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這兩個字

養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這兩個字

“解決孩子的感受不是你的責任,你的責任在於接受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正面管教A-Z》

處理感受

小妞每天下午4:45放學。

往常都是我接送,逢到我上課的日子就得委託奶爸或者小妞的姑姑。前2天我有課,姑姑也沒時間,奶爸得5:50左右才能到幼兒園。

所以小妞就滯留在幼兒園的傳達室。房間小,孩子多,通常老師都是讓小朋們坐在小板凳上等自己的爸爸媽媽。

小妞生性是有點怕老師的,通常老師讓怎麼做就怎麼做。

想到小妞要在小凳子上坐著等1個小時,我不免有點心疼。

晚上回到家,我就抱著小妞,跟她聊上了,我想知道她當時的感受。

我:“你在傳達室都幹嘛呢?”

妞:“坐小板凳。”

我:“那麼久,你怎麼坐得住的呢?”

妞:“我坐不住啊。”

我:“坐不住你會怎麼做呢?”

妞:“我就一會動一下,一會動一下,一會動一下。”

我:“老師呢?”

妞:“老師會說一下,說一下,說一下。”

我:“老師會怎麼說。”

妞:“老師說做好啦,坐直了,不要動。”

我:“老師這麼說的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妞:“我不感到難受,我就是有點無聊。”

我:“哦,無聊啊,那怎麼辦呢?”

妞:“如果有積木玩就好了。”

我:“是啊,如果有積木玩就好了。”

聊到這,小妞就跑去玩積木了,看來,在傳達室很無聊的等待爸爸媽媽一個小時,對她來說並不是事兒。

養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這兩個字

過度的保護

在這件小事上,幫助孩子說出她的感受,我用的方法沒有錯。

但是,我還是不小心犯了一個心態上的小錯誤,心疼小妞,各種擔心,忍不住想要去保護她。我甚至提前預設她可能會委屈,被老師說可能會難過,我想要用“魔法棒”或者用鼓勵諮詢的小活動幫助她處理“不好”的感受。

幸好,孩子的感受並不壞,幸好,我也沒有過度幫助。即使孩子真的有不好的情緒,也並不需要家長急於解救。

《正面管教A-Z》說:“解決孩子的感受不是你的責任,你的責任在於接受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幸好,我做的剛剛好。其實,孩子自己有能力。

兒童教育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我們做不到一輩子保護孩子,我們也不想這樣做。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訓練和幫助孩子自己有勇氣、有力量面對生活的起起伏伏。”

然而,現實生活中,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卻也屢見不鮮,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好,叫媽媽都是為你好。”

“都是為你好”,以愛之名的保護和控制,往往造成孩子的無助和依賴,無法幫助孩子發展出“我能行”的信念。

養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這兩個字

窒息的母愛

朱雨辰的媽媽,曾經一度上了搜狐熱搜,被網友稱之為“恐怖的母愛”,即使現在百度搜索,出來的都是負面的評論。

風雨無阻,雷打不動,每天四點起床給兒子做早飯,熬梨湯,堅持10年。

無論兒子走到哪裡,都要跟過去為他做飯,照顧他生活。

“我是用整個生命對待我的兒子!”

養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這兩個字

她把“都是為你好”演繹到了極致,網友紛紛稱呼:太恐怖啦,太極品啦,窒息……

在媽媽的這種360度全方位的照料下,雨辰充滿了無奈和壓力,試圖反抗無果,媽媽的愛像一張密佈的網,緊緊裹挾著他,最後陷入對愛的習得性無助狀態。

離別和放手

每一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包括孩子。

電視劇“小離別”裡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獨父母的愛是為了最後的離別。

我們要讓自己成為過濾器,在孩子能力範圍內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和經歷,把解決難題,應對挫折之後的滿足和成就感,還給孩子。

父母的愛是為了最後的離別和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

來某信公眾號:北京愛有方正面管教,回覆:“養娃”,送你12條即學即用的養娃秘籍。

養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這兩個字

作者簡介:Apple,用思維導圖訓練大腦,用正面管教修煉內心,養育孩子,養育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