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會“社恐”?

請關注守正致善頭條號,無數文章視頻課程等您來學,幫您開闊視野,管理有道、提升企業軟實力!

作為一個社恐患者,我經常陷入種種困境。


上次在搭地鐵時,我看到一個姑娘把身體靠在了不常開的那側門上,但恰好下一站就會從那一側開門。


我內心掙扎著要不要提醒她,平時在車廂裡我連句“借過一下”都說不出口,更別說要讓一個陌生人別靠在門上了。


掙扎過後,我還是提醒了那姑娘,但那姑娘的淡漠的反應,讓我瞬間特別沒底:


她是不是早就知道車門會在她那側開;

她會不會覺得我太多事,管得太寬。


也許這是我的“社恐”困境之一吧。


即使知道自己是善意的,還是很容易感到被嫌棄。

你為什麼會“社恐”?


01.


就像在地鐵上的情況一樣,作為一個社恐,每次主動開口向別人提要求時,我都會特別緊張。


想起之前每次在公司加班時,我總是很糾結。因為加班意味著我必須去行政部拿公司鑰匙。


這明明只是件小事,但我卻總要拖延到行政部快要下班時才敢行動。


類似的經歷還有很多:


買東西不會討價還價,所以只去超市不逛菜市場;

在跟人事部談薪資時,會比面試時苦惱十倍;

坐高鐵時,我通常會買過道的座位,而不是可以靠窗看風景的位置,這樣當我需要上廁所時,就不用對旁邊的人說一聲“麻煩讓一讓”。

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方面的社交恐懼:有人害怕當眾自我介紹;有人害怕講完話忽然冷場;有人害怕跟不熟的長輩寒暄。


我雖然可以很輕鬆地和別人開玩笑,甚至講黃段子,但就是沒辦法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和提議。


我害怕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成為累贅。


直到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才讓我發現了自己社恐的源頭。

你為什麼會“社恐”?

02.


前幾天男朋友跟我說,他“佔有慾”很強,所以每次在我們不小心聊到我前男友的時候,他都會很不爽。


聽到這個回答,我心裡頭有點惶恐:


我不知道他的不爽,是不是在嫌我笨,嫌我總是缺心眼遇到渣男;還是不喜歡我情史太多。


於是我忍不住問了身邊朋友,得到的回答都是,這是因為男朋友在意我。


這時我也開始反思:為什麼我總是會把別人的“在意”或者“冷漠”,都解讀成“嫌棄”呢。


有時別人回覆我一個“對你無語”的表情包,或者別人的語氣稍微直白點時,我就會心裡就嘀咕對方是不是對我有意見。連在地鐵裡好心提醒別人,都會腦補別人認為嫌我管得太多。


很多正常不過的反應,總是被我過度解讀成是對我的“嫌棄”。


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我有過被家長嫌棄的經歷。


我老家在一座小縣城裡,因為生活圈子小,鄰里之間有互相攀比的風氣。


我媽媽是個比較虛榮的人,所以在家時會有意無意地嫌棄我爸爸賺錢不夠多,嫌棄我沒有別人家的小孩有本事。我每次需要媽媽幫忙時,她總會抱怨說,你怎麼又這麼麻煩。


這些被嫌棄的回憶,就像一束射燈,在面對他人的時候,我潛意識裡會把我媽媽的樣子,投射到別人身上去。


所以我在面對他人時,就像在面對媽媽一樣,時刻開啟小心翼翼的狀態,而且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會被人嫌棄。


內心有顧慮,對他人抱有預設立場,認為他們可能不喜歡我,然後捕風捉影地從對方的行為裡尋找證據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斷定別人果然是會嫌棄我。


結果就把自己困進一個社恐的怪圈裡,惡性循環。


直到我從其他人的視角里,重新換了個角度,才從這種被嫌棄的感受中解脫出來。


其實當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產生一些不知名的恐懼、無來由的情緒時,很可能是因為我們把舊時的經歷與感受,投射到了新的關係裡。


我們之所以恐懼,是因為投射機制讓我們誤以為,在我們面前的,是曾經給過我們壓力的那個人。


但只要想明白,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全新的人,給我們的將會是全新的反饋,那麼恐懼也就不攻自破了。


所以我鼓起勇氣向男朋友確認,他的不爽是不是因為“嫌棄”,然後他寵溺地敲了我一下我的頭,反問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


其實那些所謂的恐懼,只不過是某段經歷的投射。當意識到,我並沒有在“社恐”,而只是在“投射”時,在新的關係裡也就能卸下很多防備與負擔了。

你為什麼會“社恐”?


03.


除了會把舊有的經驗投射到新認識的人身上,我們也容易把自己的內心投射到別人身上。


但這種情況往往容易被忽略。


比如我朋友小茹。


她是個公司裡的"老好人",她身上的社交難題就在於,她很難去拒絕別人。


之所以沒法拒絕別人,是因為她把那個“害怕被拒絕的自己”,投射在別人身上。


這種投射是一種“以己度人”的心態。


就像古人說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小人之心的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也會是個小人。


而小茹也是一樣。


“拒絕”在她心裡是件大得不得了的事。


她很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她認為已經開口了,卻沒有想要的反饋,就會很失落,覺得自己只是個無足輕重的人,“被拒絕”會讓她覺得自尊心很受挫。


所以小茹在拒絕別人時,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和自己一樣,承受不了“被拒絕”。


她把自己的內在感受投射到了別人身上,從而放大了拒絕別人的後果,於是她就無力拒絕。


但“拒絕別人”和“自己被拒絕”之間並不能劃上等號。


事實上,小茹也從未因為拒絕別人而被埋怨和記恨。


我告訴小茹,下次在拒絕別人時,不必把對方設想成是一個接受不了否定答案的“求助者”,也不要過多地去考慮拒絕的後果,跟著自己的心意去走,不要太為難自己。


真正的朋友在被拒絕時,也會向她表示理解,而不是對她產生意見。


說到底,投射是一種防禦機制,它能提醒我們前方可能有危險,幫我們逃避負面影響。


但有時可能也會阻礙我們進行客觀判斷,讓我們對新的關係止步不前。


你為什麼會“社恐”?

04.


很多在生活中自稱“社恐患者”的人,並沒有達到"恐懼症"的程度,最多隻是對特定的情景感到不適應。


其實這種不適的感受也是一種提醒。


它提醒你是時候停下來審視過往,找出那個讓你不適的“影子”,並把它放下。


比如你來到一個新公司,明明跟上司接觸得很少,但總隱隱約約感覺上司可能會針對你。


這時你可以想停下來想一想這種感覺究竟是不是來自自己的投射。


也許是因為他和你的某一任老師、上司或父母有點像,而他們又曾經針對你、打壓你,所以把他們給你的感受,投射到新上司身上;


又或者是,你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忌才、害怕新人的風頭會蓋過自己的人,所以你以為上司也是這樣的人。


只有弄清楚縈繞在你人際裡的那團影子究竟是什麼,你才能從中找到突破口,並嘗試“對症下藥”。


這時你會發現一開始讓你恐懼的那個形象,只是一個虛張聲勢的“稻草人”。


因此,如果想在一些避無可避的社交場合裡活得自在些,你得先發現的具體“恐懼”是什麼,然後再找契機打破障礙,去驗證結果,去發現結果也並非那麼糟糕。


你會發現很多情緒和枷鎖都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


武志紅老師曾經在書裡說過,


如果能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恐懼和憤怒究竟從何而來,人們就會明白,自己的恐懼和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體驗上的,是不合理的。

要記住,你的現狀,都不該是那些糟糕時刻的延續。


王家衛電影裡有句流傳很廣的臺詞: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雖然這是個很理想化的狀態。但也告訴我們,如果能夠放下過去經驗帶來的成見,把每一次接觸都當成全新的體驗,會快樂得多。


只有推翻對過去的偏見,才有可能走出新的路。


願你不再被恐懼困住。

關注“守正致善”頭條號,私信發送“學習”,即可獲得“3G管理資源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