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正文開始前講個笑話:

開墳,查香表的!你就叫杜甫啊!在這個非常時期為什麼西方地府的媒體大肆對你吹捧起來?你是不是收了外國冥幣?你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不是在映射閻王老爺?想跟我們走一趟吧,去地安局喝茶!放心地府人民是不會放過一個好人,也不會錯怪一個壞人的。


話說最近,

BBC為全球宅家居民們獻上了一部東方文化鉅製紀錄片,薦“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甚至都沒有加上“之一”這一說,直接蓋棺定論中國排名No.1了…

本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短小精悍的杜甫詩集紀錄片,名為“Du Fu: China 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讓中華兒女有點錯愕的是,這個獎項跳過了想象力足以上天攬月的詩仙李白,去到了大部分人初中時代讀不懂的“詩聖”杜甫那裡。

“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BBC對杜甫評價之高,可見一斑。

而這也是第一次,杜甫成了外語媒體的關切對象。

BBC情有獨鍾杜甫,背後的原因也讓人動容。

紀錄片在中國拍攝,在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的腳步中,輾轉河南、西安、成都和長沙,用杜甫寫於人生各時期的15首詩串聯起了杜甫普通但不平凡的一生。

先隆重介紹一下紀錄片的班底。

紀錄片的“探路人”邁克爾·伍德是BBC資深製片人,對中西方文化痴迷的他近幾年拍了不少關於中國的紀錄片,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如今,他把志趣投放到中國古詩這個說不完的話題中。

而讓這個紀錄片更餘音繞樑的,是一位古典大師濃厚又抒情的英腔——

曾出演“指環王”中灰袍巫師“甘道夫”的英國演員伊恩·麥克萊恩爵士(Ian McKellen)朗誦全詩。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嗓音迷人又低沉有力,濃濃的抒情味和歷史感,這也靠老爺子經年累月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表演積攢的文化底蘊。

歪果仁拍古代詩人,一聽覺得很新奇,再聽就覺得懸了…

這個歪果仁探尋中國古詩的特別紀錄片中,難以避免地,是揮灑著一股子“洋氣”——

杜甫的詩,全給你大白話翻譯成英文了,只求簡單好懂樸實無華,不求押韻意境那些虛的…

不過人家本來就是一部英語紀錄片嘛,

而且一上來就整出古詩的意境這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又高級之物——很容易把圍觀外國群眾全嚇跑…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於是,為了營造詩中的意境,BBC給詩中的各個“鏡頭”配上了應有的場景。

在繁鬧的長安市集,杜甫的“7歲即作詩”場景呼之欲出,

在鄉間,“探路人”伍德踏上千百年前杜甫走過的土路,

河深兩岸闊,就乘一夜扁舟和漿夫一起劃到水中央。

簡單的幾幀畫面,剩下的想象力自動會填充滿。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BBC到底講述杜甫,講述中國古詩的呢?

而就算對於土生土長的我們,這部紀錄片也堪稱是一部尋根之旅,精神文化盛宴。

影片一開頭,BBC就甩出了強烈對比——

“在東方,他是不朽之一;

在西方,幾乎沒人聽說過他。”

簡單的一句話,配上我們的山水圖,讓人不由得對東方的這個“他”萬分著迷——

神秘,美好,自然…他到底是誰?

繼而開始鋪墊杜甫生平那個特殊的年代,

“生於712年,那是英國敘事長詩《貝奧武夫》的時代。杜甫的一生,經歷了盛唐的傾覆。”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接著再開始不吝讚美中國古詩這塊巨大的瑰寶——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世的詩歌傳統,綿延超三千年,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更古老。”

這些對比讓外國觀眾來說更容易代入,同時也讓我們暗暗稱奇。

隨後就有了那句對杜甫至高地位的總結——

There is Dante, there s Shakespeare, and there s Du Fu.

世上有但丁,有莎翁,還有杜甫。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隨後,杜甫的生平才被娓娓道來。

出生於官僚家庭,只可惜家族聲勢漸微;

而教育沒有落下,飽讀詩書,日日壯想入朝堂、侍君王、報國家。

杜甫的童年成長環境註定未來他會成為一代文豪——

長安城藝術繁盛,藝術不分形式,不分階層,但求創造力。

幼年的杜甫記錄下觀賞開元盛世唐宮第一舞人公孫大娘的演出。

寫下詩句——

“㸌如羿射九日落/當她向後彎腰時,你看到后羿射下9個太陽的樣子

矯如群帝驂龍翔 /當她輕跳之時,你想到天神在雲海中乘龍翱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當她前行時你看到暴風中的閃電驚雷震響

罷如江海凝清光/而當她停下了,你看到了一片無垠的、平靜的海”

顛沛流離中,寫下對往昔的悽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家毀了,而人還在。城裡的春天,草木四處生長。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為過去悲傷時,就算花也會滴下眼淚。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烽火連燒了3個月了,一封從家裡寄來的信值得到1萬金“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隨後,杜甫南下前往成都,建造了草堂,寫下《春夜喜雨》;

到達了長沙,得到片刻安寧,胸中有大量靈感化身為一句句有力的詩語。

而在最後,這個顛沛流離一生的詩人病逝於一條小船上,年僅59.

杜甫走過的路,今人也順著一路尋至,“探路人”伍德一路上遇到了普通人,舞者和音樂家,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千百年前杜甫的一生,那些跌宕起伏的際遇,那些由此誕生的天才傑作,就在中國的山水、洋人的視角和腳本中,栩栩如生被還原出來的。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簡潔,但是回味無窮。

就像古詩本身。

質樸中帶著唯美,鄉愁中藏著古典…

生於隕落盛唐,卒於亂世,一生坎坷卻從來眼含別人的悽苦,記錄現實,再發出一聲聲真摯濃厚的呼號,

片中邀請的哈佛大學的教授讚譽杜甫的詩歌“是中國文字裡最偉大的詩歌”,

“在中國,詩人往往被視作人民心聲和國家歷史的真實記錄者,

對於中國來說,杜甫不僅僅是一位詩人,他是這個民族道德和良知的守護者。”

“和但丁、莎士比亞一樣,他們創造著何為偉大詩歌的標準。”

戰爭、腐敗、饑荒和自然災害,杜甫的詩有著宏大的主題,卻又分明述說的是常人的故事。

在自己清苦的生活面前,還會憐憫比他“更普通”的普通人——

“如果我作為一個有著特權的,生活都如此苦,那對於普通人來說,生活該糟糕多少?”

杜甫的寫實主義,寫盡了現實殘酷人間不易,甚至映射著疫情下最新的魔幻現實,

杜甫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在如今,是奶農倒牛奶,蔬菜水果剛成熟就變成土壤的肥料,美麗可人的鮮花被成噸銷燬…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他們是被迫的,然而這一幕同樣魔幻。

對比之下,在疫情下的第三世界,無數孩子飢腸轆轆,無數人為了不淪落到風餐露宿而奔上遙遙返鄉路…

只會讓人感嘆人生不易。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逝去的是沒有聲音的——棺材堆成了小山,裡面躺著每個社會最脆弱的人,和想要守護他們的人…

另一頭,生活的消遣娛樂仍是生命的主題。

而在疫情火勢蔓延當下,這個不到一小時的紀錄片,被無數歪果仁認真觀摩學習了一遍。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電影真的很美,是我評分過最美的紀錄片之一。BBC9點檔,享受吧~”

還有人發現了疫情當下的適用性——

“這首‘夢李白’尤為適合當下啊”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死亡造成的分離最終人會克服的,

然而活著的分離卻是長長久久的悲哀,

老朋友,好久沒收到你的來信,

但是你曾出現在我的夢中,就像你知道我有多思念你一樣。

我感覺你已經不在人間,我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

水很深,浪很寬,

別讓河神把你帶走了。”


(對照《夢李白》原文節選)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真的道出了疫情當下人們胸中聚集的複雜情緒…

杜甫被BBC點名:“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如今再看杜甫,


世界上的人都能多讀懂他幾分,


多尊敬和喜愛他幾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