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田&鄒心勝:人文類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與生態課堂教學創新


李華田&鄒心勝:人文類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與生態課堂教學創新

人文類通識教育的實踐性課程建設與生態課堂教學創新

——以華中師範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英語創意閱讀"為例

李華田 鄒心勝

(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摘要:自從2015年4月"華中師範大學本科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實施方案"頒佈實施至2018年6月,筆者所在學校已經陸續建設了133門本科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通識教育背景下的"英語創意閱讀"是課程組歷經10年建設而完成的華中師範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該課程在其教學資源和擴展資源的建設中不僅將閱讀主題立足於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並結合社會現實問題和熱點話題引導學生思考,強調閱讀主題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興趣的互動融合;而且在教學方法上,打通閱讀理論知識與實踐過程的隔閡,對閱讀理論和技巧方面的知識進行比較系統化的講解,解決了在實踐性課程中難以進行系統化知識教學的難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採用"基於小組合作的問題導入式英語多維閱讀教育教學策略"和雲平臺的混合式模式,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問題討論和閱讀實踐,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在構建和諧的、充滿活力的生態課堂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和人文情懷,建構外語教育的新價值。

關鍵詞:通識教育;實踐性課程;生態課堂;創意閱讀;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4.0 文獻標識碼:A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General Educational Curricula

—A Case Study of CCNU common core "Creative English Reading"

LI Huatian ZOU Xinsheng

Abstract: "Creative English Reading", is a core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s a practical course, it not only bases its themes on study and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makes use of social realistic problems and hot topics to guide and provoke students'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a comparatively systematic explanation of reading theory and strategy. And its classroom teaching puts into practic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y of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with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which is task-oriented and based on team co-operation" to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through exploration and enjoy stud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istic consciousness and feelings and to construct new value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n the premis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and dynamic ecological classroom.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practical course; ecological class; creative reading; teaching study

李華田&鄒心勝:人文類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與生態課堂教學創新

心理教練

21世紀已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強勁,呈現出多元化、國際化和數字化之發展特徵,同時也逐步走向個性化、職業化和大眾社會化之局面。在這個變革的潮流中,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獨領風騷。在此背景下,通識教育與外語類課程的自然契合帶動了外語教育的新風景和新氣象,外語課程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推進中與時俱進。[1] "英語創意閱讀"是2015年華中師範大學開設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該課程藉助於英語閱讀,宏觀上,以通識為主導,以文化為核心,以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為重點,注重啟發教學和提升技能,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微觀語篇層面上,進行有目的的、積極主動的批判性閱讀的能力和持續發展自身綜合素養的基本能力的訓練,特別是提高其審辨式閱讀能力、思辨能力和終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著力塑造,最終實現從外國語言到語"文"、從閱讀到"悅"讀的飛躍,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和以生為本的教育真諦,提升外語教育新的高地。

一、課程設立的理論依據

一門優質課程一定要有科學和合理的課程設計。在開設"創意閱讀"這門課時,首先要思考一個前提,那就是,以什麼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來指導課程的編排和教學。基於本課程是一門核心通識課程,因此,首先要清楚通識教育的特徵、使命和價值。發展到現代的通識教育是一個融多種教育內涵的教育體系。既是一種教育思想,也是一種教育形式,更是一種課程體系。其思想源泉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博雅教育。眾所周知,在古希臘和羅馬時期, 通識教育的母體就是"博雅教育",主要是一講授"七藝"為其特色,即文法、修辭、邏輯、天文、算術、幾何和音樂,其目的是培養一個自由發展的人。英國教育家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man,1801-1890)是現代博雅教育集大成者。在其著作《大學的理想》(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中,他極力推崇自由教育理念,主張大學應該平等、完整地傳授各種知識,特別強調"大學是探索和傳授普遍知識(general knowledge)的場所"。其意圖是通過對普遍的、完整的知識的掌控,培養出知書達理、談吐優雅、彬彬有禮的紳士。後來,通識教育在美國教育土壤裡生根發芽,並逐步延伸到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領域。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和"學校即社會"的通識思想盛行一時;在中國,通識教育思想古而有之,只是叫法不一。儒家教義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現代通識思想有諸多共性之處。而教育家陶行知最早(1891—1946)親身力行推廣"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的通識教學實踐。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熱浪興起,許多高校紛紛開設形式不一的各類通識課程,力撥應試教育和功利教育的弊端。特別是我國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以看出,通識教育的興奮點在於學生的有效思考、交流思想、恰當判斷和價值辨別等能力,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公民。其最終目標是達到人的自由而又全面發展,從而實現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就本課程而言,課程的教學理念天然性地契合當代通識教育的諸多理念,特別在培養學生的獨立的人格、探索的精神、學習的能力和實踐的能力等方面著墨較多。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教育是要立人"。在此基礎上,本課程也吸取卡爾維羅∙奧伯格(Kalvero Oberg)的人類學理論,胡文仲、陳國明等教授的跨文化交際學理論和瑞士民主主義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齊(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的"用腦、手和心學習"的教育觀[2] 。

通識教育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合作建構意義的過程,也是提升綜合素質和培養健全人格的過程。因此,這就要求課程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提高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使知識學習的過程成為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同時,也要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密切相關,學生對課程的學習也應該在"探索、實踐和合作"中完成。"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看,實踐是人的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基石。作為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教育必須處理好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理性而有價值地尋求認識與實踐的交融點"。[3] 簡言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中心,有目的的運用所學知識,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與體驗客觀世界,並基於多樣化操作性學習過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活動。教育的實踐品質是體驗性實踐、反思性實踐、綜合性實踐的融合,具有體驗性、反思性之特性;實踐教育的基本過程是情境理解、過程體驗、反思感悟,其過程價值在於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實踐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4] 和諧生態通識課堂應以人為本;師生平等,相互尊重;同學友愛,相互學習;緊密合作,共同發展;從而使課堂充滿活力,構建完善的教學生態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其自我成長和自我發展。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實現英語語文知識和運用能力與學習者綜合素質和健全人格的同步提升,培養具備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等核心能力的合格公民、對社會現實問題和熱點話題都保持思考與關注的社會人,甚至於是對時代與國際的形勢都保持思考與關注的世界人。

李華田&鄒心勝:人文類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與生態課堂教學創新

具影響力圖

二、教學內容的結構塑造

為了實現教育的"四個迴歸"(迴歸常識、迴歸本分、迴歸初心、迴歸夢想)和教學的"四個轉變"(由封閉式向開放式,結論式向啟發式,提問式向對話式,句號向問號的終極轉變),與"通-專-創三位一體"的時代要求同步,在通識教育的理論規約下,本課程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細化的遴選和昇華:

1.架構立體多維的理論模塊

"英語創意閱讀"課程由一門聚應用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翻譯學、社會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的全新課程,各類學科相互交叉和深度滲透,因而具有知識結構寬廣,知識涵蓋深奧。其目的在於通過廣泛的、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涉獵,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開闊其視野,洞悉不同學科的思維方法,促進大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其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提高文化素養,提升創新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終身自主學習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地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幫助他們養成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的精神。

2.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

課程從零起點開始,通過一系列的課程內容的凝鍊,提煉精華、摒除平庸,逐步建立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和大量的拓展資源,同時,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編寫漢文和英文雙語PPT,製作教學課件和教學視頻,建設數字化教學空間(spoc.ccnu.edu.cn),並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基金委員會的支持下於2016年9月正式出版自編教材《英語創意閱讀教程》(列入華中師範大學出版基金叢書高校教材系列)。教學資源內容包含12個單元,每個單元各圍繞一個與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息息相關的主題選擇文章,內容主要包括:閱讀理論與技巧解讀、閱讀訓練以及閱讀與欣賞。在內容的設計上充分體現"多維"的內涵,立足於閱讀理論知識和技巧以及閱讀主題兩個基本點,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不僅涉及對詞語、句子、段落、篇章及其結構的分析,而且包括了閱讀主題和閱讀技巧的層層深入和逐步提高,並自始至終非常重視文化因素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學生進行英語閱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全面指導,幫助學生握課外閱讀技巧,不斷提高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並從通識教育的角度,培養出一批富有創新思維的閱讀者(highly-creative reader),有效的交流者(effective communicator),優異的思辨者(excellent critical thinker)和卓越的問題解決者(superb problem-solver)。

3.踐行"四個轉變"的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的思想來源於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的"為了發展人的理性、追求世間的真理而實施的'自由人教育'"。現代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樣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5]

為了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筆者所在的學校於2012年頒佈實施"華中師範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實施辦法",倡導教育教學的不斷變革和探索,即: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從以專業教育為主向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轉變;從以課堂教學為主向課內外教學和學習結合轉變;從以結果評價為主向以結果和過程評價結合轉變。[6] 於2015年頒佈實施"華中師範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實施方案",並建設了包括"英語創意閱讀"等53門課在內的第一批通識教育核心課程。[7] 至2018年已經完成133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作為一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英語創意閱讀"課程將"四個轉變"的教育教學理念附之於課程教育教學實踐,將外國"語言"課程轉變為外國"語文"課程。改變以往單純強調基礎語言知識和基本語言技能、忽視跨文化交際知識傳授和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不僅注重該課程的工具性,同時更強調其人文性,但最終還是要突顯其為社會服務的高級工具功能。改變過去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斷強化課內引導性學習,同時也注重課外自主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思考、探索和實踐獲得知識和經驗。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單純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既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思想的轉變,也是向以培養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為導向的終生教育的轉變。

4. 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踐行教學的"四個轉變"並構建生態通識課堂

生態通識課堂應"堅持以人為本,教育的參與者雙方應相對獨立,密切合作,共同進步,從而構建完善的教學生態環境,以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性,促進其自我成長和自我發展"。[4]為了踐行課堂教學的"四個轉變",構建氣氛和諧並充滿活力的生態通識課堂,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和教學實踐中充分考慮"人""語言"和"社會"之間存在的互為依存、互動互促、密不可分的關係,注重學生的基本素質、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創新研究能力的提高,為培養符合社會和時代要求的複合型人才做好準備。強調教學過程中"人"的因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開發學習者的自我潛能,注重"情感"和"態度"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和力量,盡力幫助學生成為"自我實現者"。將學習者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建立在語言知識和技能、學習策略和方法、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各方面的整體發展基礎上。開拓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視野,讓學生置身於廣闊的社會文化情景之中,養成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做到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通過在文化和人文知識獲取的基礎上來學習外國語文,使學生不再感到英語是身外之物,幫助學生獲得更廣泛的知識面,開拓跨文化交際視野,同時以更宏觀、更科學的態度來對待英語和英語學習並實現英語語文知識和運用能力與學習者人格、綜合素質的同步提升。

遵循"四個轉變"課堂教學理念,由"封閉式"轉變為"開放式",儘可能多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通常不以對錯而論,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引導其發揮想象力,不斷提出質疑,尋求多樣化的解決方案,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間接經驗變成個人的直接經驗;教學由"判斷式"轉變為"啟發式",課堂氣氛活躍,經過不斷的思想碰撞,讓思想的火花頻繁出現;教學由"提問式"轉變為"對話式",教師把學生當朋友平等對待,尊重他們的人格和不同觀點,促進師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能夠相互尊重,有效溝通,和諧合作,共同進步;教學由"句號"轉變為"問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其不斷髮現問題,每天帶著一個"小問號"走進課堂,最後帶著一個"大問號"走進人生的大課堂,解答好每個小問號,大問號也就會迎刃而解。從此,教師不再是講壇上的壟斷者,而是學生身邊的引路者。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激發,人格受到尊重,個性化發展受到重視,從而形成師生平等,同學友愛,彼此尊重,相互幫助和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課程成績評估也採用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雙向結合的形成性方式(具體參見"課程考試說明")。這種從結果性評價向結果和過程相結合評價的轉變有利於英文教學從知識傳授型向能力培養型的轉化。而過程性評價的滲透使得英語的學習過程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它幫助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也提升了外語教育的價值。

李華田&鄒心勝:人文類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與生態課堂教學創新

亞洲學生課堂

三、課程流程的有效運作

該課程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採用"基於小組合作的問題導入式英語多維閱讀教育教學策略"和網上自主雲平臺學習模式。具體策略和方法如下:

①問題導向性策略。在教學引入部分,運用問題導向性策略,提前(通常為一週至兩週的時間)向學生提出與閱讀內容及大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以及與單元主題相關的社會性問題和熱點話題,給予一定量的提示,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並在課內外對小組討論及時提供指導,逐漸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涉及的具體話題,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問題導向性策略有助於逐步提高學生開展團隊合作、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小組合作討論策略。除了每個單元學習的課前針對教師提前佈置的問題進行不限時的小組討論外,在課堂教學中時常還有限時的小組討論(通常為3—5分鐘),教師與學生進行接觸和了解,達到一定程度的師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雙向交流。同時特別關注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個別指導那些主動性不足或配合不夠默契的學生,以便控制進度,督促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大家各抒己見,最後達成一致意見,形成最終結論。小組合作討論的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並學會在合作中實現共贏,為走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拓展自主學習空間具有指導意義。

③小組展示策略。每個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陳述、講解、討論、交流、會議、座談、訪談、表演、辯論、演講等多種形式做課堂展示。有時候,學生會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需要自己錄製視頻拿到課堂上供大家欣賞。一些精彩的展示已經作為擴展資源上傳到"雲課堂"學習平臺相關單元的擴展資源中。課堂展示完成之後從學生對資料的蒐集和整理、對問題的分析、課件的內容和結構、展示的策略等方面進行點評,幫助學生不斷改進和提高。

④課堂講解策略。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式展開,教師對關鍵性的知識,如主題的內涵、社會現實問題、國內外熱點話題、閱讀策略、文化背景、文本敘事結構、重難點詞彙等進行講解,以介紹和分析的方式,運用圖像、視頻、聲音、例子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

⑤練習強化策略。貫穿於課堂之中,對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除了進行講解之外,指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操練(在課內通常為限時閱讀訓練),幫助學生能迅速而準確地掌握相關內容。

⑥綜合能動性策略。每一個步驟都不是單一進行的,在每一個教學步驟中都穿插綜合能動性策略,即每一個步驟的進行都是建立在上一個步驟的基礎之上的,課堂教學呈現層次性。在與學生的互動中,觀察學生的反應和接受能力,及時的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並針對不同的教學環境向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和建議,以達到真正的輔導作用。

同時,大力推進線上學習策略,通過雲平臺,補充大量的人文知識閱讀材料,讓學生隨時隨地登陸到學習平臺進行課程文字資源和視頻學習、通過論壇和作業進行討論交流互動、通過測驗和考試進行過程性評估,形成立體、動態的學生生態,從而不僅完成課程的學習,更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

李華田&鄒心勝:人文類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與生態課堂教學創新

教育可以改變你未來的概念

四、課程價值的應然迴歸

最近,"金課"一說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詞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曾經在一次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金課"標準就是"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對此標準,本課程在某種程度上高度吻合。本課程著力提高課程難度和挑戰度,構建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梳理課程教學內容,更新"兩性一度"的前沿性和時代性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階思維;形成以知識點為中心的完整富媒體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滿足學生成人的最高追求。具體價值如下:

1.內容創新。"英語創意閱讀"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是一種相對於認知性取向的學科課程的課程類型,其所涉及的問題、經驗、活動既是課程的內容也是其學習方式。但又對閱讀理論和技巧方面的知識進行系統化傳授,強調以問題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面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實踐,在做中學,學中樂。課程資源內容與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而且還會結合社會現實問題和熱點話題引導學生思考。因此,該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比較系統地學習閱讀理論和技巧方面的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培養實踐意識、實踐能力和實踐素養,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有充分的感悟、體驗和反思,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2.觀念轉變。從狹義上講,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以語言文字符號為媒介進行的思想交流,是一種有明確目的的、態度積極的、並受到跨文化交際能力影響的心理認知過程,而且只有在語篇層面上進行批判性的閱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從廣義上講,眼之所見、耳之所聽、鼻之所聞、舌之所觸、身之所感,皆為閱讀。該課程也改變人們對閱讀的傳統認識,將閱讀昇華並變成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引導學生把閱讀從狹義升級到廣義,並且注重通過閱讀培養和提升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其實,閱讀欣賞的過程就是心靈昇華的過程,也是做人的過程。而閱讀欣賞經典的過程是與高貴靈魂對話、心靈溝通、思想共舞的過程。提倡閱讀要讀出"三快":快速、快捷、快樂;要讀出"三感":感覺、感情、感悟;要讀出"三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還要做到"五結合":精讀與泛讀相結合;閱讀、欣賞與寫作相結合;讀有字書與讀無字書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閱讀、明理與做人相結合。

3.重點轉移。本課程在具體的閱讀實踐過程中,只花少量時間完成甚至忽略對詞語、句子、段落、篇章結構的理解等這些低層次的閱讀任務,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閱讀主題和閱讀技巧的層層深入,注重文化知識的積累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以及培養學生審辨式閱讀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和理解問題,並尋求多重解決方案。從而把人們平時所做的低層次的閱讀升級為高層次的閱讀。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質。培養學生汲取和判斷信息真假的批判性思辨能力。杜絕I think,I believe,seems,probably 等淺顯的話語表達,提升他們的專業學養。

4.目標更新。該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比較系統地學習閱讀理論和技巧方面的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培養實踐意識、實踐能力和實踐素養,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有充分的感悟、體驗和反思,提高英文學習的效率,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更重要的是,該課程注重啟發思想和提升技能,培養大家發現問題、運用辯證思維多角度分析問題和多方案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一味欣賞閱讀材料中西方"主流價值"或所謂的"心靈雞湯"。讓學生具體分析和研究文中方法、範圍、對象、背景、地位、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變量,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人文潛在能力。

在通識課程的框架下,關注人的主體豐盈和人文情懷體現在"英語創意閱讀"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中,體現在資源建設的過程中,體現在學生的體驗、探求、操作與交往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這些教學過程,一方面,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辨式閱讀能力和運用跨文化交際學的理論在語篇層面上進行有目的的、積極主動的批判性閱讀的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持續發展自身綜合素養的基本能力,特別是終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協同合作,面對各種挑戰質疑仍能實現有效溝通,成功尋求合作的綜合性人才;是能夠有比較健全知識結構與寬廣視野的社會優秀公民與世界公民。這不僅僅是外語教育新的價值歸宿,也是外語教育在通識教育的疆域裡得到新的發展的必由之路。

主要參考文獻

[1] 徐飛. "數字化時代的大學再造", 光明日報,2016年05月28日07版

[2] 裴斯泰洛齊,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B/OL]. , 2016-10-28.

[3] 馮建軍. 教育成"人":依據與內涵[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6):1-5.

[4] 郭元祥.論實踐教育[J]. 課程·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