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教育思想的內容與途徑

周敦頤教育思想的內容與途徑

我最初對周敦頤的認識是來自《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頤是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代表作《通書》中,就傳達了他的很多教育思想。那麼,他的教育內容與途徑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他的教育內容主要就是"誠"與"志"。

周敦頤教育思想的內容與途徑

"誠"。在周敦頤看來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必須有"誠心",才能稱得上"賢",講誠信是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通書》中 "誠"字的出現次數也高達20次之多,如從《誠上》第一一直到《聖》第四,都反覆在講"誠"。"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他認為人應以誠為本,每個人都要把誠顯現出來,聖人與小人的區別,只不過在於聖人顯現出誠,而小人沒有把這個誠顯現出來而已。人生命的目的意義,就在於體現誠。誠是為人的根本。"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誠其實就是五常之本,而五常,不過是誠在社會生活中的顯現,它同時也是我們一切行為的出發點。

周敦頤教育思想的內容與途徑

"志"。"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過則聖,及則賢,不及亦不失於令名。"在周敦頤看來,要教育學生不但有"誠心",還要有"志"。周敦頤在個人修養的養成上,將本是農民的伊尹作為一個可供學子們追效的模範人物。伊尹,作為有莘氏的陪嫁之臣到商湯這個地方,後被商湯請出山,推翻了夏桀。伊尹輔佐了五代商王,以其輔佐之能力和強烈的責任感而受到後人推崇和敬仰。周敦頤提倡的這種體現在伊尹身上的"志"實是一種責任,既對自己負責,又對社會、民族負責,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種"志"、這種責任感,是中華民族最寶貴最有生命力的傳統,也是我們今天要將之繼續傳承下去的民族精髓。

周敦頤教育思想的內容與途徑

教育途徑則是"先覺覺後覺"與"暗者求於明"相輔相成。

在周敦頤看來,"聖人立教"是一項義務,須得積極從事。所以君王應"制禮法,修教化",聖人須"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相應地,周敦頤的教育途徑,就表現為聖人(先覺者)施教於人(後覺者),以及後覺者求道於師("暗者求於明")兩個方向。"覺"與"求"二者相輔相成、互為條件,是教與學雙向的活動。一方面,"先覺覺後覺",另一方面,"暗者求於明"。其過程與結果的表現是"俾人自易其惡"。對應地,"暗者求於明"又不僅僅是單純依靠自我就可"達道",須得良師益友對個人的教誨與幫助。"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道義的認識與理解非師友的教誨與幫助則"不可得也"。天地間最難能可貴的莫若道德高超的聖賢之輩。可是人出生時處於矇昧狀態("生而蒙"),如無師友之教,便會顯得無知,故而人們應該與良師益友為伴,切磋琢磨不斷進步。

"學高為師,博學為範",周子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不僅對當時的教育界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對現在來說,他的教育思想也有許多值得借鑑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