窯”指示精神57年後,鈞瓷界首獲殊榮,“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是什麼概念,它象徵著“孔家鈞窯”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家族企業,而是響噹噹的國家品牌,這-----是相卿的驕傲,更是整個中國鈞窯的驕傲,它標誌著相卿創辦的孔家鈞窯踏上了一個全新的征程。


二、“立象以盡意”

——孔相卿的陶瓷美學追求

真正的大道理,其實是最簡單的道理;真正的大美,其實也是最自然的美。《周易》書論:“意以象盡,象以言著-------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講的就是審美的最高境界不只是象,而是要超乎象之意,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和諧統一,方可稱之為完美。相卿就是這樣,他在創作的道路上不僅注重於器物的表象美,更注重於器物的內在美,以內在美來展示器物的深邃與境界,從而使器物達到更高的精神世界。


一件立意高遠、意境深邃的作品往往會引起人們的共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席像的陶瓷製作已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從“象”的角度講,想要超越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孔相卿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意”放在了首位,其次在追求與“象”。它在設計中獨具匠心的採用虛擬空間的三維手法,並在鈞瓷製作史上首次採取重點部位(頸部)用黃金噴釉的方式,將器型輪廓線設計為主席側面微笑剪影,通過燈光的投影將主席那種神采奕奕的神態與氣質展現在背景牆上,塑造出了全新的空間視覺影像。該作品2005年9月被主席紀念堂收藏、2006年9月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2007年1月入選全日制九年級《美術》教科書, 同年入選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紀念郵票。這是相卿在設計上的獨步追求與大膽突破,它彰顯了創新的魅力與力量。


孔相卿——面向世界的鈞瓷藝術家

偉人尊

在相卿那裡,我曾看到一個用於裝茶葉的手拉坯小罐,器形精美,圓圓的,飽滿瑩潤,粉青色,胭脂紅,摸起來滑溜溜的,很膩,膩的像嬰兒的屁股,尤其是泛起來的那片紅,不像是我們常說的“飄紅”,而像是從釉裡面長出來的一樣,由裡而外散發著神秘的色澤,倒真像月光下的煙霞,含蓄、委婉、矜持、嫵媚,看到她,似乎看到的不是一個小罐,更像是一個雋永含蓄,溫爾文雅的古代淑女的感覺;看到它,可能還會想到千年前的貴妃,她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美貌,著實會讓世間多少美女在它面前黯然失色;看到它,可能還會聯想到北宋的徽宗,這麼一個痴迷於藝術一生的千古一帝,一定會因終生未能見到如此的美器而感到生不逢時,仰天長嘆!的確,看相卿親手做的器物,不止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福分,即便你不懂藝術,也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什麼叫“美”。而這種美,不正是相卿內心深處所要追求的那種“意象”之美嗎?


孔相卿——面向世界的鈞瓷藝術家

粉青胭脂紅罐·碗

三、相卿的情懷

——要讓中原壺走向世界

從古人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到今天的“品茶品酒品人生”,不知何時,茶的地位超過了酒。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茶文化突破地域侷限,以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風靡大江南北,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它標誌著一種新的文化生活的形成。過去,喝茶的主要區域在南方,北方對茶不太講究,隨著茶文化的普及,茶生活、茶態度、茶功夫、茶器都成為了人們品頭論足、娓娓道來的重要話題。上世紀九十年代時,紫砂壺就以其不菲的價格躋身於拍賣市場,僅顧景舟大師的一把壺,在北京、上海的拍賣市場上,從幾十萬元炒到了幾百萬元,又從幾百萬元炒到了到上千萬元,這哪裡是紫砂的價格,這分明是比黃金更貴的鑽石價格。從幾十萬元炒到上千萬元,只用了短短不足十年左右的時間,的確,它震驚了中國和世界的陶瓷界。歷史上以生產瓶瓶罐罐為主的鈞瓷產業能否適應新的市場需求?這對鈞瓷界領軍人物孔相卿來講,是必須要面對和思考的一個帶有方向性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相卿悟出了:“作為鈞瓷藝術,不應只擺放於博物館中,更多的是要把它從博物館請出來,走進大眾的生活和視野”,這就是方向、是定位,從此鈞窯邁開了研發茶器的步伐。


鈞瓷製作茶器,談何容易?它面臨著方方面面的系列問題。紫砂茶器屬低溫燒成的陶製品,它的燒成溫度大概在1000度左右;其收縮比大概是百分之七左右,由於紫砂不用上釉,不存在脫釉或過足的情況,相對來講燒成難度小;而鈞瓷呢? 鈞瓷屬高溫釉、它的燒成溫度在1250至1350度之間;收縮比達到百分之十三到十五之間,且由於鈞瓷是厚釉結構,所以流釉或過足現象時有發生,燒成難度太大了,尤其是壺口與壺蓋之間的結合更是難點中的難點,稍有偏差,就會出現密封不嚴、水流不暢的狀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神垕的鈞瓷企業曾嘗試生產鈞瓷茶器,就是因為茶器的密封工藝解決不好,所以一直處於停滯的狀態。面對困難相卿說了一句話,他說:“沒有難度,要我們大師幹啥?”在解決壺口與壺蓋密封問題時,可以說他是煞費苦心,假如購買研磨機,一臺研磨機當時需要花費幾十萬元,神垕能有幾家企業買得起?能不能不用研磨機解決鈞瓷壺的密封問題?這對相卿來講的確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他獨闢蹊徑,經過上百次的反覆試驗,最後竟然用金剛砂蘸水的這個最為簡單方法攻克了這一最為關鍵的技術難題,密封問題不僅解決了,而且密封的效果超過了其它瓷種。


孔相卿——面向世界的鈞瓷藝術家

中原壺

造型是相卿的優勢,他先後推出了圓滿壺、招財壺、平安壺、壽桃壺、光明壺等十幾款風格獨特、質量上乘的鈞瓷壺系列。並同時推出“茶道七品”,含茶壺、注壺、茶篩、茶罐、茶杯、燻爐、花瓶小飾等七件套,鈞瓷茶器不僅解決了產品的工藝問題,而且鈞瓷那種幻化萬千的窯變藝術也為鈞瓷茶器增添了美感,的確這讓全國的陶瓷產區都為鈞瓷而感到驚豔,2006年,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專程來到神垕看孔相卿推出的茶器,太漂亮了,盧書記看後大發感慨:“沒想到鈞瓷茶器能做的這麼出彩、這麼好用,這是我們河南人的驕傲”。隨之,盧書記提議把孔家鈞窯的鈞瓷壺系列譽名為“中原壺”。“中原壺”是名字,更是品牌,它向世人宣告:“中原壺”可以進軍國內外市場了。


“壺” 小乾坤大,一“壺”一世界。從2006年到今天的2019年,“中原壺” 在神垕、在河南深深地紮下了根,不僅僅是禹州的鈞瓷,汝州、寶豐的汝瓷、開封的官瓷、焦作的“絞胎瓷" 等瓷種的產區,都開始生產以“中原壺”為標誌的河南茶器,目前在全國的茶器銷售市場中河南的茶器佔據了不低於百分之十五的份額,其中僅鈞瓷茶器的市場佔有率就不低於百分之十,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人們從喜用陶質茶器開始喜歡瓷質茶器,鈞瓷茶器那種漂亮的外觀、精湛的工藝、多彩的窯變藝術,的確正在妝點和美化著人們的生活,人們更多地從使用鈞瓷茶器的樂趣中來享受和改變著茶生活和茶態度。“中原壺”從開發到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大概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正是憑著這條完整的產業鏈,河南的陶瓷產區成功的抵禦了來勢兇猛的全球性“金融風暴”,很好地生存了下來。相卿說:“古老的中原,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我們在這片熱土上深耕,“中原壺”就一定會通過一帶一路的藍圖走向世界”。


四、孔相卿——站在文化的高度

鑄造鈞瓷的華章

“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述,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給正確的精神指引。”可以說文化自信是我們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精神支柱。


2006年,相卿第一次承接了中國--東盟博覽會會務組關於製作會議國禮的設計任務,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因為稍有不慎,任務就會旁落。相卿幾易其稿,多番修正,最後從傳統的中國文化元素中尋求方案,他借鑑商周時期青銅花觚和青銅出戟尊的設計理念,並以四龍為飾,蘊藏四海太平,五穀豐登之內涵,取名“豐尊”,設計方案遞到北京後獲會務組高度認可,成功入選為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外交國禮。當首次以鈞瓷作為國禮的“豐尊”亮相於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時,整個會場為之振奮,與會的各國首腦盛讚鈞瓷:“太漂亮了!太富有想象力了!china,中國的驕傲!”從2006年的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始,相卿一直追隨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腳步,在強手如林的國禮競爭中,相卿設計的作品每次都力拔頭籌,連續十三年、十三屆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國禮全部由孔家鈞窯製作,可以自豪的說,相卿創造了國禮史上的奇蹟!


2008年2月1日,“走進聯合國•中國推廣日”新聞發佈會在北京舉行,宣佈將於4月25日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2008聯合國之春文化節”,旨在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為辦好這項活動,需要招標競選進入聯合國的國禮作品。孔相卿受邀參與,他在時間短任務重的壓力下,不負眾望,其設計的“四海昇平”突破重圍,成為唯一入選聯合國總部的陶瓷國禮。2008年4月17日,時任許昌市市委書記毛萬春和孔家鈞窯董事長孔紅生一行攜“四海昇平”這件精美的禮品飛赴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先後受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和常務副秘書長阿莎•羅斯•米基羅博士的親切會見,當他們把孔相卿設計的“四海昇平”作為“國禮”送到潘基文孔相卿設計的“四海昇平”作為“國禮”秘書長手裡之時,潘基文秘書長動情地說:“四海昇平是一個理念,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願,它所呈現出的中國元素也是世界元素,它是中國追求和平的見證,這件作品將在聯合國總部永久性珍藏,”。同時,應“2008聯合國之春文化節”組委會之邀,孔家鈞窯董事長孔紅生走向聯合國論壇,向全世界講述中國鈞窯的歷史與文化。


孔相卿——面向世界的鈞瓷藝術家

聯合國國禮:四海昇平

讓鈞瓷成為國禮、讓鈞瓷走向世界,是相卿的追求與榮耀,更是中國鈞窯的追求與榮耀!

四、孔相卿“銅系青藍釉”的研發成功

與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命題的破解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存在最久的未解問題之一。這個猜想最早出現在1742年,是德國大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的:“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哥德巴赫猜想在提出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毫無進展,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對這一命題進行了潛心研究,最終取得解析數論研究領域多項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詳細證明,引起世界巨大轟動,被公認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國際數學界稱之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而在陶瓷領域,從陶到瓷大約經歷了三千年的過程,從單色釉瓷到複合型多彩釉瓷又歷經了2000多年。人類總是在探索中有所發現、有所前進的。截至目前,鈞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就是1000多年前,使陶瓷由單色釉過渡到了多彩複合釉。在這個過程中,獨佔鰲頭的就是鈞窯銅紅釉的出現。長期以來,在鈞瓷燒製過程中,鈞瓷的“青、藍二色”都是由“鐵元素”生成的,好像與銅元素沒有任何關係。但由鐵生成的青藍釉往往給人以灰、暗之感,缺乏那種清新明麗的韻味。


孔相卿的父親孔鐵山當年是禹縣國營瓷廠實驗室的負責人,專門研究鈞瓷配釉,經他之手,配出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釉,如74號紅、85號紅、花釉、官窯釉、彩瓷釉等等。父親去世後,給相卿留下了大量一手資料,這些資料對相卿來講無疑起了助推劑作用。他站在了父輩的肩膀上,開始了在釉領域的登攀。


孔相卿——面向世界的鈞瓷藝術家

鈞花釉:仰鍾式花盆

從孔家鈞窯成立以來,經相卿之手,先後開發出了“美人醉”、“桃花紅”、“紫金斑”、“山水釉”、“孔雀尾”、“牡丹紅”、“醉紅釉”、“雞血紅”、“兔毫”、“拉絲”、“紫藤釉”、“星辰釉”、“彩霞斑”、“雪裡紅”、“春紅春綠”、“月白釉”、“百笈碎”、“青紅釉”、“霽藍釉”、“翡翠紅”、“石光釉”、“錦彩釉”等上百個品種,然而最讓孔相卿動情的是他的“銅系青藍釉”。


“銅系青藍釉”是他在燒製過程中的偶然發現,看似錯誤時間的還原,反到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08年的一天,相卿打開燒好的窯門,猛然發現一種完全不同的青藍釉出現了瓷器的畫面上,髮色自然,清新明麗,一下子把相卿震撼了!這完全不同於鐵還原的青藍釉,這應該是銅元素的還原現象。從沒有過的興奮讓相卿好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連續幾天睡不著覺。藝術家的直覺告訴他,鈞瓷釉突破在即。


孔相卿——面向世界的鈞瓷藝術家

銅系青藍釉:太白尊


“銅系青藍釉”燒成範圍極窄,它的出現具有偶然性,為摸清它的燒成制度,相卿前後用了三年的時間,直到2011年,相卿才完全破解了它的燒成制度,從而使其從偶然呈色進入到了常態呈色狀態。“銅系青藍釉”的開發成功,像平地一顆驚雷隨之引爆了市場,太美了!如清澈透麗的藍天;如深邃美妙的大海;如漂亮美麗的雀羽;如純美無暇的寶石;不僅引來了大量的藏家買家的興趣,更引來了不少專家學者的關注,景德鎮學院寧鋼教授拿著一件相卿用“銅系青藍釉”燒成的作品,稱讚其釉色為“巔峰之美”;清華大學張守智教授更稱這種釉色為“前無古人。”


孔相卿——面向世界的鈞瓷藝術家

銅系青藍釉:寬肩瓶

孔相卿---銅系青藍釉的創始人,他帶給人們的想象和色彩本身所產生的視覺衝擊力是前所未有的。由此我想到了老子《道德經》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此推理,由銅元素生成銅紅釉;又由銅紅釉轉化成為青藍釉,再由銅紅、銅藍、銅綠派生出更多更好的複合型釉彩,從而進一步生成那種萬紫千紅的自然窯變景色,那是何等愜意啊!仔細推敲,這與陳景潤的《陳氏定理》又是何等的吻合啊!“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句話也給我們以啟迪。是說萬事萬物都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萬物背陰而向陽,並在陰陽二氣的對沖中形成新的和諧體。由此而論,如果說銅紅釉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那種鬚眉陽剛之氣的話;那麼,銅系青藍釉恰恰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那種嫵媚陰柔之美。這兩種美的對沖與結合,不就標誌著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出現嗎?


這----難道不是鈞窯時隔千年之後陰陽之碰撞?這----難道不是巨匠之手破繭成蝶情愛之結晶?可以想象,隨著銅系青藍釉進一步應用於鈞瓷藝術的創作之中,一定會有更多、更好、更具靈氣的鈞瓷作品出現;鈞瓷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孔相卿與陳景潤,一個站在陶瓷的高端、一個站在數論的頂峰, “銅系青藍釉”與哥德巴赫猜想雖不是同一意義上的命題,但它們卻有同工異曲之妙。當陳景潤以他的智慧解開二百多年來未解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題之時,當孔相卿以他的實力攻克千年未解的銅系青藍釉成因之日,就像科學與命運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我相信,此時此刻他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在不同領域做出了他們不同的貢獻!


五、結語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回望千年,孔相卿已經成長為中國千年鈞窯發展史上的一個當之無愧的舞者:是他用“一器多法”、“以器定法”的現代工藝學成就了鈞瓷創新器型的不斷湧現;是他用““立象以盡意”的文化理念賦予了鈞瓷藝術空間視覺藝術的完美呈現;是他將自身的天賦與學識化為人生的動力,不斷推動中國鈞瓷藝術向更高、更強、更美的層次奮飛!

相卿是屬於中國的,更是屬於世界的,他的創作、他的創新、它的創造已經賦予這個世界太多太多的時代內涵和中國精神,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鈞瓷的魅力和力量!

作者簡介

  • 人民日報《藝術家》雜誌責任編輯
  • 河南省鈞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 許昌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
  • 許昌中國鈞瓷收藏家協會副會長
  • 許昌華尊陶瓷藝術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
  • 華夏鈞瓷館館長
  • 著名鈞瓷文化學者
  • 曾著《中國鈞瓷欣賞》,並在中國陶瓷與科學,許昌學院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其2011年創作的《國威尊》,2013年收錄全日制八年級美術課本,2014年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收藏,2015年創作的《日月潭》獲2017年網評單件陶瓷作品第一名,2017年創作的《中國尊》和《星空夜曲》獲2017年國家知識產權。
  • 近年來,其創作的作品有20多件分別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和國家設計專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